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至今,做一個聖人究竟有多難?可謂難於上青天!聖人終其一生都在修身養性,他們始終嚴於律己,極其注重自身涵養,每當自己的某個行為舉止出現不雅之處,或是某個念想產生了偏頗,他們都會感到深重的負罪感,並在內心痛苦的掙扎中默默的的懺悔自己的過失之處。這極盡泯滅人性慾望的做法對於一個人來說的確過於殘忍,而這也是聖人難出的根本原因!

曾國藩自從考入翰林之後,無時無刻不在痛恨粗鄙的自己,雖身處翰林,但他卻一點兒也開心不起來,反而略顯自卑,甚至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這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翰林是當時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知識殿堂以及仕途殿堂,所有參加科舉的追夢人都以入翰林為首要目標。曾國藩雖然進入了這個無數人夢寐以求的聖殿,但自卑跟無助也隨之而來。因為這裡的人跟他以往結識的人相比簡直太牛逼了,個個都是學霸,見多識廣,博覽群書,反觀自己,簡直就是一個粗鄙短淺之人,實在是無地自容!

好在曾國藩抗壓能力極強,化悲憤為力量,決定與從前的自己說拜拜,並定下了做聖人的目標,可謂志向遠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曾國藩終其一生都在為之奮鬥,至於他究竟算不算是一位聖人,我想歷史已經給了答案。
聖人之路道阻且長,首先就必須嚴於律己,規範自己的行為,遏制自己的欲望,淨化自己的內心,蕩滌自身的邪惡。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樣也是最嚴苛的要求,因為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產物,刻意壓抑自己的慾念本身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而曾國藩要做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慾。

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他給自己列了一張計劃表,並嚴格要求自己以後每一天都按照計劃表行事。這張計劃表將曾國藩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絲毫娛樂的時間,當然聖人是不會想著娛樂的,畢竟娛樂也屬於私慾。在這份時間管理計劃表中,曾國藩需要做到早睡早起,堅持靜坐,鍛鍊身體,研習經史,結交益友,練習書法,博覽群書以及每日一記。
尤其是每日一記最讓曾國藩受益,曾國藩寫日記並不僅僅是給自己看的,而且還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看,並讓他們對此作出點評,從而進一步規範自己的言行。單憑這一點,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因為日記中通常會反省自身的不足之處,相當於自己批判自己的陋習,然而自我批判還不夠,還要主動讓別人也來對自己進行一番教育,這樣的自我修養試問有幾人能夠做到?

從曾國藩寫的日記,家書以及回復好友的信中,經常可以看到曾國藩對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也正因為曾國藩時刻保持著對自我的批判,他才多次從逆境之中闖了過來,多次力挽狂瀾,挽救搖搖欲墜之大清於既倒。如今的我們雖然早已跨入了嶄新的時代,然而立志成聖的遠大志向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如今的我們看重的是外在,忽視的是內在,在乎的是利益,追求的是權利,我們可以全然不顧道義,也可以完全不講信義,一切都以欲望驅動,最終活成欲望的奴隸!可悲可嘆,卻又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