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加盟《國家寶藏》塗松巖講述蔣衡一人手書《十三經》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作為中國人眼中的「至聖先師」,國際上公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12月27日(本周日)20:3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第四期。本期節目中,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將攜手國寶守護人于謙、朱廣權、塗松巖,帶領觀眾走進孔府、孔廟、孔林,通過商周十供、《三聖像》、《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三件國寶,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于謙探尋商州十供深邃文化底蘊 乾隆視孔子為「偶像」瘋狂「打call」

繼郭麒麟後,其師父于謙也將以國寶守護人的身份亮相《國家寶藏》的舞臺。在商周十供的前世傳奇中,于謙將飾演對禮樂頗有研究的聖裔劇作家孔尚任,講述孔尚任與侄子孔衍長在治河前線與不作為的地方官高大人鬥智鬥勇的故事,帶領觀眾探尋商周十供背後蘊藏的文化底蘊。究竟與徒弟郭麒麟相比,于謙守護國寶的打開方式又會有什麼不同?巧合的是,節目播出當天剛好是考研初試結束的日子。現場,于謙還將通過守護十供、祭拜孔子,為全國考生送上金榜題名的祝福。

據于謙介紹,商周十供中的十件青銅器其實都有著各自的名字:「木工冊」鼎、獸面紋觚、冊父乙卣、「伯彝」簋、竊曲紋簋、夔龍紋簠、饕餮紋甗、四足方鼎、夔鳳紋豆、犧尊。兩百多年前,它們由乾隆皇帝賜予孔廟,至此便與孔子之間有了奇妙的聯繫。本期節目中,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考古學家鄭巖便將作為「今生講述人」,為觀眾分享乾隆曾8次親臨曲阜祭祀孔子的故事,並通過乾隆為「偶像」瘋狂「打call」的趣事,帶領觀眾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與精神。究竟乾隆為何要賞賜這些禮器?其中有什麼意涵? 天下學子又到底應該追隨孔子的什麼?

 「儒雅鄉紳」朱廣權遭「豪橫逼婚」 華工丁龍創建美國大學首個中文系

春秋亂世,孔子手搖木鐸傳道受業,以求創建清明安和,天下歸仁的理想世界。聖人逝去後,這木鐸金聲仍響徹中華大地。明嘉靖年間,民間出現了一種社團叫「鄉約」,由飽讀詩書的鄉紳們發起,他們手搖木鐸行走鄉間,既教聖賢書,也會調解糾紛。在《三聖像》的前世傳奇中,國寶守護人朱廣權便將飾演這樣一位知識淵博的儒雅鄉紳。然而,原本應該替鄉親們解難的他,卻遭遇了一位「瘋小姐」的霸蠻逼婚。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金句頻出的朱廣權,又將如何花式解說《論語》?

在春秋戰國時代,乃至在中國古代傳播史上,孔子的傳播思想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觀念都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在《三聖像》的今生故事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便將從自身經歷和文物本體出發,講述孔子像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對於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傳播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史上最逼真的孔子畫像,《三聖像》究竟在民間有著怎樣的影響?

正是因為孔子思想的廣泛傳播,它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餘年,每一個中國人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他們也都是孔子思想乃至中華文化的傳播者,赴美華工丁龍就是其中一位。節目中,王潤澤教授還將為觀眾分享赴美華工丁龍的愛國故事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的來源。究竟丁龍繼承了孔子的哪些精神?他又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塗巖松演繹清代名士蔣衡 張志清館長為「拓本」正名

石經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在我國古代,曾經七次大規模地刊刻儒家石經,以此作為官定的儒家經典。其中,《乾隆御定石經》是現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經。而《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更是為我們完整保存了石經全貌。而不同於以往六部石經均由官方組織多人編寫,《乾隆御定石經》僅由清代書法家蔣衡一人手書完成。在《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的前世傳奇中,國寶守護人塗松巖便將重新演繹這個故事。究竟是怎樣的信念,讓蔣衡幾十年如一日,以一己之力手書完成63萬餘字的《十三經》?值得一提的是,塗松巖曾在話劇《伏生》中飾演焚書坑儒的「大反派」李斯,這次調轉身份,飾演護書愛書的蔣衡。這兩次表演的經歷,讓塗松巖對「書」產生了怎樣深刻的理解?

