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平凡人的進階史,從學做事到學做人

2021-01-09 肥羊媽媽

「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張宏傑如此評價自己的《曾國藩傳》,並把這句話寫在了封面。

01張宏傑寫曾國藩

在張宏傑之前,曾國藩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人物,從家世到經歷、家風家訓到豐功偉績,個人修養再到為人處世,由淺到深幾乎都被寫遍了。僅曾國藩的傳記、小說,就有將近十個版本,而有關曾國藩各個領域的書更是不勝枚舉。

在出版《曾國藩傳》之前,張宏傑對曾國藩已研究多年,包括出版了《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全三冊)、《給曾國藩算算帳》兩套書,他從經濟、生活、為人等多個角度,剝開了曾國藩聖人、重臣的形象,使讀者看到了一個平凡人曾國藩,從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而《曾國藩傳》是在前幾部書的基礎上,進行拼圖式研究整合之後出版的,目的是使讀者用較短的時間,了解曾國藩一生的功名事業和心路歷程。

張宏傑在自序中提到,這本書和以前眾多曾國藩傳記的不同之處:

一是側重呈現曾國藩個人心路歷程,而不是對其生平和事件的研究式復原。

二是對曾國藩的一生突出重點,而不是均衡敘述。

在這本書裡,我們除了可以了解曾國藩一生所獲得的成就,也可以從一個平凡人的角度,看到曾國藩在成功、名譽背後更多的真實歷程。

02曾國藩的平凡與不凡

拋掉身份、功名和道德的包袱,曾國藩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平凡人。

他家世平凡,祖輩都是農民,宋末至清朝,曾氏就沒出過一個秀才,更談不上祖蔭。

他長相平凡,個頭不高,身體素質也不好,三十多歲就時常耳鳴頭暈,一生備受失眠、皮膚病的困擾。四十多歲時,他在日記中就感嘆自己「幾全身皆病矣」。

他天資平凡,4歲開始讀書,14歲參加科舉,陪跑了6年,第七次才考中秀才。

他還有不良習氣,他總結了自己的幾處缺點:生性好動、為人傲慢、好爭辯、虛偽、好色等等。

年輕時的曾國藩,平凡到屬於放在人群中就幾乎認不出來的那類人。

可在晚晴腐敗軟弱的政治體制下,他的所做所為,又堪稱非凡。張宏傑最後評價他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他以身體力行捍衛中華文化和自己的信仰,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

他是一介書生,卻能創建軍隊,統率湘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守護中國傳統文化,為清王朝「續命」。

他立志成為聖人,一生近乎苛刻地自我修身,成為蔣介石、毛澤東等偉人都敬仰的偶像。

他興起洋務運動,開啟東學西漸,試圖打開清王朝面向世界的一扇窗,也成為當時清朝第一個平等對待洋人的人。

他一生為官,卻能不得罪權貴,也不攀附權貴,為人清正廉潔、與人為善。

他「事君至忠,事親至孝」,敬愛父母、尊重妻兒,留下了著名的《曾國藩家書》。

後世對曾國藩的讚譽是「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

曾國藩的一生跌宕起伏,從平凡的農村青年,成長為「中華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他的經歷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從學做事到學做人。

03五次低谷,四次進階,從做事到做人

曾國藩在家書中曾回憶自己一生遭受了三次「眾人所唾罵」和「四大塹」,張宏傑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裡,總結出了五大恥辱,包括懸牌批責、畫圖甚陋遭譏笑、批評皇帝被唾罵、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以及江西之困。

在《曾國藩傳》裡,張宏傑依然介紹了曾國藩的五次低谷,但模糊了「畫圖甚陋」之恥,突出了剛進京的焦慮期。這五次低谷,促成了他的四次「進階」:

科舉履試不中,被公開批責,他卻因此掌握了考試的訣竅。

當年是他參加的第六次科舉考試,父親與他一同赴考,父親考中秀才,而他卻落榜,並被當做反面教材公開批責。舉家為父親慶祝,只有他一個人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閉門思過。

