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家正爆發「家庭戰爭」,起因是老王10歲的兒子小胖在玩「王者榮耀」時,花300塊錢買了皮膚、裝備。
老王:「你知不知道300塊是我兩天的工資啊?」
小胖:「不知道。我前天看見媽媽買了一條裙子,1000多。」
小胖媽:「嘿,這孩子!我買衣服和你有什麼關係?」
小胖:「媽媽買衣服可以花1000多,為什麼我不能花300充遊戲幣呢?」
為什麼?面對孩子的提問,老王夫婦傻了眼。
如果這事兒發生在你家,你會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呢?估計很多家長會說:「大人可以花錢,小孩不可以!」「老子說不行就不行!」或者顧左右而言其它:「你就是不聽話!不讓你幹的事偏要幹!」「敗家子,你還有理了!」……
總之,家長對於「錢」這個話題,總是有意迴避,不願意和孩子談。
網絡上經常出現10幾歲的孩子給視頻主播刷禮物、買遊戲裝備的新聞,動輒花費幾百幾千,甚至上萬。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父母的監管不利,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他不知道金錢的意義,也不知道如何花錢。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幫助孩子理解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財商教育,我們又該如何教育孩子呢?所謂育兒先育己,我們不妨到書中來找尋幫助。
《反溺愛——在日趨物質化的當下,培養自控、樂觀、堅毅的孩子》是一本關於財商教育的親子家教書。作者羅恩·利伯通過9堂家庭財商課,為我們提供了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金錢、培養財商的方法和技巧。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
談錢不是問題,不談才是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喝玩樂,樣樣少不了錢。就連馬克思都在資本論裡寫到:「金錢不是萬能,沒有金錢萬萬不能。」金錢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很多家長卻不願意和孩子談錢。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不需要和他談錢,等孩子長大了再教孩子怎麼花錢怎麼賺錢。但是,金錢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和見識的增長而逐漸完善的。德國著名的投資家、企業家博多·舍費爾在《小狗錢錢》一書中寫道:「一個人能否安排好自己的花費,是在他人生的早期就決定了的。」可見,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應從小抓起。
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錢會「寵壞」孩子,既不讓孩子接觸錢,也不開口和孩子談錢。但事實上,錢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對有關金錢的問題感興趣,如果家長對此遮遮掩掩或者閉口不提,孩子可能就會從外界了解金錢,反而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不想寵壞孩子,就要好好談錢。
錢真的是寵壞孩子的罪魁禍首嗎?作者羅恩·利伯在《反溺愛》這本書中總結出了4個被寵壞孩子的特徵:
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沒有太多行為與作息規範;父母或其他人給予了他們很多關注與協助;擁有很多個人物品。
從以上4個方面來看,寵壞一個孩子根本花不了多少錢。相反,想要培養一個有耐心、慷慨而又有毅力的孩子,家長恰恰可以把金錢作為教育的工具,通過培養孩子的金錢觀來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
怎樣和孩子談錢?那麼家長該如何和孩子談錢呢?
不要迴避有關金錢的問題
孩子可能會向家長提問:「我們家有錢嗎?」「為什麼我們家的房子比某某家的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很多家長給孩子的回答是:「這不關你的事」「你還小,你不懂」等等,或者直接敷衍幾句了事。
家長的沉默或者躲閃,會讓孩子對金錢產生一些負面的觀念,比如:錢是不好的,我們家很窮或者錢不夠用,等等。
而且,孩子沒有在家長這裡得到答案,就會去找朋友或者在網絡上直接尋求答案,之後他們再遇到問題可能就不會再來問父母了。也就是說,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問題的合理解釋與答案,可能會失去孩子的信任。所以,真誠的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不要沉默,不要說謊。
了解孩子提問的原因,鼓勵孩子多提問題
當孩子向我們提問時,我們可以先問一句:「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孩子對於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大多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出於好奇。比如,孩子在學校聽到同學間討論車啊房啊之類的,回家後他就會問:「我們家有錢嗎?」此時,家長可以簡單的說一下家庭的收支情況。一般這種情況下,孩子只要得到了答案,大多不會再深究下去。他可能只是一時興起,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感興趣。
第二類是出於某種恐懼或不安全感。比如,孩子在不經意間,聽到父母因為錢而發生了爭執,而提問:「我們家很窮嗎?」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安慰孩子:不必擔心,錢不會影響到家庭的和睦以及父母對他的愛。
了解清楚孩子提問的動機,家長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動機,採取不同的回答方式。同時,家長可以稱讚孩子提問題的行為,把提出好問題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把家當成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地方。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一、給孩子零用錢。
零用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與儲蓄,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家長一定要利用好這一教育工具。
什麼時候開始給?
