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批90後,我在一個月前就開始恐慌:今天,我30歲了這件事,一定會被拿出來討論。
畢竟之前已經有過好幾波洗腦了——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第一批90後已經脫髮了,
第一批90後已經油膩了,
第一批90後,到底怎麼了?
我們這一代,一直都是被這麼貼著標籤過來的。
但今天,我不想給90後貼標籤了,只想帶你再走一遍我們眼中的1990-2019。
這篇送給所有的90後,不管你18了、30了,還是過氣了,
你都是最好的90後。
1990年9月22日-亞運會
第一批90後出生的那一年,北京正在舉辦亞運會。
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亞運會,一年後北京開始申奧,十一年後北京申奧成功。
第一批90後,很多都是聽著黑白電視裡,劉歡和韋唯唱的那首《亞洲雄風》睜開眼睛的。
後來想想,好像也是從1990那一年開始,中國在亞洲一舉雄起,走向世界了。
90後,是和祖國一起成長的。
1990年-麥當勞在深圳開業
肯德基之後,麥當勞也陸續在中國各大城市開業。吃一頓麥當勞或者肯德基,是每個90後小朋友的夢想。
在90後的記憶裡,一定有這樣的畫面:
你背著你媽纏著你爸,在麥當勞門口排了半天的隊,進去吃了一個漢堡和兩對辣翅,花光了爸爸的小金庫。
先是肯德基,後來是麥當勞,再後來是必勝客。
90後是第一批大規模吃「西餐」的孩子。
1991年8月6日-第一個網站誕生
現在想想也覺得不可思議,「網絡」在這個世界上,才出現了不到30年。
蒂姆·伯納斯-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網站:http: //info. cern. ch/,它在1991年8月6日正式「上網」。
90後是和網際網路一起長大的,90後的三十年,一路橫衝直撞,正像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三十年,經歷了野蠻生長的青春期。
網際網路也和90後一起,步入而立之年。
1992年3月7日-
《美少女戰士》首播
每一個90後女孩,都偷偷練習過水兵月變身的動作:「代表月亮消滅你。」
這是90後女孩們第一次習得了「女子力」。
以後每當遇到困境時,我們都會想起,代表愛與正義的水兵服美少女戰士告訴我們的:因為有痛苦的時候,所以我們越過時,幸福必定降臨。
每一個90後男孩都曾幻想過,自己能拿到《數碼寶貝》裡的暴龍機。
1999年3月7日《數碼寶貝》首播,15年後《數碼寶貝》主題曲《Butter-Fly》演唱者和田光司逝世。
幾個二十出頭的90後在KTV點播這首歌曲,音樂響起,我們依然相信自己就是第一批被選召的孩子。
1994年-《大話西遊》拍攝
1994年是世界電影一百周年,那一年誕生了許多電影史上的經典。
十幾二十年後,90後們才在電腦上看了這些電影的盜版。它們或多或少地塑造了90後的愛情觀、人生觀。
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是90後表達「我愛你」的金句庫;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是90後文藝青年的愛情聖經。
陳凱歌拍了《霸王別姬》,張藝謀拍了《活著》,可能當時的他們也沒想到,這是自己也無法超越的傑作。
好萊塢那邊的《肖生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它們是90後的迷影入門,是90後看的第一批「美國大片」。
90後文藝青年的摯愛片單,都在1994。
1998年10月28日-
《還珠格格》首播
不用過多渲染,一首《當》,你就能回憶起《還珠格格》播出時的盛況。
第一部的收視率是54%,第二部最高突破65%,全中國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看《還珠格格》。
90後的童年,是瓊瑤和金庸改編劇最紅火的時代。那時候,男生都看《天龍八部》,女生都看瓊瑤。
長大以後才發現,《情深深雨濛濛》的何書桓其實是個渣男;愛過之後才明白,阿朱死時,喬峰為何哭得那麼傷心。
金庸和瓊瑤,榨取了90後最多的眼淚。
10多年後,正在上班/上課的90後們,刷到金庸離世的消息,不敢輕易崩潰,卻都偷偷躲進了廁所。
1998年11月22日-
《幸運52》首播
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年呢?
