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10月15日下元節,民間有哪些習俗和講究?下元節將至,不妨看看。
每到農曆十月十五日,我們就會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間傳統節日。因為有「下元」,自然也有上元,上元節就是中國的元宵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此外,相信許多人還知道中元節,也叫「鬼節」,是為先人舉行的祭祀活動。下元節的起源與道教有關,頗有一番講究,如今下元節即將到來,想要了解下下元節的朋友,不妨看看。
古時候,每年都是下元節,也就是農閒時節。道教把這一天作為水官的生日。同樣,上元節是天官的生日,而地官的生日是中元節。天則掌管祝福,地則掌管赦罪,水則掌管解厄。
所以,每到10月15日這一天,道教的門徒們都會在他們的家門外立一根天柱,天柱上掛著黃旗,每逢黑夜來臨,他們還會把天柱放下,掛上三盞天燈。只是道教的信仰而已,民國以後,隨著思想的日益開放,這一習俗也逐漸被廢棄,只有少數地方還保留著這一舊俗。
時光流逝,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終有一天,對今天的人們來說,過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像「下元節」這樣的傳統民俗節日,想來不少年青人都不知道該怎麼過了吧,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下元節的習俗與講究。
以前,民間有許多打鐵匠,現在基本上都成了煙囪林立的工廠,每逢下元節這一天,民間的工匠都會聚到一起,祭拜爐神,爐神就是太上老君,是道教的典型人物。
儘管人家太上老君用爐子煉丹,但畢竟用的都是爐子啊,這倒並不矛盾。此外,正如春節要吃餃子、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節要吃粽子一樣,元宵節也有屬於自己的節令食品。因地而異,每個地方吃的食物當然不同罷了。
大家都知道,只要是與道教有牽連的節日,就一定有齋月活動。道家認為,一切事情,如祈福、謝罪、延壽、超度亡者等,都要靠神來解決,所以必須修齋。「齋戒」很有講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設齋戒,另一類是設祭壇,供齋醮,以求安樂,免災。
古時候,設祭壇也要分人,一般上三壇都是官府才設的,而中三壇則可設給臣子,而下三壇則可設給平民,不過這一習俗至今已不存在。
每到農曆十月十五日,江蘇常州武進一帶,家家戶戶都會把剛收穫的穀子,磨成糯米粉,做成小糰子包上素菜,包好後放在門外「齋日」。教義是給神吃的,當然是在齋日一天後才能自己享用。
在北京,時下下元節,家家戶戶都會製作豆沙骨朵,「豆沙」自然是由紅豆做成,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綠豆,比如北京小吃中很有名的豆沙,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但幾百年前,這道菜就是下元節特產。
除了這些食物外,在下元節這天,人們還可以享先祖之福,所謂享先祖之福,就是準備豐富多樣的菜餚,雖然到了最後一定是自家人給吃了,在餐桌上,古人認為,先祖雖已死,但魂靈還在,將在這天與家人共進晚餐,所以飯菜一定要豐盛。
在湖南省寧遠縣,民間每到下元節,就有一場迎神的比賽。除祭祖外,還有祈求神靈的習俗,如舉行廟會,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見,生活在城市裡的朋友也許很少見到。所以如果想在這一天去旅遊的話,不妨去一些古城看看,熱鬧一下,還可以感受一下傳統文化的氣氛。
最後,關於下元節實際上還有莆仙民間的習俗,可能大多數人並沒有聽說過,這也是很多傳統節日的悲哀,所謂的「莆仙民間」,和武進地區的習俗一樣,都是在這天做些香噴噴的油炸食品,然後在門外供供供供供供,筆者就不多說了,在下元節這一天,不知各位看官的家鄉還會有什麼活動?也許該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