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2021-01-10 荊石國學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下面我們就《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中老子關於聖人的解釋,這兩章中老子分別講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這裡都講到了「聖人」,但不同點在一個是」聖人之事「,一個是」聖人之治「,內容相近但不相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章中老子「聖人」的」事「和」治「。

無為之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道德經》第2章。我們先看什麼是聖人?聖人是古時人們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老子在這一章裡首先提到了聖人的無為。即聖人的無為無不為的思想。

無為

這裡的無為是什麼呢?它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照自然界規律辦事的「無為」。是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而是像老子所講的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方法達到有為的目的。是把一切事情都看做自然的,沒有變通人性的,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純潔。這就是最簡單的聖人 無為思想。

無為而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這一章老子接著說「聖人之治」,那什麼是聖人之治,聖人之治的原則又是什麼?老子所講的「聖人之治」就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讓那些所謂有才智的人不妄為造事。這就是聖人的法則。聖人應該按照「無為」的原則去辦事,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去處理一切事物,那麼,天下就會太平了。

無為之事

老子這兩章都提出了「聖人」無為的思想,都是聖人之治。老子反覆強調只有順應自然規律,做到無為,才是聖人所要做的。老子所說的「聖人」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他認為,體現「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名奪利。然而,老子所講的聖人,所為所不為既不是說人性善,也不說人性惡,而是說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如果社會出現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肯定會挑動起人們的佔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倘若不使人們看到可以貪圖的東西,那麼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使人們不貪慾。使人無知無欲也並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儘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此外要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就做到了聖人的無為而治。

聖人之治

老子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醜惡行為,則應當是聖人的有為和亂為造成的,使本來純潔的社會,因為人的所」為「反面造成了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慾的東西,尤其是當時流行的推崇賢能的風尚,更被老子認為是最易產生罪惡的淵藪。

