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下面我們就《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中老子關於聖人的解釋,這兩章中老子分別講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這裡都講到了「聖人」,但不同點在一個是」聖人之事「,一個是」聖人之治「,內容相近但不相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章中老子「聖人」的」事「和」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道德經》第2章。我們先看什麼是聖人?聖人是古時人們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老子在這一章裡首先提到了聖人的無為。即聖人的無為無不為的思想。
這裡的無為是什麼呢?它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照自然界規律辦事的「無為」。是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而是像老子所講的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方法達到有為的目的。是把一切事情都看做自然的,沒有變通人性的,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純潔。這就是最簡單的聖人 無為思想。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這一章老子接著說「聖人之治」,那什麼是聖人之治,聖人之治的原則又是什麼?老子所講的「聖人之治」就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讓那些所謂有才智的人不妄為造事。這就是聖人的法則。聖人應該按照「無為」的原則去辦事,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去處理一切事物,那麼,天下就會太平了。
老子這兩章都提出了「聖人」無為的思想,都是聖人之治。老子反覆強調只有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才是聖人所要做的。老子所說的「聖人」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名奪利。然而,老子所講的聖人,所為所不為既不是說人性善,也不說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使人們不貪慾。使人無知無欲也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儘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聖人的無為而治。
老子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醜惡行為,則應當是聖人的有為和亂為造成的,使本來純潔的社會,因為人的所」為「反面造成了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慾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老子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
老子的聖人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老子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鬆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鬥、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於人類的本性。這也是聖人所追求的和應該做到的理想社會。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