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聖——貝多芬的一生經歷

2021-01-15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被後人尊稱為樂聖。

1770年貝多芬出身於德國城市波恩一個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蘭,後移居德國,曾任當地宮廷樂長。他的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小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他名字中的「凡」(van)並非德語中的「von」,並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顯示了其家鄉。「路德維希」也正是他的祖父的名字。

1774年 他的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少的貝多芬學習音樂和長時間的練習鋼琴。

1778年 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演出。

1781年 跟隨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維也納與莫扎特會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劇院樂隊裡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學學習

1792年 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鋼琴。演出獲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的《第三交響曲》,並準備獻給拿破崙。

1804年 拿破崙稱帝,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響曲上寫有獻給拿破崙的扉頁,而寫上了一句話「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

1808年 同時發表了第五交響曲《命運》與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5年-1819年 經歷4年的創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闢的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在5月7日首演,盛況空前。

1826年 侄子卡爾自殺未遂,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日益惡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於維也納。

1827年 3月29日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當局要出動軍隊維持秩序。

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浮腫病,而有人認為他是死於梅毒。經後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髮進行的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死於汞中毒。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是由於當時工業汙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該地段的魚,因此魚體內的汞在其身上沉積而致死。並非是貝多芬為了治療梅毒而將含汞的藥物服用到體內所致。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鬥爭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後,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對拿破崙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裡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三鬥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麼。這一情景,更是被後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裡奧》裡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麼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非沒有愛。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了帶後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很多人都認為貝多芬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無可否認,他的確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愛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悲愴奏鳴曲》和《月光奏鳴曲》等等。其32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和《月光》等被尊為鋼琴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為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早期的音樂,有著海頓和莫扎特的宮廷音樂風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響曲。越是後期,越是表現出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訴求。

貝多芬可以說繼承了德奧作曲家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極限。

特別是他的交響曲,除了第六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餘的八部都是四樂章,遵照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和第四樂章急板或快板寫成的。而在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的線索主題或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這在第五和第九交響曲裡特別鮮明,而這,是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沒有做到的。這樣的結果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有更多的現實表現力和情感刻畫。聽眾不再是單一地去享受美麗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圖和動機。這大大豐富了音樂的內涵。可以說,這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基礎。

