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勸告你:一個人,身上若有這三種「毛病」,是福薄的前兆
《易經》被稱為 「群經之始」,很多人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其實,書中講的更多的是人類的生活哲學、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
人們常說,黑暗中有命運,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敗而放棄自己,成為命運主宰的傀儡。想要改變人生,需要不斷的堅持。《易經》:「積善積德,聖明自得,聖心有備。」積累善舉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和快樂。
曾國藩早年在資質平庸、性格傲慢等諸多方面存在缺陷,但他在中年讀完《易經》,致力改正了自己的缺點,最終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易經告誡世人,如果一個人有這三個「缺點」,那就是福薄的前兆,必須改!
一、《易經》: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總是說得很尖刻,從他們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惡意。這樣的人內心扭曲,看不到別人比自己優秀。他們不僅嫉妒,還喜歡挑挑揀揀。如果他們不做出改變,只會渾渾噩噩。一個人的性格不僅影響他的社交圈,也影響他自己的幸福。試想一下,一個每天嘆氣,充滿負能量,沒有動力的人,怎麼可能成功。只有更寬容,更不吝嗇,我們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生存。
二、《易經》:獨享大名為折福之道。
「只為自己而活的人是渺小的。」在職場中,互相合作,共同獲利是一種普遍現象。不要因為貪圖一時利益就背叛伴侶。自私很容易破壞你的祝福。只有保持最基本的信用,人們才能長期合作。不要把個人名利看得太重。記住站得越高越謙虛低調,不要太招搖,免得被有心人設計。要想有福,就要看不起名利,要有不舍五鬥米的精神,要以集體名譽為主,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三、《易經》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但是總是拿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別人的缺點做比較是不道德的。做人要懂得謙虛,就算你很優秀,也不可能完美無瑕。過度追求外部性只會得不償失,浪費時間和精力。經歷的多了,心態就變了。曾經追求輝煌的你,現在只想淡淡地度過餘生。人要看清現實,不要總是沉溺於過去的輝煌,凡事都要向前看,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在社會上用實力說話,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不會給你帶來好運,也不會讓你輕易成功。
《易經》:「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想積累好運氣,就要絕對忠誠守信,全心全意做好每一件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並以實際行動證明。如果你敢堅持,你就能拼出一份事業,幸福常伴你左右。
《易經》流傳至今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歷史的糟粕被淘汰了,但《易經》能至今受到許多人的歡迎,那麼它就必然是古人留下來的精華。
孔子曾睡覺都要帶著《易經》,李嘉誠將《易經》當作一本智庫,馬雲更是對其讚賞不已。
外國的許多科學家也將《易經》看作揭示宇宙奧秘的書。
《易經》中蘊含的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一生。我的朋友多次向我推薦,告訴我他許多困難都是靠著《易經》的啟示解決的。
新年特惠活動,精裝版《易經的智慧》僅需50元,也就一份外賣,一包煙的錢,卻能收穫無窮的智慧,簡直超值,推薦給你,點擊下方即可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