1998年,《幸運52》首播,這檔毫不嚴肅認真的節目,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李詠,「幸運」地火遍了全國。
10年後,《幸運52》停播;再過10年,李詠因癌症離世。
金庸和李詠的離開意味著,我們這一代人也在慢慢向過去告別了。
1999年1月-
韓寒獲得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
那年韓寒還沒滿17歲,兩年後,18歲的郭敬明也獲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
他們是第一代,也是唯一的一代「作家愛豆」。
那時候多愁善感的少男少女們,人手一本《像少年啦飛馳》或者《悲傷逆流成河》。
課間battle誰喜歡的作家更厲害,一半人在「45度角仰望天空,明媚憂傷」,另一半則雲淡風輕地來一句:「很多人的悲傷只是想展示給大家看,自己很悲傷。」
那時的每個90後少年,都有一個作家夢,
也是在青春疼痛文學的滋養下成長的。
2000年8月2日-
梁靜茹唱《勇氣》
90後想要長大,於是開始聽情歌了,從這首《勇氣》開始。
那時候是華語情歌的黃金時代,90後們還沒嘗過愛情的滋味,卻早早地將這些歌詞爛熟於心。
十幾歲的年紀你喜歡唱周杰倫的「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幾年後才明白下一句,是愛情走得也很快,你無法承受。
90後開始聽懂情歌,是從第一次失戀開始的。
2003年5月10日-淘寶網上線
2003年上半年,SARS(非典)在全國爆發,板藍根被一搶而空,90後們坐在教室裡被老師量著體溫。
那天,因為一名員工疑似感染,杭州湖畔花園的一家公司決定集體回家隔離辦公,而就是這群員工,在那年的5月10 號創立了淘寶,他們隔著屏幕慶祝,馬雲也在其中。
在那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兩個陌生人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交易;
那時候纏著媽媽給自己網購某件「寶貝」的90後們,也完全沒有想到,多年後淘寶網會成為掏空自己錢包的「魔鬼」。
2003年12月18日-
《夢幻西遊》正式運營
從90後見證了網遊的迭代。
小學的時候他們攢下零花錢,小心翼翼地刮開《夢幻西遊》點卡的密碼;中學的時候他們逃課去網吧,為《英雄聯盟》通宵開黑,和一起打遊戲的兄弟結下多年情誼。
如今進入手遊的時代,第一批90後下班後也會為《王者榮耀》消耗幾個小時,但輸給小學生的時候,他們不再捶胸頓足,只是置之一笑。
你只會在2018年的某個晚上,聽見整個男生宿舍樓瘋狂的歡呼,看到他們用「RNGNB」的字母刷爆了朋友圈。
今年正好是《英雄聯盟》10周年,它已經從當時的「小學生遊戲」成為了現在電競標杆,更是90後男孩的青春。
2005年11月6日-
Super Junior出道
在90後的中學時代,男生忙著打遊戲,女生忙著追星。
比起現在的國產男團,當年的Super Junior才是真的令人上頭。
一首《sorry sorry》,火遍大街小巷。
班裡的每個女生,都pick了suju的一位成員,當時的「飯圈撕逼」,就發生在教室、宿舍裡,比現在的微博battle刺激得多。
後來韓庚回國發展,開始演電影,Super Junior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第一批追星的90後,也會為TFboys瘋狂,為蔡徐坤們打call,但她們心中,永遠為Super Junior保留了一個位置。
2007年1月9日-
第一代iPhone發布
隨著第一代iPhone的發布,我們進入了智慧型手機時代。
第一批90後,大多是在大學時候,把諾基亞換到第一個觸屏智慧型手機的。
那臺按鍵都已經磨花了的諾基亞,你用它給喜歡的男生發過幾千條簡訊,在它上面玩過幾百遍《貪吃蛇》,小心翼翼地存進去幾十個電話號碼,200萬的低清攝像頭拍過幾張照片……
把它關機時,就像告別了自己的青春。
後來再也沒有一臺手機,能用那麼久,留下那麼多回憶。
原來手機也有保質期。
2007年-非主流文化誕生
很多90後不知道,非主流文化竟然是和愛豆文化同時出現的。
但每一個90後都有一段不願意重提的「非主流」歲月。
QQ空間換上黑色哥特的封面,背景音樂是沉珂的《飛向別人的床》,從QQ暱稱到QQ籤名,都是看不懂的繁體字、拼音、符號排列組合。
爆炸頭+厚劉海+45°嘟嘴自拍+阿寶色,是那年所有女生追求的流行。
