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家 有 醫,人 人 自 安,存樂堂跟您聊點靠譜的中醫知識。
中醫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日的十二個時辰,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十二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繫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的。實踐告訴我,這個子午流注既簡單易懂又有奇效。
農曆
十月三十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幹支 庚子年 戊子月 辛卯日
24節氣 大雪(12月7日)
冬至(12月21日)
月禁:無
日禁:膝(脾)、齒
納子法:子穴二間 、母穴太淵、 本穴商陽、 原穴合谷列缺穴
定位:
【類屬】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功用】祛風散邪,通調任脈。
【穴解】
本穴歸於手太陰肺經,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具有宣肺利氣、止咳平喘之功,主治咳嗽、氣喘等。
本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可通調與之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的脈氣,具有清熱散風、通絡止痛之功,主治項強、偏正頭痛、牙痛、咽喉腫痛等。如《四總穴歌》:頭項尋列缺。
本穴具有祛風通絡、化痰定癇之功,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驚癇等。
本穴通於任脈,任脈循行陰部,故本穴有清熱祛溼,利尿止痛之功,用以治療溺血、小便熱等。
辰時(7:00----9:00) 時禁:頭(項) 納子法:子穴歷兌、 母穴曲池、 本穴足三裡、 原穴衝陽照海穴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類屬】足少陰腎經經穴,八脈交會穴通陰蹺
【功能】滋陰調經,熄風止痙,利咽安神
【穴解】
本穴歸足少陰腎經,腎者屬水、性寒涼,故有滋腎陰、降虛火,利咽消腫之功,主治咽喉幹痛、梅核氣、目赤腫痛、暴喑等。《標幽賦》:取照海治喉中閉塞。腎經聯絡心臟,交於厥陰心包經。
本穴歸於腎經,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蹺脈,陰蹺盛主目而欲睡,故有補腎健腦、安神定志之功,主治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等。
本穴還有溫腎陽、補腎氣、益精血之功。
巳時(9:00----11:00) 時禁:手 (肩、乳)外關穴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類屬】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
【功用】解表清熱,通經活絡。
【穴解】本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維脈,陽維為病苦寒熱,故有和解少陽、舒瀉少陽風熱實火、清頭目、利官竅之功,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鳴、目赤腫痛等。本穴有祛風溼、通經絡、止痺痛之功,是治療上肢痛麻要穴,主治目外眥、頸、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等。三焦為運行氣血的通道,故本穴能調節氣機的運行,有理氣活血止痛之功,用以治療脅痛、腹痛等。
午時(11:00----13:00) 時禁:胸(肋)足臨泣
穴位:在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的後方。
【類屬】足少陽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
【功用】舒肝解鬱,熄風瀉火。
【穴解】
本穴歸於足少陽膽經,具有疏肝利膽、理氣活血、利脅止痛,通乳絡,消痛腫之功,主治脅肋痛、乳癰、瘰癧等。
本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具有平肝熄風,清肝明目,通絡止痛之功,主治頭痛、目眩、目外眥痛等。
輸主體重節痛,本穴為膽經輸穴,故有祛風除溼、舒筋活絡、調和氣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中風偏癱、痺痛不仨、足跗腫痛等。
未時(13:00----15:00) 時禁:腹申脈穴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類屬】足太陽膀胱經經穴,八脈交會穴通陽蹺。
【功用】活血理氣,寧志安神。
【穴解】
本穴歸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絡於腦,腦為元神之府,故有寧心安神、化痰定志之功,主治癲狂、癇證、失眠等。
本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蹺,陽蹺為病,陽緩而陰急本穴故有通經絡、祛風寒、利關節、強腰脊之功,主治腰痛、足脛寒、不能久立坐等。
申時(15:00----17:00) 時禁:心後溪穴
定位: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類屬】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功用】清頭明目,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穴解】
本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輸主體重節痛,故有散風寒、祛風溼、通經絡、止痺痛之功,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督脈,是治療頭項疼的要穴。
小腸經與心經相表裡,本穴歸於小腸經,可調心經之氣,具有清心安神之功,主治癲、狂、癇、髒躁等症。
本穴有疏散風熱、聰耳利咽之功,用以治療耳聾、耳鳴、目眩、咽痛等症。此外,本穴還可治療瘧疾。
酉時(17:00----19:00) 時禁:背(膝)公孫穴
定位: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
【類屬】足太陰脾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衝脈。
【功用】健脾胃,調衝任。
【穴解】
本穴歸於足太陰脾經,為之絡穴,能聯絡脾胃二經,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具有理脾和胃、平衝降逆、通調腸腑、消食化滯、清熱利溼之功,主治胃疼、嘔吐、飲食不化、腹痛、腸鳴腹脹、洩瀉、霍亂、痢疾等。
《標幽賦》: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席弘賦》: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脾為生痰之源,其經脈交接於心,本穴故有清熱化痰、寧心除煩、安神定志之功,主治心煩、失眠、發狂妄言等。
本穴具有清熱利溼、止血之功,用以治療腸風下血等。
戌時(19:00----21:00) 時禁:項 (腰)
納甲法:內庭
納子法:子穴大陵、母穴復溜、本穴勞宮、原穴大陵
靈龜八法:申脈 後溪
飛騰八法:足臨泣
內關穴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
【類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
【功用】寧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靜止痛
【穴解】
本穴歸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為心之外衛,神明出入之竅,故有清心除煩,寧心安神、豁痰開竅之功,主治心悸、失眠、癲狂、癇證、鬱證、眩暈、產後血暈等。
本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公孫通於衝脈,陰維與衝脈合於心、胸、胃,故有寬胸理氣、和胃止痛、降逆止嘔之功,主治心痛、胸痛、胃痛、嘔吐、呃逆等。
本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別走手少陽三焦經,能溝通表裡二經,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之功,主治偏頭痛、中風、偏肘臂攣痛等。
編輯|騰騰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地點: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明珠街紅星國際一號樓一單元3001
北京存樂堂中醫藥科學研究院石家莊分院
註明:存樂堂已創建【中醫學習交流群】有意進群者請添加 點點 微信19943488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