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身邊總是存在卑鄙小人,你想逃也逃不掉。怎麼辦呢?只能共生共存,只是以什麼方式相處而已。
卑鄙小人,就像是病毒,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只要我們的「免疫力」足夠,就可以抵抗他們的侵入。如果抵抗力不夠,就容易為其所害。安哥認為,與卑鄙小人相處,若能把握以下五個原則,堪稱聖人。
一、不心懷怨恨
卑鄙小人,常常會把你氣得鼻孔冒煙、咬牙切齒。你恨不得把他踩扁了,揉碎了!可實際上你又無法拿他怎麼樣,只好心裡充滿憎恨。
《菜根譚》說:「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老祖宗告訴我們,對待那些卑鄙小人,態度嚴厲並不困難,困難的是不去憎恨他們。
你若怨恨,傷的是自己。俗話說的好,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你心懷怨恨,自己鬱鬱寡歡,還影響家人和朋友,得不償失。
你若怨恨,小人暗自開心。你在明處,小人在暗處。你過得越鬱悶,小人就越開心,因為這就是他想要的結果。
所以,與小人相處,要有「不和他一般見識」的胸襟,把精力放在該做的事情上。
二、不彼此深交
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遠離小人,也是一種選擇。小人出招,我們不接,久而久之,他也會覺得無趣,自己就消停了。
對小人,不要深交。司馬光說:「與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馬光認為,與其和小人交往,不如與忠厚老實的人交朋友。確實如此,小人偷奸耍滑,一不小心就把你出賣了,還是少些交往為妙。
對小人,不要深談。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在於他的難以預測。這一刻和你稱兄道弟,下一刻可能就把你所說的話作為「呈堂證供」告訴別人。
薛瑄說:「小人不可與盡言。」此話不無道理。面對小人,你是否能採取「不深交」的策略呢?
三、不斤斤計較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認為,君子講究的是道義,而小人追求的是利益。既然小人看重的是利益,那他們常常就會因利益和他人糾纏。
與小人計較,常常會有秀才遇到兵的感覺,有理說不清。明明對方沒理,他卻聲音還比你高,讓你哭笑不得。
與小人計較,除非你撕破臉,否則很難贏。小人常常不要臉皮,也不顧後果。你和他爭執,也要做好這個打算,否則還是罷了。
與小人計較,要防報復,身心疲憊。小人,心胸狹窄,一旦在爭執中落敗,會伺機報復,讓你防不勝防。
若不是大是大非,還是不要與小人斤斤計較吧。
四、不打擊報復
小人,可能讓你難堪了,可能讓你損失了,可能讓你受傷了。你咬牙切齒,恨不得把他捶扁了!
可是,報復小人,我們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打個比方:他在上級那裡打你小報告,讓你吃了虧。你為了報復他,也在上級那裡打他的小報告,也讓他難堪。表面上,你報復了他,可實際上上級也會認為你打擊報復,對你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
其實,卑鄙小人在做每一個小動作的時候,都會受到對應的懲罰,並不需要你我出手。正如《菜根譚》所說:「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是的,不要與小人結仇,因為小人自有小人的對頭。
再說了,如果我們常常做打擊報復的事情,那與小人有何區別呢?
五、不同流合汙
《菜根譚》說:「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說的是,做人寧可被小人猜忌和毀謗,也不要被小人的諂媚所迷惑。關於這一點,王陽明就做到了。
王陽明,初入官場,恰逢劉瑾當道,朝中政局一片黑暗。就在他所管轄的區域內,他發現了一個現象。他發現,監獄裡的犯人基本沒什麼吃的,而監獄裡養的豬卻營養豐富。經過盤查,原來是把犯人的食物都拿去餵豬,豬養大了賣出去,所得銀兩都由官員瓜分。
王陽明知道此情況後大為震怒,直接處分了負責這個事的官員。王陽明知道養豬的事是當時的潛規則,但他仍然選擇不同流合汙,確實令人欽佩。
生活中,那些小人總會用各種語言迷惑你,用各種利益引誘你。你是否能夠做到不同流合汙呢?若能做到,也算是聖人一個了。
結束語:
今天所說的五個與小人相處的原則,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才說若做到了,堪稱聖人。
但是,即便難以,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與小人走得太近。各位朋友,面對小人,你是否能做到不心懷怨恨、不彼此深交、不斤斤計較、不打擊報復、不同流合汙呢?歡迎說說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