後來再也沒有這麼大規模的「風格」出現。
當時非主流文化的標誌語句是——「當非主流變成主流,我依然非主流。」
現在看起來,擺脫對這個詞的成見,它很確切地描述了我們這批90後:
逆流而上,不破不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2008年,第一批90後18歲了。
但也是那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
那年,有個91年的小夥子,在被埋80多個小時後,被擔架抬著救了出來,面對鏡頭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叔叔,我要喝可樂,冰凍的。」
這句話,給所有人帶來了一點希望,即使身處灰暗,也總有一抹亮色。
2020年,可樂男孩離30歲也不遠了,百度百科上留著他一張大笑的照片,聽說在畢業那年,他進入了可口可樂公司實習。
那年的90後,和全國人民一起長大。
那年我們最不想聽到的話,就是多難興邦。
那年我們印象最深的話就是:「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
在無數加油聲中,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3個月,北京奧運會如期而至。
為這一場奧運會,我們準備了15年,所有人都不看好我們,除了我們自己。
那個夏天,所有人都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奧運會開幕式。
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說,「北京奧運會是所有奧運會中最好的一屆奧運會。在未來應該很少有人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那年第一批90後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嶄露頭角,9名90後運動員在那屆奧運會中奪得金牌。
剛好是1990年的舉重運動員龍清泉,為中國摘得了第六枚金牌。
今年他和我們一起30歲了,至今也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
那年還發生了很多事,大規模雪災、金融危機、神舟七號發射成功……
那年《感動中國》的年度感動人物,是全體中國人。
那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是:「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那年第一批90後越過了冬天的圍牆,跨過了成年的門檻。
我們終於長大了。
後來的十年,時間好像變成了1.5倍速。
2010年,第一批90後考上大學,我們認識了新的朋友,卻與兒時的好友漸行漸遠。
2012年,是瑪雅預言中的世界末日,90後們為此擔驚受怕,可那一年過去得平平淡淡。
2014年,第一批90後逐漸走進職場,正趕上網際網路的黃金時代,我們頭髮茂密、躊躇滿志。
2016年,第一批90後有的結婚了,有的已經離婚,國家開放了二胎政策,但90後們不為所動。
2018年,霍金、李詠、金庸、藍潔瑛、斯坦·李……這些90後小時候認識的名人相繼去世,90後開始覺得自己真的老了。
2019年,第一批90後經歷了脫髮、失眠、996,和其他100種成年人的崩潰。
所有人都覺得我們被即將到來的30歲,壓得喘不過氣。
除了我們自己。
30歲對我們這批90後來說,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數字罷了。
畢竟到目前為止,我們人生經歷過的每件事情,都比「30歲」更值得提起。
你看,真正和我們掛鈎的,不是年齡,而是經歷。
因此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不要再用年齡框住我們了,不要再在我們身上貼標籤了。
30就30,即使我們40、50、60了,我們還是那批獨一無二的90後。
在命運為我們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剛剛好。
作者:茜嘻嘻、橘古力
視覺:蘇茶
#今日說說:即將30的90後,你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