2019年孔子博物館舉辦「第四期全國碑帖編目與鑑定研修班」期間,《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作為重要發現引發了各界的關注,同時也讓不少人疑惑:明明《乾隆御定石經》的原石完整的保存於北京國子監,《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的意義和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裡?本期節目中,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將為觀眾講述《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被發現的故事,並為拓本正名。究竟《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為何能引起專家注意?經、石經,拓本、初拓本又有著怎樣不同的意義?

本周日20:30檔《國家寶藏》第三季,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博物館,感受跨越千年的儒家文化!

(來源:國際在線文娛)

相關焦點

  • 郭麒麟抱怨吃韭菜,于謙念「錯」字,登上央視《國家寶藏》的德雲社...
    第三季《國家寶藏》節目中,德雲社的于謙和郭麒麟粉墨登場,卻引發了兩次小小的爭議。他們真的錯了嗎?去年12月20日的節目中,郭麒麟演繹文物《清代布達拉宮紅宮修砌圖》前世傳奇時,嫌棄蘇布勒汗有口臭,說了句「你中午肯定吃韭菜了」。據《國家寶藏》專家顧問團成員、環境史學者單嗣平透露,這句臺詞其實是現場改的,原本的劇本裡說的是「你中午肯定吃大蒜了」。
  • 「十三經」的由來
    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經」的數量最少,原因不言而喻,能稱之為「經」的書,實在太少了。「經」,原指「永恆的道理或法則」,目前則有「經典」之意。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經典逐漸被推向聖壇,儒家最早的「六經」:《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在漢代《樂》已散佚不存。於是,西漢設「五經博士」,即每「經」設置一定數量的「博士」,一般為每「經」十四人。儒經被立為官學,則成為了進身的途徑。西漢歷史上,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相互詰難,促進了經學的分化與發展。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即好評,每一句話都是作文素材
    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跟著書本去旅行》《國家寶藏》等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家長們在注重雙語教育的同時,不妨利用這些高品質的節目讓家中的寶貝們了解並愛上中華文化,領略歷史沉澱下的魅力。關於《如果國寶會說話》及《跟著書本去旅行》在愛麗絲之前的推文中都有介紹或提及。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國家寶藏》這個寶藏節目的魅力吧!
  • 《國家寶藏》迎來最催淚一期,"當代文成公主"講述藏區生活
    央視作為最大的官方媒體,也順勢成推出了《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聚焦傳統文化的高水準綜藝節目,都受到了大眾的好評。  2020年末,《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上線了。  前兩季的《國家寶藏》已經帶領大家品鑑了很多寶貴文物,包括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千裡江山圖》,這些凝聚古人智慧和心血的無價之寶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 18篇散文講述「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又一本關於故宮的圖書出版了
    在這本書中,祝勇選取了包括漆器、青銅器在內的18類故宮藏品,以18篇散文講述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在分享會中祝勇提到了為何在書名中採用「古物」二字,在祝勇看來這兩個字所表達的含義最為純粹,一個「古」字代表其時間屬性,時間久遠,一個「物」指代器物。不會讓古物與金錢產生瓜葛。在祝勇看來,歷史是不存在絕對真實的,但是其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 沈騰「撞臉」兵馬俑 《國家寶藏》解密秦始皇帝陵之謎
    沈騰「撞臉」兵馬俑  《國家寶藏》解密秦始皇帝陵之謎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普通的秦國士兵在兩千年前的亂世之中,將體會怎樣的人生苦辣?12月13日晚,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繼故宮之後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古代十三經和四書的形成
    後來發展為十三部,就是通常所說的「十三經」。下面對這些經書由六部逐步增加為十三部的演變作些介紹: (1)六經 這是指孔子教學生的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的《樂》早在戰國後期即已失傳。對於這六經的作者究竟是誰,在經學史上自漢朝以來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 「十三經」的形成過程
    國學愛好者一定對「十三經」不陌生,但「十三經」的形成也經歷了許多曲折而又有趣的過程。本文不揣譾陋,對「十三經」形成過程中的幾個階段略作述評,希望能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啟發。後世逐漸把「傳」「記」等書和「經」混雜在一起,所以「五經」才會逐漸拓展到「十三經」,這就是「十三經」之所以會出現的根本原因。到了東漢時代,出現了「七經」的說法。所謂「七經」到底是哪七部經典?歷來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我認為「七經」就是「五經」再加上《論語》《孝經》,這種觀點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 「十三經」指的是哪十三部經典著作
