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脈衝串。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16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

       「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研究團隊領導者之一、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傑克·D·特納說,「我們認為這是由行星本身發射的。從射電信號和行星磁場的強度和極化來看,這與理論預測是一致的。」

       論文合著者之一雷·賈亞瓦德哈納說,「如果通過後續觀測得到證實,這次射電爆發的探測將為我們打開一扇觀察系外行星的新窗口,也為我們提供一種探索數十光年外的外星世界的新方法。」

       特納表示,觀測系外行星的磁場有助於天文學家破譯行星的內部和其大氣屬性,以及恆星與行星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原理,「類地系外行星的磁場可保護大氣層不受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影響,從而會使它們更具宜居性。」

       兩年前,研究人員曾探測到木星的射電輻射信號,並對這些輻射進行了縮放,以模擬來自遙遠的類木星系外行星的可能信號。這些結果成為搜索40到100光年外系外行星射電輻射的模板。在仔細研究了近100個小時的射電觀測結果後,研究人員在牧夫座τ系統中找到了系外的射電「木星」。

       但另一方面,科學家認為,這次射電信號十分微弱,其來源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後續觀測仍至關重要。

       總編輯圈點

       宇宙深處的射電信號,總讓我們第一時間聯想到地外文明。但茫茫宇宙,地球不過是個小小舞臺罷了,即便我們自身生機勃勃,以宇宙尺度來看它依然小如芥子,想要在地球上接收到來自其他智慧文明的無線電信號,概率其實非常非常低。約8年前,NASA曾探得一種宇宙射電信號,一度被懷疑可能是首個來自外星文明的「候選」信號,不過最終證明,它只是陸地無線電頻率幹擾。這麼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其實從未放棄類似的探測和找尋,因為即便我們接收到的不是文明的訊息,其也帶給人類更多發現「新世界」的機會。

 

相關焦點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科技日報北京12月17日電 (實習記者張佳欣)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脈衝串。
  • 天文學家檢測到或由系外行星發出的射電信號
    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LOFAR),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Tau Botis)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研究團隊領導者之一、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傑克·D·特納說。
  • 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暴
    不過迄今我們沒能收到任何來自太空的特殊信號,甚至連繫外行星本身發出的信號都很難接收到,因為它們距離我們太遠,這些信號實在過於微弱。 不過,根據我們對木星的了解,類似的氣態行星會發出射電信號,也就是生活中所說的無線電信號。特納和他的同事們利用荷蘭的一個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LOFAR,Low-Frequency Array)發現了來自牧夫座τ方向的低頻射電信號,它的強度和極化方式與這顆熱木星的磁場相匹配,符合理論的預期,因此他們認為極有可能收到了來自太陽系外行星的射電暴。
  • 距地51光年處,神秘行星發出射電信號,會是未知文明在召喚嗎?
    近日,又有一個來自康奈爾大學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探測宇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射電信號,這個信號來自於距離地球大約51光年之外的一顆系外行星之上。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研究者表示,這次發現神秘的射電信號,主要是通過位於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才找到的,通過追蹤來源得知,這個信號來自於牧夫座中的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除了擁有1顆系外行星之外,還擁有著1顆雙星。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這可能是第一次採集到來自太陽系以外行星的射電輻射。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2、流浪系外行星可能環繞黑洞:2019年10月,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模型發現一顆類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不受恆星引力作用,竟然環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這些系外行星可能存在於吞噬光線的黑洞邊緣,距離黑洞大約10-30光年,該行星運行時存在一個由冰凍灰塵構成的尾部結構。依據該模型預測,這種貪婪黑洞可能是數萬顆流浪系外行星的宿主。
  • 外行星向地球發出神秘信號,距離僅51光年,它想告訴地球什麼
    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信號,而且該行星距離地球僅51光年遠。科學家推測神秘射電信號就是牧夫座τ b發出的。科學家認為,單恆星系統會比多恆星系統更容易出現生命,單恆星系統中的引力比較簡單,因此天體運行時比較規律,如果在多恆星系統中,每顆行星受到的引力幹擾就相當嚴重。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雙星與原行星盤的相互作用能否保障類地行星在宜居帶內形成。
  • 諾獎專題——系外行星尋蹤
    一起看星星「飛馬座51b」近日梅厄(Mayor)和奎洛茲(Queloz)因發現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傳遍各大媒體和朋友圈。它作為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讓全世界的學者和公眾為之震動。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這顆著名行星的故事。So?
  • 天文學家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輻射信號,距地球約51光年
    由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Jake D. Turner說:「我們提供了在無線電領域發現系外行星的第一個線索。」「信號來自Tau Bootes系統,該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我們的理由是地球本身的排放。從無線電信號的強度和極化以及地球磁場來看,這與理論預測是一致的。」
  • NASA發現超熱系外行星,表面溫度趕超太陽
    tech_163)外星行星又名系外行星,泛指太陽系外的所有行星。截止到11月6日,美國宇航局已經發現了8757顆系外行星,其中4084顆外星行星已經得到確認,4673顆尚待確認。在探索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總會有各種各樣令人驚嘆的發現。
  • 宇宙的錯配:天文學家發現圍繞小恆星運行的巨大系外行星
    奇怪的組合挑戰著行星形成規則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由巨大氣體系外行星和小型紅矮星構成的組合讓科學家們重新考慮他們所了解的行星結構—-是否存在許多未被發現的大行星正圍繞小恆星運轉。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組天文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顆圍繞主恆星運轉的大型類木行星,其主恆星的體積看起來比其他恆星要小。
  • 系外行星的成分,科學家們揭示了什麼?
    系外行星的研究歷程是什麼?這個星球太金屬了。在「超級木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鐵鈦蒸汽。圖解:系外行星2M1207b與太陽系行星木星作比較,儘管它的質量是木星的四倍,但重力壓縮了它的物質,使它相對較小。數據來源:維基百科/奧達隆在發現我們的太陽系以外的星球期間中,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些真正有趣的顧客!
  • 最接近地獄的系外行星,環境非常惡劣但可能演化出生命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了,尚未確認的還有5000多顆。為了研究這些系外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科學家提出了宜居性的概念。那麼,有沒有最不適合生命生存的系外行星呢?答案是有的,科學家表示,這顆星球用地獄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 NGTS:發現一顆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NGTS:發現一顆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  CHEN • 2021-01-13 16:33:27 來源:前瞻網 E1469G0
  • [圖]ESA的Ariel任務進入實施階段 將於2029年探索系外行星
    歐空局(ESA)已經批准執行大氣遙感紅外系外行星大調查(Ariel)任務,該任務已從研究階段邁入實施階段,並交由工業承包商承建,計劃在 2021 年年中的時候發射升空
  • 中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寓意是什麼?
    我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名字來源於中國神話,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2.16米望遠鏡。圖片源自國家天文臺近日,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得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望舒」。
  • 在巨蟹座又發現新的系外行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是真的強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夢想著遙遠的行星,但直到目前,科學家們才能夠識別出數千顆新的系外行星,並越來越多地了解它們的樣子。克卜勒計劃於2009年3月發射,其目的是專門尋找系外行星——在遙遠星系中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其中一些可能孕育著生命。科學家們梳理了觀測數據,尋找可能表明行星存在的遙遠恆星周圍的異常現象。Daniel Fabrycky教授是一位奇特系外行星的獵人,他對包含五到七顆行星的複雜系統中的行星進行了稱重,並梳理出四顆行星之間的軌道相互作用。
  • 克卜勒望遠鏡退休:工作9年發現數千顆系外行星
    Kepler has finally earned its retirement)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微信|公號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