像我們的姥姥奶奶一輩,他們那一代少說生四五個,多了生八個九個的都有,生了孩子把家裡不多的資源分給幾個孩子,孩子們會走路了有力氣了就要幫著家裡幹家務事,趕交流會,甚至下地幹農活等等,尤其是第一胎的老大,早早地擔起責任,還要照顧弟弟妹妹們,一般受寵的都是比較小的孩子。
我國規定的男女最早結婚年齡其實是全世界最大的,由於人口基數龐大,我國制定法律規定了男女結婚的最早年齡,女孩子20歲,男孩子22歲,孩子生得少點,重視優化培養,獨生子或者二胎比較多,這樣得到父母的關注更多更集中。
1.西周婚戀
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裡面的女子往往十幾歲就談婚論嫁,那麼在古代的的各朝各代,男女結婚的具體年齡是多少呢?
目前可以查證的西周古籍是最早的,關於這一時期的文獻還比較多,而夏商時期的研究是一項斷代大工程,很多東西研究起來沒有頭緒,甚至很多專家的觀點分歧較大,所以這裡從周朝開始談起,《周禮》有載: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西周時期,非常看重禮樂文化,對於很多禮節包括結婚都有規定,他們認為,男人呢到了三十歲正值盛年,身體狀況和心理年齡都比較成熟,不管是作為一個丈夫還是一位父親都是合格的標準,而女子到了二十歲,心理和身體條件也都已成熟,可以做一位合格的妻子和母親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周朝人的規定比較符合現代人的標準,甚至更甚。
其實,西周不僅在結婚年齡上,在一些結婚戀愛的觀念上也與現代近似。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仲春時節,萬物復甦,風景宜,氣候宜,適齡男女們談一場適宜的戀愛再好不過了,在國家組織的節會上,女孩子和男孩子們互相相看,看上眼就處著,至於什麼時候結婚,也沒有強制性的規定,我們現在是近親不得結婚,而西周時同姓不婚,他們認為同姓男女結婚,繁衍的子嗣不會昌盛。
不過在結婚的形式上,也是講究尊父母,媒婆言,還有尊合六禮,正是這六禮奠定了往後各朝各代的婚禮規制,各地大同小異而已。
2.各朝各代的婚育年齡要求
春秋時期齊國之所以強大,與它實行的一些制度無不相關,比如下調女子年齡,從西周的二十歲下調到十五歲,鼓勵生育。在齊國實行之後,其他各國也紛紛開始調整,在這一方面要求最狠的無非是勾踐。
勾踐臥薪嘗膽無人不知,他在背後也做了許多努力,他需要強大且繁多的兵士,於是他規定女子十七歲前不嫁,男子二十歲不娶妻子,他們的父母統統有罪,還有減少年齡差,提升育子質量,年輕的男人不許娶年老的女人,年輕的女人不許嫁年老的男人,生的孩子越多,國家給予的獎勵越多。
漢朝,女子必須在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嫁出去,否則徵納五倍的賦稅。西晉時期,女子到了十七歲沒嫁,國家派人強制性給找對象。宋朝時更創新低,女子十三歲就得嫁人,這還是規定的,百姓們迫於制度,孩子們結婚年齡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十幾歲的女孩子連她自己都是個正在發育的孩子,古代的醫療水平低,早育母親難產死亡的概率和孩子的夭折率都極高,強制早育實在害母害子。
3.古代為什麼要早婚早育?
為什麼古代由國家出面強制幹預生育?古代一個國家的昌盛的標準之一就是子民的數量,常年作戰需要源源不斷的兵源,國家的開發需要人,還有人們傳宗接代的宗族觀念。
希望自己多生幾個孩子,家裡能賺錢的勞動力多,孩子能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的概率也會大很多,一人發跡,就要承託起整個家族,這也是許多父母認為實現自己願望的一條捷徑,這種種因素也就使得人們結婚年齡極早,還鼓勵多生多育。
在2017年,人大代表黃細花就提議降低現有的男女結婚年齡,降低到十八歲,你認為男女談婚論嫁什麼時候為宜呢?降低婚齡是否是在給人們更多的選擇權?歡迎發表你的觀點,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
《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