曾國藩從先天到後天,全面地思考自己落榜的原因,改進了學習方法。一年以後,他再次上路,順利地考取了秀才,雖然排名靠後,但畢竟已經跨過了科舉的第一個門檻。

初入翰林院自慚形穢,他開始琢磨提升自己。

初入翰林院時,相比身邊有才華的、出眾的京官,曾國藩的學識就顯得異常淺薄。在自慚形穢之時,曾國藩讀到了王陽明的書,被他」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所感悟,從此立志學做聖人,這一年他三十歲。

為做聖人,曾國藩又把自己從頭到腳審視了一遍,立下了十二條軍規,立志要改掉自己的毛病,「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進諫不被採納,他批評皇帝,遭到了京官群嘲。

在京為官十年,不斷升遷的曾國藩越過越難受,因為除了嚴格要求自己學習,參與一些君臣之間的紙上談兵之外,沒什麼做實事的機會。

恰逢鹹豐皇帝登基,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把曾國藩的熱情點著了,他一心一意地進諫,希望為生民立命。可鹹豐就真的只燒了三把火,壓根沒有實際行動,急眼了的曾國藩,寫了一封批評奏摺,鹹豐大發雷霆,回給他一封上諭,相當於駁回了他。

這件事不僅讓他對朝廷徹底失望,也讓京官們對曾國藩的不識時務面面相覷,讓一些本來就看不慣他的人找到了嘲諷他的把柄。

組建軍隊,差點在長沙掉了腦袋,他開始思索如何真正做成一件事。

曾國藩回鄉戴孝之後,鹹豐命令他帶兵團練,他幾經思索,這是個實現他內聖外王、拯救天下之志的機會。所以,他躊躇滿志地出山了。

可是出師不利啊,在第一站長沙,因為太想治理當地的悍匪,曾國藩四個月就幹掉了137名犯人。他的雷厲風行震懾了地方官員,也動了他們的奶酪。

在正式練兵的時候,他不僅沒得到地方官員的支持,還被鬧事的綠營兵羞辱,差點丟了性命。

堂堂禮部侍郎被兵痞欺辱,這件事大清朝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是上書皇帝還是默默忍了?曾國藩思索了幾個晚上,決定選擇後者,「不爭一日之短長」,誓要練成一支能打勝仗的軍隊。

江西之困,被剝奪兵權,他脫胎換骨、大悔大悟。

曾國藩帶領湘軍多年徵戰之後,在江西九江遭遇大敗,湘軍陷入了又缺人、又缺糧的困境,恰逢父親曾麟書病逝,曾國藩上書皇帝要求回家守孝。鹹豐皇帝對他早有芥蒂,藉此機會準許他回家守孝三年,實際上解除了他的兵權。

在曾國藩賦閒的時間裡,他的部下得到了封賞,唯獨他,徵戰多年不僅不被皇帝賞識,反而被解除了兵權,甚至還被指責。

失望又懊悔的他,在老家整天生悶氣,對家人也沒有好臉色,痛苦之下,他拿起了老莊的著作,沒日沒夜地讀起來。

在靜下來之後,他開始反思自己為官的生涯,從自己的個性、脾氣、為人處世各個方面重新審視自己,終於在蟄伏兩年之後大徹大悟。

他再出山的時候,人們看到的就不再是傲慢、剛強、油鹽不進的曾國藩,而是謙虛、有禮、和光同塵的曾國藩。

曾國藩的一生,挫折不斷,卻沒有一次能打敗他。他的一生,從考好試,到做好官,到打好仗,再到做好人,每一次都觸底,每一次都反彈得更高。

04從平凡到不凡,只不過堅持了這三件事

曾國藩從平凡到不凡,其實歸結起來,就是他一直崇尚的有志和有恆。

自三十歲那年立下成為聖人的宏願,曾國藩就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他認為聖人應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他四處詢問,找到了寫日記這個方法,又給自己立下的十二條軍規,堅持通過日記修身。

他給家人寫家書,把他的思考、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承給後代,他也把他的孝、他的愛通過家書傳達,所以他一生夫妻和睦、家庭和諧,樹立了良好的門風,至今曾氏家族人才輩出。

