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警示我們:「親君子,遠小人。」
所謂小人,即心術不正、品行不端的人。他們或是損害他人利益,或是違背朋友道義,往往不值得深交。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常帶有著偽裝性,我們很難從一個人的外表和語言中,判斷其真實的想法。唯有通過更加細緻的觀察,才能窺探一些人的真面目。
經常有4種表現的人,多半是「卑鄙小人」,不值得深交。
一:沒有底線
小人之所以令人痛恨,往往是因為他們做事沒有底線,為了利益不顧一切。在他們眼中,朋友之間的情誼可以任意割捨,自身的道德也可以棄之不顧,只要能夠讓自己開心,哪怕被人唾罵也在所不惜。
一個人沒有底線,不懂得明辨是非,只知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哪怕你向他訴說了再多的道理,也是無濟於事。因為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偏執地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所以,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不要試圖點醒他。儘快遠離,才是最好的方法。
二:經常打破規則
現實生活中,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有各種規則。因為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我們要求自己在規則下前行,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但對於小人來說,這樣的規則形同虛設。
在我們身邊,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社區禁止明火,但有些人為了圖一時暢快,仍然自顧自地抽菸。明明我們有著明確的交通法規,卻仍然有那麼多的人橫穿馬路,只為快一點走到對面。
對於他們來說,規則是一種限制。就算自己打破一次,也沒有什麼。殊不知,規則不僅僅是對個人的約束,更是對所有人的保護。
一個人打破規則或許不會影響自己,但一定會在無形中影響著他人。而那些試圖打破規則的人,本質上是將自己的生活凌駕在了他人的安危之上,讓所有人為他們的錯誤買單。
三:經常改變立場,沒有原則
《三國演義》中,「三姓家奴」呂布的故事,時常引人深思。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呂布明明有超於常人的才能,卻因為反覆無常、六次易主,最終失去人心、一敗塗地。他的經歷,充分證明了原則的重要性。
沒有原則的人,不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他們隨時調整方向,卻也無時無刻不在觸犯他人,影響自己的信譽。最終,也不過是會將路越走越窄罷了。
身處在如今的社會中,大多數人心中都有一桿標尺,不管遭遇怎樣的變故,都不應該改變原則和目標。雖然,堅守心中的原則有時候會很難,但它能確保我們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開闊。最終,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經常攀附正直的人
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那些品行不端的小人,一定會和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但其實,越是有心機的小人,越不喜歡與同道中人交往,因為他們都很自私,聚在一起只會兩敗俱傷。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往往會躲在君子身後。
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一些正人君子身邊,經常會跟隨著與他們品行不一的人。這些人沒有辦法達到他人的高度,卻經常利用別人的善良為自己謀利。
比如說,有些人喜歡結交有能力的人,利用他們的實力來幫助自己。他們明白那些真正的人不好意思拒絕自己,於是便更加肆無忌憚,理所當然地向其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