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抗日英雄苗可秀存世的書信共有7封,其中4封珍藏於丹東市檔案館。這4封用化名寫的信是給在北平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的。這些密信都是什麼內容,又是採用什麼方法闖過日偽重重封鎖傳遞出去的呢?近日,丹東市史志辦公室地方史專家公開歷時3年的研究成果:這些密信正面是明信,嘮一些家常話作掩護,背面是用毛筆蘸著大米湯寫就的情報。收信人只要用日本碘酒往紙上一塗,暗紅色的字跡就會顯現出來……
全用化名:苗可秀與王化一頻繁通信
在丹東市檔案館,珍藏著苗可秀寫給王化一的4封化名密信,這些密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正面是普普通通用毛筆寫的家常信,背面顯現紅色字跡,是關於抗日鬥爭的密信。從1932年3月苗可秀到三角地帶鄧鐵梅部隊時起,到1935年6月21日被俘為止,苗可秀一直保持著與在北平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書信往來,這些密信成為珍貴的歷史檔案。正如原函的保存者王化一所言:「可惜當時未注意保存,不無遺失。」他只保留下1934年12月18日,1935年2月20日、4月5日、4月25日4封密信,這對於研究三角地帶抗日史來說,彌足珍貴。
丹東市史志辦公室地方史專家黃文科多年來一直研究抗聯歷史,近日,他公開了對這4封信的研究成果。
黃文科講道,在編輯《丹東抗日文獻會要》時,收集到《苗可秀抗日殉難經過及遺書》一文,作者是當年擔任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的王化一。這篇文章裡,他提到和苗可秀用化名寫密信的事:「1934年以前,敵人封鎖不太嚴,救國會經常派政工人員去東北各地工作,苗可秀亦數次回北平,向救國會匯報工作和請領接濟。當敵人在吉、黑一帶對馬佔山、李杜、蘇炳文各部掃蕩告一段落後……救國會轉入地下活動。以後,關內外人員往返頓感困難。救國會對東北抗日工作,很多是靠化名密信來往傳達聯繫。苗可秀後期在三角地帶工作情形和被捕經過,以及鄧鐵梅遇害詳情,都是由密信中轉來的。」
苗可秀(1906年—1935年)生於本溪縣(今本溪滿族自治縣)下馬塘苗家堡子。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流亡北平,進入北平大學借讀,其間寫下救國誓言:「做重整山河的聖手」。
1931年9月,流亡北平的東北愛國人士在北平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苗可秀加入並擔任東北學生軍大隊長。次年2月,他受救國會派遣,到鳳城鄧鐵梅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軍中了解情況,1932年,被任命為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參議。1934年2月,苗可秀召集趙侗等領導的各路抗日隊伍,組建「中國少年鐵血軍」,並任少年鐵血軍總司令。1934年9月鄧鐵梅殉國後,他率少年鐵血軍幾次重創日偽軍,縱橫馳騁於遼南三角地帶,1935年被俘,一個月後英勇就義。
王化一(1899年—1965年)生於遼中縣,1924年被選為奉天省教育會社會教育部部長,後被選為遼寧教育會副會長,兼漢卿教育基金董事會常務理事。「九一八」事變後,在北平的王化一被推舉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長。他相繼派高鵬、紀亭榭、楊文龍、車向忱、苗可秀等人到東北組建抗日義勇軍,並將遼寧抗日義勇軍劃分為遼東、遼西、遼南、遼北、遼熱5個軍區,王化一兼任遼南軍區總指揮。1933年,承德失陷,王化一臨危受命,擔任古北口警備司令,阻擊日軍。1937年6月,東北愛國人士組織了東北救亡總會,王化一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他主辦《反攻》雜誌,宣傳團結抗日。
「王化一才華橫溢、機智果敢,多年來奔走於國共兩黨高層之間,1965年病逝於北京。」黃文科說。
普通信件:背面是米湯寫的機密情報
苗可秀的書法深受蘇軾書法的影響,這些書信字體俊朗瀟灑,由於書法功力深厚,他在密信中不斷變換字體,以起到掩護作用。
這些密信寫的是什麼內容呢?記者看到1934年12月18日苗可秀寫給王化一的第一封密信,信的正面,是師生嘮家常的明信:「華彝(即王化一)老師:生自畢業之後,即蟄居閭裡,傲然有古隱者之風,半年以來,乃知清風明月,不足以資生活也。設法在本縣中學取得一席之地……」信的落款是「王介甫」(苗可秀化名)。