    「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十三經即十三部經典著作,它是浩如煙海的儒家思想典籍的代表。始創於春秋時期,最初為6部,即孔子、孔子弟子等所編著的六經。到了南宋發展定型為13部,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十三經」。
  • 儒家「十三經」在南宋才確立,而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其原文
    現在所說的儒家「十三經」其實是在南宋才得以確立,在此之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先來說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焚書」之後,很多如《詩》、《書》類的典籍就失傳了。其實秦始皇只是不允許民間私藏「詩書」。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 《國家寶藏》亮相第八屆「博博會」 12月9日第二季回歸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李巖)前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在福州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國家寶藏》受「博博會」邀請,舉辦了主創經驗分享會和「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性實踐與落實—《國家寶藏》節目文博論壇」。據悉,《國家寶藏》第二季已定在12月9日央視綜藝頻道黃金檔全面回歸。
  • 《十三經講座》夏傳才著
    《十三經講座》夏傳才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32.00 元。  經典之所以成其為經典,是因為闡釋活動的從不間斷。十三經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十三部儒家基本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儒家思想的《十三經》
    自此,我開始惡補儒學知識,了解了儒家經典《十三經》。《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南宋朱熹進一步作為高考教材簡比為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有人建議讀四書要有個先後順序,先該《大學》,知道為什麼學習?怎麼學習?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十三經,部部皆精華
    其形成過程為:漢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為五經;唐加《周禮》、《儀禮》、《公羊》、《穀梁》為九經;至開成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此外,佛家與道家各有其十三經的經典著作,分別代表了佛與道理念。
  • 評分高但熱度始終上不來 《國家寶藏3》終究曲高和寡?
    豆瓣評分高達9.5分,熱度卻始終上不來  《國家寶藏3》終究曲高和寡?  羊城晚報記者 黃翔宇  「我們是一檔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如此「凡爾賽」的主持詞,出自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以下簡稱為《國家寶藏3》)「001號講解員」張國立之口。這檔由央視出品、製作、播出的文物類節目,融合運用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國家寶藏》第一、二季均斬獲豆瓣評分9.1分的高分,如今第三季更獲得豆瓣9.5分的超高評分,甚至在B站上的評分達到了9.9分。
  • 《國家寶藏》第三期走進布達拉宮 在「離天空最近的城」聽團結的頌唱
    國際在線消息:12月20日20:30,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第三期,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集結超強陣容: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覺單攜手國寶守護人楊紫、郭麒麟、仁青頓珠,以及今生嘉賓張廷芳、強巴格桑、達桑、喬宣茜、楊娜、
  • 《國家寶藏3》首播收視率0.35%,現象級文化綜藝也「曲高和寡」?
    上周日,於央視首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3》正式開播。只是相比起前面兩季,這一季的《國家寶藏》首播收視暫未迎來開門紅。酷雲直播收視顯示,《國家寶藏3》播出當晚,節目收視率只達到了0.35%,比同期在播的央視另一檔綜藝《你好,生活》還要略低一籌。網絡熱度層面,骨朵數據顯示,該節目目前全網最高熱度為53.67,位列同期電視綜藝第七。
  • 《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三期前瞻——雲卷千秋過,雪盡珠愈明
    12月20日《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三期就要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了,這期國家寶藏來到了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管理處處長覺單這次帶來了哪些國寶到節目中來,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國寶守護人,帶來什麼樣的國寶前世今生故事呢?礦工本工帶您來看一下這期節目的精彩看點。
  • 從《十三經索引》說起(圖)
    第一部《十三經索引》,是我崇敬的先輩大師葉紹鈞聖陶先生編制的。開編於1928年秋,歷時四載出版。在戰火硝煙中,他只為了「每有所遇,似曾相識,而隸屬何篇,上下何文,往往弗省」的「經語」,免「牧人偵亡畜」之苦;「於人至便」而甘「寒夜一燈,指僵若失,夏炎罷扇,汗溼衣衫」。這是多麼感人至深的偉大人格啊!
  • 珍藏古籍《十三經註疏》之漢魏古注、唐宋註疏、清人註疏等多版本
    孔子以前的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四部,這四部書加上孔子自己編寫的《春秋》在漢代設立了學館開始教授學生,稱「五經」。這四部書是中國最古的書,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這四部書原名《詩》、《書》、《禮》、《易》。現在如果你去圖書館找會發現它們已經改名為《詩經》、《尚書》、《儀禮》和《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