他忠於國家,在朝廷為國效力不成,就徵戰沙場,建立軍隊,保衛中國傳統文化,也為清王朝延續了60年的壽命。

他力圖與洋人和平相處,讓清王朝能在亂世獲得太平。

儘管始終沒有實現平天下的志向,但他一路走來的每一步,都以這個為目標。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之一,除了「有志」,還有「有恆」。他從未停止追求夢想的腳步,用了一生去踐行「聖人」這兩個字。

善於反省自己,大概不是難事,難的是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從未停止。曾國藩開始寫日記以後,無論多忙多累,他都會寫幾句話,總結一下今天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直到去世的前一天,曾國藩還在寫著日記。

一時的勤奮,也不是什麼難事,難得的是一輩子都勤奮。曾國藩在晚年,身體已經非常差,右眼失明、左眼視力也不好,但他每天處理完公務,依舊會讀書,有時閉目背誦。他在最後一篇日記中寫道:

早起,蔣、蕭兩大令來診脈,良久去。早飯後,清理文件,閱理學宗傳。圍棋二局。至上房一坐。又閱理學宗傳。中飯後閱本日文件。李紱生來一坐。屢次小睡。核科房批稿簿。傍夕久睡。又有手顫心搖之象。起吃點心後,又在洋床久睡。閱理學宗傳中張子一卷。二更四點睡。

油盡燈枯,除了看病、會客和休息,就是讀書。

除了有志和有恆,張宏傑在書中還傳達了曾國藩的另一個可貴的品質:開放的心態。

他善於交友,朋友對他來說,不只是社交,還是自我反省的一面鏡子。

早年的京官時代,曾國藩的日記是公開給朋友看的,目的是讓他們監督自己,改正缺點。

在江西蟄伏期間,他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傲氣曾令人難堪,就給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寫信道歉,請求他們給自己提建議。但凡有回覆的,他一律繼續回信。正是他的坦誠相待,他的朋友們也敢於給他提建議、說真言。

他還善於用人,對於自己的幕僚,除了培養、採納他們的有用建議,更是在關鍵時候,指導他們,讓他們有機會施展拳腳,比如李鴻章、沈葆楨。

在洋務運動中,他是當時最早認為洋人有可取之處的人,他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赴美留學,準備回來後報效國家。雖然這個設想最後沒有實現,但這種開放的心態在當時清政府封閉的狀態下,仍影響了不少人。

曾國藩的不平凡,不僅在於他瞄準了一個不平凡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去奮鬥,還在於他有海納百川的心胸。

回到《曾國藩傳》這本書裡,張宏傑並沒有宣揚曾國藩有多偉大,而是想告訴我們,曾國藩的一生固然是成功的,但也是失敗的,是整個腐朽政權的失敗。

他就跟所有人一樣,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過好一生,卻又不得不受到時代的牽制。

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他想要做的,去做了,堅持地去做了,極盡所能地去做了,無論結果如何,在世人眼裡,他就成了他想成為的「聖人」。

