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

2021-01-17 時間講史

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

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銳,他對世界的感受,他那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對他的獨特構造方法,他的理想,還有他身體中的特有物質,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歐洲那一特定時代的代表。——羅曼·羅蘭

作為世界知名的音樂大師,即使是不聽古典音樂的人也對貝多芬的不少著作有印象,因為這些音樂是在是太經典了,以至於他們會出現在很多活動的背景音樂中,在很多場合下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

前言

貝多芬的不幸實際上是從童年就開始了,當他還只有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逼他學習鋼琴、小提琴,而且在他父親的想法中只要能夠強制讓貝多芬學習這些樂器,他就有可能將貝多芬培養成和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

就在父親這種非常嚴苛的教育下,貝多芬度過了自己不快樂的童年,但是當他在音樂上逐漸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後,卻又出現了另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一個音樂家,他的聽力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而且很可能面臨失聰的危險。

貝多芬不快樂的童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貝多芬是一個性格非常古怪的人,實際上這和他從小父親逼迫她練習鋼琴有很大的關係,但是貝多芬又是一個十分倔強的人,即使在父親那樣嚴苛的教導下,他也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

少年時期的貝多芬先經歷了母親的去世,這讓她非常的難過之後她的父親也去世了,因為父親從小對他管教非常嚴厲,父親的趣事反而讓貝多芬有了自己的空間。但是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貝多芬身上,他選擇用自己擅長的音樂來賺錢養家。

30歲前聽力受損

貝多芬一直備受疾病的煎熬,而且他在不到30歲的時候聽力就已經出現了問題,那時候醫生建議他療養,可是這對他聽力的恢復絲毫沒有作用,在這個時候貝多芬更是有了自殺的念頭。

但是音樂拯救了他,只要想到還有音樂貝多芬就能夠面對這些痛苦,因此即便在聽力受損的情況下,貝多芬也創作出了《第3號交響曲》。雖然在當時人們不太喜歡這首樂曲,但事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首《英雄》交響曲的獨創性,因此也備受矚目。

完全失聰後仍創作出不朽的音樂篇章

貝多芬的聽力在逐漸的下降,直到後來完全失聰之後,他再也不能夠聽到美妙的音樂,這對於貝多芬來講打擊是致命的。很多人都覺得這一次他再也不能夠創作音樂了,但是就是因為貝多芬執拗的性格,他開始嘗試了一種骨傳導法來練習聽聲。

即便在完全聽不到的情況下,貝多芬仍然寫出了《第九交響曲》。如果有時間可以聽一下貝多芬失聰後所寫的第九交響曲,從第1號開始聽到第9號,在貝多芬的樂曲中會有一種激勵人向向前的精神。在貝多芬的音樂裡,也許完全感受不到它是一個古怪、悲觀而且生命中遭受了很多痛苦的人。

總結

如今被人們所推崇的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但是在他所生活的時代貝多芬一直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雖然對於貝多芬有很多評價說他是一個性格古怪不善交際的人,但是在貝多芬的音樂中卻又那麼的積極向上,充滿著力量。可見即便生活再怎麼不幸,貝多芬也選擇用音樂來拯救自己。

