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二十四節氣中,立冬是冬來臨的時刻,冬至的「至」就不是「到」的意思,而是「極點」之意。按古時說法,這一天是一年中陰氣行到極致之時,自此過後,陽氣漸生,春意也就不遠了。
冬至這一天,也是全年白日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長夜對於孤獨之中正相思的人來說,最難將息,各種感觸紛至沓來。所以一人孤獨而處的漫漫長夜裡,外在有清冷的月光,有映照出影影幢幢的孤燈,有飄飄忽忽與己相伴的影子,可能,也有窗外雪倏忽落下的聲音,而內在,則有斬不斷、理還亂的各種思緒。
在一個冬至夜裡,那個寫下「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的白居易又睡不著了。這一夜,他不因思念家人而難以成眠,而是在思念另一個人思念得無法入睡,一個在白居易詩歌裡多次出現過的人——湘靈。
白居易對湘靈的一番深情,可以說是難遣、難收、難放下,他在多首詩裡都曾寫到。這首思念湘靈的冬至詩,並不如他在其他寄湘靈的詩中那般痛徹心扉,然而看似輕描淡寫的20字,背後卻是刻骨銘心的一輩子。
《冬至夜懷湘靈》
唐·白居易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詩首句開門見山,直接寫湘靈「豔質無由見」,沒有辦法與她再相見。先了解一下,湘靈在詩人眼中到底豔質幾何?
《鄰女》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在白居易心裡,湘靈不是天仙勝似天仙,她好比是嫦娥仙子下凡,又如是旱地裡一株美麗的清蓮;而湘靈個性也很靈動可愛,你看她曾在碧紗窗下繡床前輕輕教著鸚鵡說話呢。總之,湘靈在詩人眼裡一定是極美的。
如果說白居易對湘靈情根深種,那又為何沒能在一起呢?在與湘靈分離時,白居易寫下一首《潛別離》,「深籠夜鎖」「利劍舂斷」,字字句句,是生死別離,相見難期。
《潛別離》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舂斷連理枝。
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
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河水渾濁都有澄清的一天,烏髮再黑也有白的時候,可我與你,卻相思無後期啊。前有劉蘭芝與焦仲卿,這有白居易與湘靈,後還有陸遊和唐婉,封建禮教阻隔下的愛情悲劇,不斷在上演,到底意難平。
對於這段情感,白居易心有執念,也曾徒勞地許下心願:「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願望虔誠許下,卻到底不可實現,只能化作相思。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讀一讀,便能讀出白居易鐫刻在文字裡那無法排遣的、柔腸百結的深情。
相思夜輾轉不息
而與這些詩對照閱讀,也就能讀出白居易這首《冬至夜懷湘靈》背後的深沉情意。在這冬至夜裡,白居易又想起了遠方的湘靈。長久地無法相見,後續也不知何時能夠相見,在這孤寂寒冷的夜裡,切身能感到的,只有冰冷的衾被,無法沾身。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在這夜裡,唯有輾轉反側,相思不成眠。白居易在另一首《寒閨夜》裡寫下了如何排遣這無盡的思念:「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為了讓這影子聊作陪伴與安慰,通宵都不敢讓燈滅去。這是如何深刻的孤獨與相思呢?
而從古而今,又有多少求而不得的愛情,最後都只化作了漫漫長夜裡一抹孤獨的剪影,一夜的無眠,一地的嘆息?
讀完後,你心頭是否也浮現起一個人的身影?一個或許無法再見,卻如何也不能從心底抹去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