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園林之首竟不在蘇州,古人仕途失意,竟打造出絕美園林,江南有很多庭園,雖然也有很多古老的城鎮,但是庭園和古老的城鎮融為一體是很少見的,無錫惠山古鎮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大街上分布著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祠堂,被稱為「露天歷史博物館」,這裡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祠堂建築群落,在這個祠堂建築的群落中,有很多人公認的「江南四大庭園之首」寄暢園。
說到庭院,很多人想到的一定是蘇州,當時乾隆六次來江南,七遊惠山(回京途中去過一次)、八巡秦園(原寄暢園的主人叫秦),不僅金額高,還說「江南各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老」,他經常在清沙波園(現在的頤和園)建一座「惠山園」,以便看曲暢園。
庭園裡的所謂借景手法將本園裡的外景拍攝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庭院中,讓人看起來很美,又增加了在視覺上園子的面積,例如站在園子的這個角度,惠山的主峰錫山和山上的龍光塔就好像融入了寄暢園的景色一樣,小園子一眨眼就長大了幾百倍。
明嘉靖年間,這裡原本是惠山寺僧房的不動產,由秦族購買建造了庭園,秦家原本是曾任朝廷的戶部尚書和兵部尚書,被捲入了作為新帝繼承人的禮儀之爭,回到了故鄉,仕宦之道失意,只好捐贈感情山水,因為秦家先祖的墓在惠山山腹上,後人決定在山腳下建造庭園,那時的庭園命名為「鳳谷行巢」。
寄暢園雖然不大,但其巧妙之處在於它的高借景,用精煉的代山、理水的手法,蒼鬱的滿眼古木巨柯與自然和諧,營造出靈動飛舞的山林野趣。
園林的第二代主人曾經巡撫過湖廣,但被同事中傷後回到了故鄉,於是他和他的祖先一樣對山水產生了興趣,開始了庭園的擴張,取王羲之的詩句「取悅仁智樂,寄身於山水背後」,改名為「寄暢園」。
懷著這種心情,對自然的牢籠也很講究,知魚誕生於「莊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臥雲堂隱喻了原主君東山之志,上個月高殿摘取了白居易的詩,在小直徑的土地上也使用小石塊的廢料做成了「蝴蝶戀花」的樣子。
但是,令人感動的是,後秦家幾代人如同被魔法詛咒一般,無法逃離家族的宿命,被承認後,又或捲入紛爭,或是惹怒佞臣,又回到故鄉,或被逮捕,或被下獄,失意的他們都會寄生山水,對寄暢園進行各種改造和完善,清康熙年間的園主秦松齡更將山野林泉引入園中,並建造一段「山間小路」,稱之為「八音谷」,即走在一段小路上,水流的聲音像八音盒一樣不斷變化,非常美妙。
精心打磨,寄暢園成為江南四大園林之首,江南的文人墨客也紛紛為此而製作,現在園子裡除了仰慕有名的遊客以外,還有很多拍當地藝術照片的姐姐,穿著舊衣服的漢服,在這個池塘的碧水旁邊,那寂寞的甘甜,真是極盡了南方女性的婉轉。
寄暢園裡有許多高大古老的樟樹,幾百年的歲月,它們像一把大傘,守護著園子的日夜。
晚秋的寄暢園雖然沒有花的裝飾,但是紅色的楓樹,綠色的池塘裡有碧水,這裡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清新風雅,康熙、乾隆紛紛題名「山色溪光」、「玉坎城金稻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