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小時候不懂事,偶爾聽大人提起蘇州有個耦園,當時在想這個小吃店生意一定特別好,「炸藕圓」一定做的特別地道。
後來有一次聽到街上有個老外在詢問什麼「Couple'sRetreat Garden」,中文的意思是「一對戀人退隱後閒居的園林」,當時還在納悶蘇州哪有這麼個園林呢,再一打聽,居然就是耦園!
這個英文名字實在太缺少詩意了,哪裡能體現出耦園所承載的一對佳人互相愛慕、詩酒唱和的愛情故事呢?
在蘇州所有的園林裡,耦園的確很特別。你從平江路沿大新橋巷往東走,過了倉街就能尋到耦園,途中沒有喧鬧的旅遊品店面,也沒有亂鬨鬨的停車場,這一路走著,你不會想著是走向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倒像是去一個老友家拜訪。
耦園的歷史不算悠久,真正建成是在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來自太湖對岸的湖州人沈秉成看中了蘇州城相門北邊的這塊三面臨水的好地方,並請來了蘇州畫家、與顧家過雲樓交往密切、還曾參與怡園策劃、設計的顧沄,來幫他設計耦園。
沈秉成大半輩子都浸淫在官場上,既在京城皇帝身邊當過差,也在河南、安徽、四川、廣西等地做過官,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可以說是兢兢業業,官場上的一位楷模。
只是他在不惑之年後,遭遇了人生一系列悲劇,父親、妻子、兩個兒子先後病逝,短短一年時間裡他的世界幾乎支離破碎。
在絕望中他一病不起,直到生命中另一個女子的出現。
她叫嚴永華,出生於官宦人家,畫得一手好丹青,是有名的才女。
說起來兩個人的緣分也許是多年以前就結下了。
當時嚴永華的哥哥嚴辰和沈秉成是同事,曾獻寶似的給他展示了一位「不櫛書生」的畫,沈秉成看了之後是大加讚賞,趕緊問這到底是哪一位才子的作品,有機會一定要親自拜訪此人。結果嚴辰對他哈哈一笑,說這位書生正是在下的妹妹。
到了同治六年,沈秉成正式迎娶嚴永華,從此之後,他們既是夫妻,也是詩畫上的伴侶,七年之後,他們不僅沒有迎來婚姻的「七年之癢」,反而相處得如同神仙眷侶。
沈秉成在宦海太久了,終於決心,要帶自己的夫人一起歸隱。天底下還有比蘇州更好的歸隱之地嗎?答案肯定是沒有!好像是約定好了,又好像是共同的默契,這些或成功或失意的士大夫只要歸隱,就想到了蘇州,只要到了蘇州,就一定要造個園子。
沈秉成也是如此,他辭了官,在蘇州城東買下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建起了一座宅園,取名「耦園」,意為與夫人同耦偕隱於此,可以說是秀恩愛的高級形式了。
耦園中間是正宅,東西兩側正好是一對園子,東園是敦厚的黃石假山,西園是玲瓏的太湖石,至今在耦園東園的牆上還刻著嚴永華的詩:「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字裡行間都是情。
這是一處精緻的江南小院,曲折幽深,沿著夫妻廊向前就是「吾愛亭」,相傳嚴永華每日在此彈琴,而沈秉成呢,則在一邊的「聽琴軒」靜靜欣賞愛人的琴聲。
他們倆還在耦園內建了一棟藏書樓,取名為「鰈硯廬」,這個鰈字呢來源於一對名叫「鰈硯」的鴛鴦硯,自然有著祝福比翼雙飛的美意。啊呀,他們倆真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秀恩愛的細節啊。
到了光緒年間,時局愈發動蕩,而沈秉成與嚴永華的安寧日子終於走到了盡頭,朝廷的詔書傳來,沈秉成不得不再次穿上官服,為國事奔忙,先去了京城,隨後被任命為廣西巡撫,政績卓越後又被調到安徽升任兩江總督……嚴永華一路相隨,只恨歲月無情,她終於無法再為丈夫彈琴了。
光緒十六年,嚴永華過世。
時年六十八歲的沈秉成又一次成為了孤家寡人。五年之後,垂垂老矣的他終於因為舊病復發,回到了蘇州,曾經的耦園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孤寂的影子,一牆之隔的河水仍悠悠流淌,曾經的琴瑟和鳴、花前月下卻已成追憶。
在眾多蘇州園林裡,耦園是一個散淡的園子,而這份散淡裡卻處處深藏著動人的濃情。
佳人本天成,姻緣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