【參考資料】《貝多芬之魂》、《貝多芬傳》

【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嗎|貝多芬失聰後是怎麼創作音樂的?
    說起貝多芬,大家腦海中會聯想到什麼?天才?音樂家?創作鬼才?這位超級「交響樂之王」確實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等。然而,貝多芬一生命途多舛,28歲聽覺開始出現問題,45歲近乎失聰。
  • 貝多芬:雙耳失聰 他如何譜寫不朽傑作?
    貝多芬背對著觀眾,伴隨著音樂用全身肢體語言激昂洋溢地指揮著。他如此投入,以至於到音樂結束時他依然沒有停下來。直到一名獨奏手走近他,讓他轉過身面對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貝多芬此刻已經耳聾,聽不見任何聲音。雖然貝多芬性格比較難相處,但實際上也很讓人同情,因為貝多芬一生飽受各種疾病折磨,包括不得不忍受一些極其可怕、甚至適得其反的醫學治療。
  • 耳聾怎樣改變了貝多芬的音樂
    12月20日《英國醫學雜誌》(BMJ)的一篇 報告 認為,作曲家貝多芬漸進性的耳聾,可能影響了他的作曲。當聽力開始變壞時,貝多芬偏好在音樂中使用較低的和中域音符,當他完全耳聾後,他開始重新使用高音。研究者表示,這個發現有助於解釋貝多芬的音樂,他的音樂一般被分為3個階段。
  • 貝多芬耳朵怎麼聾的 貝多芬兄弟姐妹多嗎
    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的一生飽受煎熬,他的命運多舛,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鋼琴大師卻在晚年遭到了聽力衰退,甚至耳聾失聰,不管是誰哪一位音樂家在面對失聰的危險下都會選擇逃避,但是貝多芬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了困難,毅然彈奏出了九部交響樂這種傳世名篇,為人類的文化寶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但是貝多芬的耳朵是怎麼聾的嗎
  • 貝多芬的生平簡介,近代鋼琴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大師,看完漲知識!
    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集古典主義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偉大音樂家。 貝多芬出生於德意志波恩市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是當地宮廷合唱團和管弦樂團的團長,父親則是合唱團的歌手。祖父去世以後,父親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貧困。
  • 歷史上的今天1770年12月16日著名作曲家貝多芬誕辰
    在243年前的今天,1770年12月16日 "/>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這裡離法國邊境不遠,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幼年學習鋼琴。8歲開始登臺演出。
  • 樂聖——貝多芬的一生經歷
    1770年貝多芬出身於德國城市波恩一個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後移居德國,曾任當地宮廷樂長。他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小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van)並非德語中的「von」,並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顯示了其家鄉。「路德維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 貝多芬的耳聾:事實或神話
    《論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出》魏因加特納《貝多芬傳》梅納德·所羅門《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貝多芬於1801年7月1日致友人卡爾·阿曼達的信,首次提到自己的耳聾 現藏于波恩貝多芬故居貝多芬用過的助聽器貝多芬1801年佚名作為貝多芬送葬的隊列 弗朗茨·施陶伯 1827年 現藏于波恩貝多芬故居
  • 曝"日本貝多芬"裝聾15年 律師回應:他懂唇語
    原標題:"日本貝多芬"為打造"失聰作曲家"神話裝聾15年 全聾作曲家 裝聾一輩子(圖)   被喻為「日本貝多芬」的日本著名失聰作曲家佐村河內守,繼前一日被曝18年來一直請「槍手」代為作曲後,其「槍手」、被媒體稱作「影子作曲家」的新垣隆6
  • 貝多芬交響曲簡介
    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國波恩,生活在充滿音樂藝術的濃鬱氛圍中,而且貝多芬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在當時莫扎特已經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樂神童,貝多芬的父親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這樣的人物。11歲的時候,貝多芬從學校輟學,開始了屬於自己的音樂旅程。隨後他跟隨父親和一些頗具水準的樂師學習樂器演奏以及音樂理論,逐漸展現出了才華。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莫扎特的作品數量驚人,他最大的成就在於歌劇創作,他一生中創作近20部歌劇,成為德國歌劇的奠基人。另外,莫扎特在器樂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視,他將協奏曲固定為呈示部和華彩樂段的形式。他的創作是歐洲音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他既有古典樂派的特徵,又在其後期作品裡影射了浪漫派的感覺。
  • 「這個人遠遠地走在我們的文明之前」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貝多芬和羅曼·羅蘭整整差了96歲。然而貝多芬的音樂和他的生平使他成為羅曼·羅蘭最親近的童年夥伴,成為了影響他的最重要的人。本文節選自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由傅雷翻譯。在他的筆下,貝多芬的「一生都像是個雷雨天」。而他的一生濃縮成一句豪言壯語———「用苦痛換來歡樂」。
  • 閔玧其,一個即使經歷過絕望,也用音樂拯救了自己的男人
    13歲喜歡上了音樂,開始了創作,因為曾從抑鬱症裡走出來,所以歌裡藏著一路走來的辛苦和對別人的溫柔與鼓勵。 聽完像《never mind》、《first love》、《the last》、《so far away》這些歌就會懂得閔玧其其實只是個為了夢想嘗遍人生苦味的追夢者,得到了成功又質疑著成功的idol,遭受著不公和巨大精神壓力的rapper。
  • 一生水逆命運多舛,貝多芬是怎麼扛過來的?
    2020-12-14 14:06:07 來源: 世界音樂公號 舉報   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雖然音樂舉世聞名,但貝多芬的多舛命運也是眾所周知。
  • 古典大師三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海頓在宮廷裡做了30年樂長,每天塗脂抹粉穿僕人制服一早畢恭畢敬等候吩咐,老老實實寫了30年作業,以至他的代表作都是在退休之後寫出來的,我一直覺得他的保守其實就是虛擲才華,如今卻希望所有音樂家都能過上穩妥的生活,幸福無憂地搞音樂多好啊,什麼後世留名,永垂不朽,都讓音樂史家們去操心吧。
  • 貝多芬的精神與當代生活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1]貝多芬的「新途徑」很快在他的三首鋼琴奏鳴曲(Op.31)和《英雄交響曲》中獲得證明。樂曲中呈現出的各種創新特徵令同代人目不暇給,難以企及。與此同時,作曲家開始採用更為規範的草稿本體制支持並維護日趨複雜的創作活動。這種體制的核心在於用草稿本有序記錄樂思並作進一步的發展嘗試。早在1786年,貝多芬就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草稿頁打包保存。
  • 貝多芬的聽覺喪失之後
    毫無疑問,自從革命爆發後,貝多芬始終受著愛國情緒的鼓動,在1796年和1797兩年內,他把弗裡貝格的戰爭詩譜成音樂:一首是《行軍曲》,一首是《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但是,他的謳歌似乎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大革命已經徵服了全世界,也徵服了貝多芬。從1798年起,奧地利和法國的關係變得很緊張,即便如此,貝多芬仍和法國人,以及使館方面,還有剛到維也納的貝爾納多德有著密切的往來。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用圍棋,鍛鍊孩子的「逆商」
    眾所周知,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一生中被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著,其中最大的災難是耳聾給他帶來的痛苦。 貝多芬28歲時,由於疾病聽覺就開始減退,到了48歲完全失去聽覺。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著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