相關焦點

  • 大智慧:高標準做事,低姿態做人,高調會吸引到好運氣
    自信的你,用美好的遠景,可以吸引更多人的支持。當你成功地吸引住別人時,你內心深處的力量會變得更強大,你會更加充滿自信,或許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完善。因此,適當的高調是必要的。01有人說,做人要學曾國藩,做事要學胡雪巖,在我看來某些地方頗有幾分道理。
  • 大話西遊|做事當效美猴王,做人莫學孫悟空
    生為石猴,無父無母,自然算不上「富二代」,也稱不上「官二代」,但卻憑著自身的努力完成了從「屌絲」到「齊天大聖」,乃至「鬥戰勝佛」的逆襲,實為可嘉,但是,人尚無完人,何況猴乎?我認為:做事當效美猴王,做人莫學孫悟空。
  • 曾國藩的面相學
    孔子曾說「擇其善者而從之」,不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要會識人。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他曾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在其成就一生功業的過程中,識人之術發揮了很大作用。曾國藩還曾根據觀人之法,作了一個口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真假看嘴唇我國民間有「嘴大吃四方」的諺語,有人說:嘴大的人,性格開朗,有社交能力;嘴小的人,做事小心,頭腦縝密。
  • 態度決定命運:青年李鴻章屢遭挫折,他沒從曾國藩身上學到這一點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的核心是態度,所以說,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其實還是一個人做事做事的態度。命運雖然無常,但拋開主觀上不可控的因素,我們還是可以用改變態度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點,在歷史上一些大人物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是我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 淺讀論語(五)先學做人,再學文化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年輕人,在家時候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他人,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先學會了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還有精力的話,就去學習文化,做學問。孔子他老人家都說了,要先學會這些做人的道理 ,然後才去學習文化知識,如果不努力做到以上這些,又談何做學問呢。
  • 笨人曾國藩:埋頭做事,睜眼看人,小事不聰明,大事不糊塗
    曾國藩是一個奇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曾國藩既有「千古完人」之稱,又有「天下第一笨人」之名。近代中國人大多佩服曾國藩,從李鴻章、袁世凱到蔣介石,無不對曾國藩頂禮膜拜,尊為「聖哲」;從梁啓超、黃興到陳獨秀,無不將曾國藩視為「楷模」。據說,蔣介石的手邊永遠有兩本書,一本《聖經》,一本《曾國藩家書》。
  • 曾國藩:真正有福氣的人,往往有這兩個特點,人生大富大貴!
    做事必然肅穆以待,一絲不苟,心中懷有敬畏之心,不論是對事、對人或是對自己的職位皆不會隨意處之。曾國藩曾說過:「每逢大事,須有靜氣」,一個人,只有保持端莊的態度,才會有沉著冷靜的思考,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而「厚重」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只有意志堅定、有定力的人才會給人厚重的感覺,若是言談舉止十分輕浮、隨意,便可得知此人修養不夠,不夠踏實、可靠。
  • 曾國藩識人有術:這2種人,不可小瞧,他們大多是「人中龍鳳」
    在曾國藩的識人術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2種人,不可小瞧,他們往往是「人中龍鳳」1、能戒菸的人曾國藩曾拿自己舉了個例子:曾國藩在其家書之中便有記載。其30歲以前嗜煙如命,幾乎是片刻不離,但30歲,他到了而立之年,他便立志戒菸後,從此不再復吸。可見人只要不被欲望所控制,就能夠脫胎換骨。所以成大事者必須要有恆心。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1為何「學做人」古代傳統和當代社會需要  讀論語,學做人-錢老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可以從兩個方面闡述其原因。錢老多次強調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學習國學中心目的不是簡單為了學習一些知識掌握一些技能增加藝術修養或者用於養生提高語文,當然這些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中心問題是學習做人。
  • 做人的境界:白道極致曾國藩,黑道極致杜月笙
    尤其是下面3點,最能給人不盡的人生啟迪,讓人受用不盡。  欲成大事,先懂識人  曾國藩認為,「用人必先知人」。就是說,用人慎重須以知人至深為前提。那麼曾國藩的眼力如何呢?  在創立淮軍伊始,曾國藩指示李鴻章將應招來的各方豪傑安置在一起招待。
  • 曾國藩怎樣成為半個完人,這四副對聯,飽含人生智慧,可當座右銘
    做人當學曾國藩。  梁啓超評價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震古爍今」。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辦團練,統帥軍隊,辦洋務,聚攏人才,治學修身,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他在做人、做事、治學等方面有哪些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 曾國藩:兩大貴相和兩大富相