有人說,貝多芬一生創作下來的作品都是圍繞著「英雄」這一主題。特別是九首交響曲,描述了一個英雄成長以及理想。

相關焦點

  • 貝多芬交響曲簡介
    海頓被稱之為「交響樂」之父,一生創作過100多部交響曲。不過根據史書記載,海頓非常看重貝多芬的才華,並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值得培養的後起之秀,但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教授貝多芬太多的實際知識。即便如此,貝多芬日後依然把海頓尊為自己在維也納時期最重要的師長,海頓的作品和理念給了貝多芬很多靈感。
  • 一生水逆命運多舛,貝多芬是怎麼扛過來的?
    250周年  雖然音樂舉世聞名,但貝多芬的多舛命運也是眾所周知。他的生活經常充滿了難以置信的戲劇事件、倒黴事,和相當荒唐的轉折,簡直可以說是「一生都在水逆」!  雖然感情屢屢碰壁,後來又遭遇耳聾,但貝多芬似乎總和命運剛著來,越挫越勇,這其中的秘密是什麼?
  • 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
    貝多芬30歲後失聰,一生貧病交加,一直用音樂拯救自己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銳,他對世界的感受,他那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對他的獨特構造方法,他的理想,還有他身體中的特有物質,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歐洲那一特定時代的代表。
  • 你不了解的貝多芬|6首超好聽的冷門作品
    ▲提起貝多芬你的腦海會出現些什麼呢?9部具有革命意義的交響曲?還是「新約全書」32部鋼琴奏鳴曲 ?其實並不是他每一部作品都被我們熟知一起來看看這位偉大作曲家六首 被人忽略了的傑作一起好好品嘗「樂聖」的音樂吧!
  • 貝多芬耳朵怎麼聾的 貝多芬兄弟姐妹多嗎
    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的一生飽受煎熬,他的命運多舛,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鋼琴大師卻在晚年遭到了聽力衰退,甚至耳聾失聰,不管是誰哪一位音樂家在面對失聰的危險下都會選擇逃避,但是貝多芬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了困難,毅然彈奏出了九部交響樂這種傳世名篇,為人類的文化寶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但是貝多芬的耳朵是怎麼聾的嗎
  • 1月初還想著繁忙的「貝多芬年」開始了,沒想到月底就「失業」了...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全世界的著名樂團和藝術家原本都計劃在今年集中上演貝多芬的作品,向「樂聖」致敬。不過,年初開始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幾乎所有相關演出取消,古典音樂演出行業陷入「至暗時刻」。
  • 你知道嗎|貝多芬失聰後是怎麼創作音樂的?
    說起貝多芬,大家腦海中會聯想到什麼?天才?音樂家?創作鬼才?這位超級「交響樂之王」確實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等。然而,貝多芬一生命途多舛,28歲聽覺開始出現問題,45歲近乎失聰。
  • 感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特徵
    > 海頓,奧地利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首交響曲,八十多首弦樂四重奏,及為數眾多的其他作品。莫扎特的作品數量驚人,他最大的成就在於歌劇創作,他一生中創作近20部歌劇,成為德國歌劇的奠基人。另外,莫扎特在器樂方面的成就也不容忽視,他將協奏曲固定為呈示部和華彩樂段的形式。他的創作是歐洲音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他既有古典樂派的特徵,又在其後期作品裡影射了浪漫派的感覺。
  • 貝多芬的精神與當代生活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英雄交響曲》是首部以抽象人物和精神為題材的交響樂作品,也是貝多芬步入創作鼎盛階段,確立獨立藝術風格的重要標誌。作曲家在創作後期將第二樂章更改為一首「葬禮進行曲」,推動了交響套曲樂章布局邏輯的實質性變革。從奮鬥到犧牲,再到死而復生後取得勝利,成為貝多芬中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發展線索,塑造出一位個性鮮明、經歷非凡的精神楷模。
  • 「這個人遠遠地走在我們的文明之前」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他說,當年他開始寫這本短小的貝多芬傳的時候,其實並未想從事音樂評論方面的事。那是1902年,他正經歷著一個騷亂不寧的時期,充滿著兼有毀滅與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來到我童年的伴侶,曾經在人生的戰場上屢次撐持我的貝多芬那邊,尋覓十天的休息。」
  • 貝多芬:雙耳失聰 他如何譜寫不朽傑作?
    貝多芬給人的印象是暴躁易怒、自私、自戀、摳門、不善交際、不修邊幅、愛情不得意、悶悶不樂、酗酒和有疑病性神經症。這也是貝多芬浪漫之謎的一部分。因為人們更願意相信貝多芬是一位飽受情感煎熬以及病痛折磨的藝術大師。人們把他描繪成視藝術高於一切的音樂大師,有著超出凡人想像力的創作能力,一位天外奇才。
  • 貝多芬的耳聾:事實或神話
    《論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出》魏因加特納《貝多芬傳》梅納德·所羅門《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貝多芬於1801年7月1日致友人卡爾·阿曼達的信,首次提到自己的耳聾 現藏于波恩貝多芬故居貝多芬用過的助聽器貝多芬1801年佚名作為貝多芬送葬的隊列 弗朗茨·施陶伯 1827年 現藏于波恩貝多芬故居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的聽覺喪失之後
    毫無疑問,自從革命爆發後,貝多芬始終受著愛國情緒的鼓動,在1796年和1797兩年內,他把弗裡貝格的戰爭詩譜成音樂:一首是《行軍曲》,一首是《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但是,他的謳歌似乎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大革命已經徵服了全世界,也徵服了貝多芬。從1798年起,奧地利和法國的關係變得很緊張,即便如此,貝多芬仍和法國人,以及使館方面,還有剛到維也納的貝爾納多德有著密切的往來。
  • 耳聾怎樣改變了貝多芬的音樂
    12月20日《英國醫學雜誌》(BMJ)的一篇 報告 認為,作曲家貝多芬漸進性的耳聾,可能影響了他的作曲。當聽力開始變壞時,貝多芬偏好在音樂中使用較低的和中域音符,當他完全耳聾後,他開始重新使用高音。研究者表示,這個發現有助於解釋貝多芬的音樂,他的音樂一般被分為3個階段。
  • 丁元英「殺富濟貧」就為收割樂聖?神話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天道」
    丁元英在布局格律詩的時候,早就有通盤考慮,知道以格律詩的自身實力,根本沒辦法在市場上去和樂聖這個級別的競爭對手搶食吃。就算有,也並不長久,因為他的價格戰策略導致利潤低,不能解決王廟村村民的脫貧。所以只有想辦法背靠大樹好乘涼,才是解決王廟村貧困的長久之計。可憑什麼讓你王廟村輕輕鬆鬆背靠大樹吃現成果子,只好設局先讓樂聖「請君入甕」。
  • 古典大師三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貝多芬   by Joseph Karl Stieler此時,波恩少年貝多芬已經是冉冉升起的音樂明星。海頓去倫敦時途徑波恩,宮廷安排貝多芬陪大師吃飯。貝多芬的幾首頌歌讓海頓刮目相看。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波恩城裡時局動蕩,貝多芬工作的選帝候宮廷也快撐不下去了,於是他動身前往維也納投奔海頓爸爸,坐了8天馬車,穿越戰火,一路顛簸到了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也曾到維也納拜訪過莫扎特。關於這次歷史性的會面,留下無數個版本的傳說。
  • 歷史上的今天1770年12月16日著名作曲家貝多芬誕辰
    在243年前的今天,1770年12月16日 "/>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這裡離法國邊境不遠,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幼年學習鋼琴。8歲開始登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