在這封信的背面,有用化學方法顯影之後顯現出來的暗紅色字跡:「秀自到三角地帶以來,一切悉按諸公之所指示,及年前在平計劃,逐步推進……最近以來,莊(莊河)、巖(岫巖)、海(海城)、蓋(蓋州)、鳳(鳳城)一帶遊竄殆遍,所過之處,四民響應,東北民氣未死,殷殷望救之意於茲可見。莊、岫、蓋、海一帶,義勇軍殘餘30餘部,都是聯合成熟,此後更擬到安奉一帶,聯合李子榮餘部。三角地帶義勇軍,於陰曆年前,便可整個統一,之後則抗日力量集中,抗日計劃工作步驟,都歸一致。公等所殷殷屬望,秀輩所頻頻奔走者,或可期其實現。」
苗可秀密信末尾的幾句話,讓記者為之動容:「我們每日在聽著東北民眾的呻吟,看著東北民眾的痛苦,我們萬不忍離棄他們,絕對的要挽救他們,絕對的要抗日,絕對的要替東北人爭一口氣,絕對的要……爭人格。」字裡行間無不透露拳拳愛民之情、報國之志。
苗可秀給王化一的第二封密信,發於1935年2月20日。苗可秀化名玉圃,假託是兒子寫信給父親,內容是轉告家裡收成、兒孫工作、學業等家常,背面則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情報。
密信用細密的小字書寫,長達9頁,主要內容是向救國會匯報一年來在東北的抗日救國工作,共13條,記者進行了節選。苗可秀在密信中說:(一)義勇軍是公開的組織……此類組織敵人可以用大力摧殘之……必須另謀更堅固有力,足以持久之秘密組織。
(二)予等在軍事方面,組織中國少年鐵血軍。(1)鐵血軍之口號是「愛護老百姓、聯合警備軍(指偽軍)、團結義勇軍、打倒日本人。」(2)予等對於民眾之痛苦,饜聞熟知,曾以民眾救主自勖,更知民眾之力超於一切,故主張愛護老百姓……(3)為遂行予等之計劃,在軍略上,主張聯合偽軍……
(三)予等在政治方面,組織中國少年團……
(四)在民眾方面,組織同心會。(1)同心會取秘密結社式。(2)組織同心會之目的,在鞏固抗日陣線,準備作持久的奮鬥。(3)同心會之組織,以5人為伍,伍有伍長;10人為班,班有班長;50人為隊,隊有隊長;此寓兵於農之意也。(4)同心會要普遍地散布各地,更注意於日人交通路線之左右……
(五)為統一計劃,整齊步驟,取三位一體——少年團、鐵血軍、同心會——裨得相輔而成,不致凌亂。
(六)一年來軍事成績……(2)民眾,改正以前義勇軍即胡匪之錯誤觀念……(4)就現勢觀之,予等欲求統一三角地帶各武裝部分,頗為易易。予等現有基本隊伍200人,其餘各部統計約5000名……
(七)一年來政治方面之成績。(1)予等在原則上,是軍事促進政治,政治輔助軍事。(2)少年團團員現有300餘名。(3)為求宣傳之普遍而深刻及訓練本部人員之用,編印書籍20餘種……(5)1934年11月25日,曾用鐵血軍名義,以鳳、岫二城為主幹,在三角地帶各主要城鎮做一次普遍的標語運動,結果頗為圓滿,一時民氣大作,日偽雙方至為惶惑……
苗可秀在第三封密信裡向王化一匯報了新一年的工作計劃和進展。第四封密信,苗可秀報告了「一個極悲痛的消息」,即鄧鐵梅被捕,隨後報告了工作計劃。
研讀密信,讀者可以看到一個聰慧睿智、縝密策劃的苗可秀——制定抗戰策略,組建三位一體的中國少年鐵血軍、中國少年團和同心會,團結各界民眾抗日……
知情人:米湯字用日本碘酒顯影
「苗可秀這些密信,到底是怎麼顯現出來的呢?」黃文科心生疑問,他試圖尋找答案。
黃文科想起學到的知識,米湯寫的字用碘酒能顯現出來。「為什麼這4封密信的字跡呈現紅色?」黃文科的疑惑還是懸而未解。
一次,黃文科到北京出差,見到了抗日愛國志士趙理勇。她生於1920年,是抗日義勇軍將領趙侗的胞妹,十來歲就為苗可秀、趙侗他們放哨。趙理勇的丈夫王琦,是鄧鐵梅、苗可秀、趙侗的警衛員。而王琦的姐姐王儒賢(原名王秀英)是苗可秀的第二位夫人,所以,趙理勇是難得健在的三角地帶抗日當事人。
當黃文科問苗可秀密信的情況時,趙理勇用一口遼東家鄉話講道,這件事很簡單,那時抗日要掉腦袋的,不能讓日本鬼子知道,所以苗可秀和救國會領導人的通信,都是正面是明信,背面才是要互相交流的重要內容,一般是用沒有蘸過墨的毛筆,蘸著大米湯在背面寫。有正面的明信作掩護,這種密信內容不顯影,也就不容易被發現。信收到後,用日本碘酒往紙上一塗,用大米湯寫的不顯影的字跡就顯現出來。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米湯裡面有澱粉,澱粉遇碘會變成藍色,米湯並不難搞到。
但為什麼有的顯影是淡淡的字跡,有的是藍色字跡,而苗可秀的密信顯現的是暗紅色的字跡呢?趙理勇回答:「可能是碘酒化學成分的區別,我們使用的是日本碘酒,顯現的是暗紅色。」老人的一番話,終於解開了3年來懸在黃文科心頭的疑惑。
「這個密信研究非常可信。」遼寧省委黨校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副會長王建學告訴記者,義勇軍抗日的時候,日本特務、偽滿漢奸非常多,尤其針對義勇軍的行動到處設卡檢查,救國會派人從北平到東北來,要經過重重關卡,火車上、市界縣界經過的汽車、行人都要經過仔細檢查。因此,救國會給各路義勇軍下的指示、委任狀等,都要以密信方式傳遞,這是當時交通站、上下級聯繫的主要方式。
(本文圖片由丹東市史志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