    曾國藩從做人、做事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兩大貴相和兩大富相。 《論語》中同樣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一個人不莊重,就會輕佻,沒有威嚴,流於散漫,心不能自守,所學的東西也不會牢固。 曾國藩統軍十數年,與當時的皇親、攝政王奕訢卻無一私下聯繫。據說就緣於他曾見過這位親王的一張相片。
  • 曾國藩:做人無論如何圓滑,也不要丟了自己的傲氣
    #曾國藩#做人要圓滑,才能左右逢源,這樣的人,無論在商場上還是官場上,我們隨時都能看到。但是,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自己本應該有的傲氣,而是甘願被利益驅使,變得卑躬屈膝了。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京城為官的時候就認為:做人無論如何圓滑,也不要丟了自己的傲氣。因為,失去傲氣的人,就會變得膽怯而懦弱。
  • 做人、做事、交朋友,看後終生受益(深度好文)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大眾的一員,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這是現在的我們需要思考的。有時候,見慣了形形色色人和事才發現,其實人這一生,都離不開做人、做事和交朋友!做人,一定要有良心郭沫若先生說過:「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於正義的淪亡。」做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一定不能沒有良心!「車過留痕,情過留真。」良心是人的根本,沒有良心,做人就失去了意義。做人,一定要有底線生活總是充滿了太多的無奈,經歷的事多了,我們懂得,其實人性是複雜的!
  • 「三十多欲,百事不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曾國藩卻讓人學不來
    ,而不願走出舒適區,曾國藩用親身的經歷告誡後人,懂得控制,才能持久。  四十歲,人到中年,如果不能有所重視而仍舊夜夜笙歌,會加速身體的早衰,如果還有婚外情,那就真的雞犬不寧了。  情慾也不只代表生理的欲望,也包括情緒和心態,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容易讓焦慮的心態佔據思維。  如果不懂控制情緒和脾氣,不僅對身體有傷害,可能無形之中還會傷害周圍的人,不利於專注思考和做事。
  • 曾國藩:心軟之人多是無福之人,人生在世,對這2種人要「心狠」
    眾所周知,曾國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世,甚至是教育,在曾國藩的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曾國藩曾說:心軟之人多是無福之人,人生在世,對這2種人要「心狠」。一、對自己的孩子要心狠曾國藩子孫後代200多人,卻無一敗家子,就是因為他對自己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絕不會溺愛孩子。因為自己就是從艱難中走出來的,知道財富得之不易,而且曾國藩經常看到那些權貴子弟被教養的無法無天,就告誡自己的孩子:要做事,先做人。每天他都要求孩子早起,然後打掃自己的書房和臥室,不準下人插手。家裡男的出門必須走路,不許坐轎或騎馬。
  • 解讀曾國藩的私人帳簿 為今人上堂經濟課
    作家、歷史學者張宏傑繼《曾國藩傳》一書裡已經還原過一個立體的曾國藩。不管對曾國藩有怎樣的爭議,後世的人對他的文章家書、功業修為等還是一致推崇的,但因此,卻也忽略了他的經濟生活。近日,張宏傑繼《曾國藩傳》後,推出重磅力作《曾國藩的經濟課》,首次解讀曾國藩的私人帳簿及湘軍創業的財政密碼。
  • 曾國藩《冰鑑》:漫談骨相學與顱相
    江南易林以前提到過,曾國藩的《冰鑑》開篇寫到: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意思是說,山之所以能不崩壞,全靠石頭在裡面支撐著。人身上的骨頭也是如此,骨頭之於人體,好比鋼筋混凝土之於房子,作用至關重要。當說到面相,相信很多人都能隨口說出一堆術語,比如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鼻如懸膽、唇似丹朱、伏犀貫頂、骨骼清奇等等,這些詞語在相聲、評書、小說或電視中經常出現。
  • 夜讀丨曾國藩:境界高的人,有兩大貴相,兩大福相
    端莊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有敬畏感的人思慮就會深遠,說話就會謹慎。  《論語》中有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君子要先自「重」,然後才能生「威」。就是說君子要先從內提升自己的修養,再牢固自己的所學所守,從外塑造自己個人形象,由此才能發揮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是從戒掉「偏激」開始的
    每個人都有人生低谷的時候,而且越是處於人生低谷,人的頭腦越清醒,能夠悔悟出很多道理,繼而脫胎換骨、重新做人,正所謂是「不破不立,破而後立」。鹹豐7年到鹹豐8年,就是曾國藩的人生低谷時期。他慢慢意識到,自己往日的辦事風格、處世手段過於剛強生硬,經常容易得罪人,所以處處碰壁、人事不通達,才淪落到如此下場。鹹豐七年12月初六日,在家守孝的曾國藩給九弟曾國荃發去一封家信,說道:在官場上,我們兄弟倆都是略知世態卻本身懷有一肚皮不合時宜的想法,既不能硬做自我主張,又不能軟去迎合世事,所以到處落落寡合。弟弟應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包容,決不顯露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