作者羅恩·利伯認為,給孩子零用錢最晚是一年級,早一點也可以。只要孩子會數數了,對錢有了一定的概念,比如,知道錢可以買到他想要的東西,什麼東西多少錢等,家長就可以開始給孩子零用錢了。
怎麼給?給多少?
羅恩·利伯建議:每周在固定的時間給孩子發放零用錢。至於給多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家庭的經濟狀況來決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可以適當提高零用錢的數額。比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好,每個周日的晚上給他發放下一周的零花錢10元。
怎麼保管?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三個透明的塑料罐,把零錢分成三份,依次用來消費、捐款與儲蓄。
消費的這部分錢主要用於偶爾的衝動性購物;捐款的這部分錢,能夠讓孩子學會分享、感恩與奉獻;儲蓄的這部分錢,旨在讓孩子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努力攢錢。
利用不同的儲蓄罐,將零用錢分開,可以讓孩子形成一個觀念:有些錢可以隨便花(消費),有些錢可以幫助那些更需要用錢的人(捐款),有些錢要存下來,等到以後需要的時候再用(儲蓄)。
怎麼花?
首先,教孩子認清「需要」和「想要」兩個概念。在開始給孩子零花錢時,讓孩子寫出「需要」和「想要」清單。當孩子想買一件物品,家長可以先問他:「它是不是你生存的必需品?」「這真的是必須要買的嗎?」根據答案把物品分為「需要」的和「想要」的,並引導孩子優先買「需要」的物品。
如果孩子特別想要某一「想要」的物品,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出買它的理由,並且相應地減少他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費。
想辦法學會延遲滿足,是妥善使用金錢的關鍵。家長可以利用「零用錢」這一教育工具,讓孩子積累使用金錢的經驗。
二、教孩子理性消費。
很多孩子看到新玩具就忍不住想要,但是買回來沒玩幾次,又丟到一邊落灰。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抗拒這些購物的衝動,如何理性的消費。
1. 設定消費的指導原則。
當孩子學會簡單的除法之後,家長可以讓他做一個重要的計算——計算快樂產出比。具體的做法是:先讓孩子預估一下,花在想要物品上的每一元錢,可以給他帶來幾個小時的快樂感受。比如,孩子想要買一個198元的機器狗,讓孩子想一想自己能玩多長時間,再算一算它的快樂產出比是多大,最後決定要不要買。
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孩子「想要」而不是「需要」的東西。而對於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選擇,可以在購買之前,讓孩子貨比三家,問一問孩子「哪一樣更划算?質量更好?」
2. 示範聰明的消費技巧。
①教孩子挑選性價比高的商品。比如,購物前,和孩子一起寫下需要購買的商品以及總預算,引導孩子在預算範圍內,以最優的價格購買最合適的商品,以有限的金錢發揮最大的價值。
②教孩子使用優惠券。
③教孩子在二手店淘寶。
④可以借的物品,無需購買。
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可以培養孩子取捨的智慧。聰明消費,可以讓孩子明白:把錢花在能帶來持久快樂與回憶的物品或體驗上,才能獲得真正的愉悅。
三、教孩子如何賺錢——工作。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想要的東西會越來越多,零用錢很快就會入不敷出。家長是壓制孩子的欲望還是毫無底線的支持?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做一些工作來賺錢。
作者在《反溺愛》中提到,很多西方國家的小孩可以通過撿廢品、幫人遛狗、給人整理庭院等方式來賺取零用錢,但是,在我們國家並不具備這樣的環境。
怎麼辦呢?我們不妨讓孩子思考以下問題:「我會做什麼?」「我能為別人解決什麼難題」,也就是說,讓孩子從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出發,看看能不能找到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朋友的兒子今年初二,奧數競賽經常得獎。他在學習之餘,有一份工作——利用周末給幾個小學生輔導數學。剛開始,他迫於小姨的壓力,只輔導小表妹。後來,表妹的幾個同學也慢慢地加入了。現在,小夥子的生活費都是自己掙的。讓孩子利用自己的特長掙錢,家長們不妨借鑑一下。
四、帶孩子接觸公益活動。
教孩子對人慷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如果孩子有穿不下的衣服、用不完的文具,或者不想玩的玩具等等,家長可以帶孩子將這些物品捐獻給需要的小朋友,比如山區的貧困兒童。
此外,家長還可以在平時帶孩子去附近的福利院、敬老院,去參加義工活動,讓孩子了解如何用勞動、用愛心去幫助他人。
在今天這個高度物質化的世界,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刻不容緩。《反溺愛》這本書不僅可以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而且可以引導家長通過財商教育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及優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