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水調歌頭》蘇軾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全國人民就開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歡慶佳節——中秋節。
中秋節的起源與發展
中秋節源自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上古時期,月亮特有的陰晴圓缺,在古人看來十分神秘,因此就逐漸形成了「秋夕祭月」的習俗。
兩漢時期,「中秋」一詞正式出現在文字記載中,這時候的人們在這一天會進行敬老、吃雄粗餅的活動,月餅還沒有出現。
唐代,中秋節首次被國家確定為全國性的節日,北方也開始有了賞月的習俗。
到了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走進尋常人家,成了人人參與的重要節日,這時候的文學作品中開始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這就是月餅最早的樣子,不過月餅最早並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祭月和祭祀祖先的祭品,後來人們才漸漸有了品嘗月餅的習俗。
中秋節特色習俗
早在西周時期,人們會在自家後院設好香案,擺上蘋果、葡萄、西瓜等水果來祭月。
有趣的是,祭月的西瓜必須要切成蓮花狀,然後全家人一個接一個地祭拜月亮。最後,當家的婦人把月餅按人數切分好,不能多也不能少,整個過程非常隆重,也很有儀式感。
關於拜月,相傳在戰國時期,有個叫無鹽的女子生得甚是醜陋,但品行很好,便被招進王宮。
但因為相貌醜陋,齊王一次也沒寵幸過她。一年的八月十五,無鹽在院裡獨自拜月,齊王恰好路過,意外發現月光下的無鹽美麗動人、宛如仙子。
隨後便寵幸了她,並將其立為王后。於是後來民間女子常在中秋這天拜月,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在民間有個說法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說中秋節這天,男人是不能拜月的,而女人則不能祭拜灶神。
古人認為,月亮上住著嫦娥,她是位極其美麗的仙子,男人拜月說明對美麗的女人有嚮往之心,這在封建時期是很輕浮的行為,無異於今天我們說的「耍流氓」。
另外,灶王爺據說是位英俊的男神,所以女性是不可以祭拜灶神的,這有損貞潔。
而今年的中秋節還很特別,剛好和國慶節碰撞在了一起。天文專家表示,中秋節和國慶節同一天,在21世紀僅發生4次,比較罕見。上一次是2001年,另外兩次分別在2031年和2077年。
在這個歡樂的日子裡,人們會以各種各樣的有趣活動表達自己的愉悅之情,吃月餅、賞月、品螃蟹、遊湖,每一種習俗都是對中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如果你覺得中秋已經過不出新花樣,何不做點兒新嘗試呢?比如,一本書買回家,立體體驗中秋節,親子共讀,一家老小,其樂融融……
喏,看「臉」好像也沒啥特殊的。
不過,翻開之後,別有洞天啊!
怎麼會?合上看,明明是一本書,打開之後,原來是「玩具」!書裡的每一頁都是立體呈現的場景!有又圓又大又亮的月亮!有桂花樹!小手只要撥一撥,桂花就會「落」了又「開」!
足不出戶,就能實現穿越古今的「中秋之旅」,就能不用擔心月亮的「陰晴圓缺」,盡情賞賞月,順便還能跟孩子一起讀讀簡短又精煉的中秋習俗,互相考一考知識面!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