無為而治

老子的聖人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老子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裡,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鬆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鬥、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於人類的本性。這也是聖人所追求的和應該做到的理想社會。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聖人」。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認為,宇宙原始最初時是虛無的,沒有實在可見的物質,只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無形物質。這種物質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是它逐漸地演化出了現在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所以,這種物質可以稱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把這種物質命名為「道」。
  • 道德經奧秘:比超人更厲害,這種人有九種高妙之處
    春秋那個時代產生了諸子百家,任何一家的創始人都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大家公認一個最厲害的人類楷模,稱為「聖人」。聖人,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能簡單規定就是孔子這樣的人。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聖人,聖人如何行事。一、聖人無為道德經告訴我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對比尼採的超人觀念 ,「聖人」顯然要高出一個珠穆朗瑪峰來。
  • 12,(下,2)如今中國出聖人 第三文明引領世界大同
    就目前中國及世界的現狀來看,要實現「萬教歸一」,小的宗教暫且不說,要把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統一到一起,讓人們同時接受都是很困難的。因此,紫微聖人的理論體系必須是別具一格,超出了現有宗教的範疇,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來提升各宗教,並實現各宗教信仰上的統一。聖人的關鍵之處在於:以非常低的成本解決別人破產的時候遇上的問題。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德道經》之廿一
    【老子·道德經】渾兮其若濁。又大也。【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又肧渾,言如肧胎之渾然也。【郭璞·江賦】類肧渾之未凝。咳:小兒笑也。內則雲。孩而名之。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疏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
  • 四象法之解讀~聖人
    16人性中,聖人是最美好的人性。表現為做事出發點利他,結果也是利他。按此解釋,天下父母那個不這麼對孩子的,所以在子女面前,父母都是聖人。所以中國人的傳統跪天,跪地,跪父母。天地滋生萬物,是大聖,父母生養了我們,是小聖。這裡的聖人,是大聖,是人間大聖。何以為大聖?見聖人對應四卦圖。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子,孔子可以稱之為聖人,但是,如果把他倆與釋迦牟尼佛都稱之為聖人,是大錯特錯的事情,釋迦牟尼佛是校長,老子和孔子是教師,在婆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唯一的肉身佛,現在修行再高,也只是大師或法師,釋迦牟尼佛是唯一悟透宇宙萬物的存在,在彌勒佛末成佛之前,是娑婆世界的唯一教主。
  • 「紫薇聖人」鮮為人知的幾個道理
    世間人格化的形象分為三類:凡人(世俗人)、聖人(耶穌、釋迦摩尼、老子生前)和神聖(仙、佛、上帝)。凡人是普通人,聖人異於凡人而又非神,神聖是人格化的神。既然聖人是人,又豈沒有人之常情?既然聖人非神,又何必幻想神一樣的大能,塑造神聖一樣的高尚?
  • 淺談曾國藩之勇攀高峰做聖人!
    從古至今,做一個聖人究竟有多難?可謂難於上青天!聖人終其一生都在修身養性,他們始終嚴於律己,極其注重自身涵養,每當自己的某個行為舉止出現不雅之處,或是某個念想產生了偏頗,他們都會感到深重的負罪感,並在內心痛苦的掙扎中默默的的懺悔自己的過失之處。這極盡泯滅人性慾望的做法對於一個人來說的確過於殘忍,而這也是聖人難出的根本原因!
  • 宇宙的終極秘密:《道德經》裡的生命起源和聖人之道
    文/希夷 符號帝國獨家原創 一 華夏的先民一出場,一般都是氣場八丈,往往從非常宏大的角度著眼,站位之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所謂的小角度切入的辦法,他們統統看不上,那還是因為你能力不夠,駕馭不了才會從小處下手。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莊子好像很看不上孔子的儒家哲學,處處和孔子的儒家哲學反著來。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最崇尚聖人的,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聖人的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認為,做人就是要做聖人,即使你是做不到,也要心嚮往之。在孔子心中,聖人有兩條標準,第一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注意,是極高的而不是一般的,像你平時做個好人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這樣的事,這不是極高,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一般要求。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在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中,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段話,理解為宇宙生成論的不乏其人,其中還有不少名人各家,這些文人學者還把這段話,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聯繫起來,這樣就始終給這段話打上宇宙生成論的烙印了。也許,這也是後人把伏羲神化的原因之一吧!
  • 紫薇聖人傳
    紫微星號稱鬥數之主,也被認為是「帝王星」,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紫薇聖人」命宮主星即是紫薇,故其是帝君(天主)轉世。然,他出身田間亦不稱帝王,故世人又稱他為聖人。這便是「紫薇聖人」名號的來歷。古人常說,真龍者天子也!天子即為真龍。「紫薇聖人」出生龍年,他的真身是一條龍。故,帝君(天主)乃真龍也。
  • 紫薇聖人的傳說
    紫微星號稱鬥數之主,也被認為是「帝王星」,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紫薇聖人」命宮主星即是紫薇,故其是帝君(天主)轉世。然,他出身田間亦不稱帝王,故世人又稱他為聖人。這便是「紫薇聖人」名號的來歷。 古人常說,真龍者天子也!天子即為真龍。「紫薇聖人」出生龍年,他的真身是一條龍。故,帝君(天主)乃真龍也。(相關閱讀——天地傳奇之神龍遊記、解讀龍婆預言,一條龍將控制人類!)
  • 莊子的成功之道:聖人躊躇以興事,以美成功
    井水本是天然,是蒼天的賦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人的貪功好大之心更是深不可測。故老子諄諄教導「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是人總是好那麼兩口:好大喜功;好為人師。這是緩抑鬱自殺的悲劇根源。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展眼吊斜暉,今世如鄭國緩者,比比皆是,或許你我就是其中之一。《莊子.齊物論》: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 隋文帝的「聖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有何相似與不同之處?
    聖人可汗和天可汗這兩個稱號的背後透露的是兩位君主將帝國疆域擴張到極致的偉大功績,就相似性上來說,無論是聖人可汗還是天可汗都是突厥、回紇和吐蕃等等這些周邊民族對他們的尊稱,表示將隋文帝和唐太宗都視為本族的最高首領。
  • 古代聖人為什麼戒色?
    古代聖賢而對治美色之法,則是戒色,即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不再被美色所牽引,正所謂「色字頭上一把刀」,由此可見,古人確實畏色如火坑,唯恐避之不急,特別是古代的聖賢們,更是把戒色當成修身之本。那麼,古代聖人為什麼戒色?或者說,古代聖賢們為什麼要把戒色當成修身的根本呢?其實古代聖人之所以倡導戒色,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色」容易讓人失去理智,當一個人被「色」迷住的時候,往往會做出許多出格的事情。為什麼如此說呢?我們現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即:一、「色」能夠增大人們的欲望
  • 老子的「無為」實質是善作為
    老子論道,始終是從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來認識和理解的,從來不會把任何一方面單獨割裂出來、孤立起來看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兩兩之間都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共生、相比較而存在的共同體。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
  • 「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