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研究團隊 供圖)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星團隊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以及阿根廷、美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使用暗示權重方法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這一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成員、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裴睿副研究員介紹,中生代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歷史存在多次演化趨同現象,造成了其系統發育分析結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作為探索演化問題的框架,系統發育的不確定性限制了對鳥類飛行起源等形態功能的演化歷史的精確分析。

本次研究在擴充虛骨龍類演化矩陣的基礎上,在系統分析時對形態特徵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通過對不同的特徵賦予權重以減弱演化趨同造成的分析結果不確定性。此次系統分析結果重新支持由馳龍科和傷齒龍科構成的單系的恐爪龍類,而近鳥龍類則處於鳥翼類基部,中國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馳龍類成員以及北美的西爪龍被歸入單系的小盜龍類。

他說,基於新建的系統發育樹,研究團隊對帶羽翼的早期鳥翼類及與其親緣關係較近的近鳥類的動力撲翼飛行潛能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中選取翼載荷和起飛動力兩項指標,對相關化石物種和祖先節點進行了數值估算和重建。

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早期鳥翼類和部分非鳥恐龍(小盜龍和脅空鳥龍)達到了現生可飛行鳥類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的參考數值標準,即具有動力撲翼飛行的潛力。此外,部分小型非鳥恐龍的翼載荷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的參考數值,但是起飛動力不足,而包括更大型獸腳類恐龍在內的其他類群兩項指標均未達到現生可飛行鳥類標準。

裴睿表示,最新研究支持了獸腳類恐龍多次獨立的撲翼飛行起源,在鳥翼類之外至少識別出兩次可能的動力飛行起源事件,而一系列非鳥恐龍的翼載荷和起飛動力也已接近現生鳥類的參考數值標準。該研究成果表明在鳥類最初成功起飛的同時,很多非鳥獸腳類恐龍很可能也已經在探索由兩翼輔助的運動模式,並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動翅膀,飛向天空。不過,這些飛行獨立起源的具體細節和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完)

相關焦點

  • 恐龍會飛嗎?科學研究:部分具有撲翼飛行的潛力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看作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科學家最新研究推測遠古恐龍睡覺時會做夢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恐龍睡眠時會像人類一樣做夢。他們首次發現了現代蜥蜴睡眠時會做夢,從而推測恐龍也會這樣。科學家首次證實了澳大利亞蜥蜴睡眠時存在「快速眼動(REM)」和慢波睡眠狀態,在快速眼動狀態下,大腦產生高頻電波活躍性和眼睛快速閃動,這些現象與做夢存在關聯。
  • 科學家最新研究推測遠古恐龍睡覺時會做夢—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如果現代蜥蜴會做夢,很可能遠古爬行動物恐龍也會做夢。
  • 發現已知最古老的恐龍,只有手掌大小
    Kongonaphon kely的想像圖,它生活在三疊紀(約2.37億年前),是最接近恐龍和翼龍祖先的爬行動物。圖片:Alex Boersma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恐龍和翼龍是龐然大物。它們受到大量關注,巨大的體型可能是原因之一。
  • 為什麼鳥類會飛翔?你知道鳥類飛行的奧秘嗎?
    有時,我們可以見到鳥兒成群結隊地在空中平穩地飛翔,或者在空中劃出飛行的「波浪」。世界上的鳥類眾多,不同的鳥有著自己的獨家飛行本領。為什麼鳥類會飛翔?魚兒會遊泳,人類通過後天學習亦能掌握這項本領。但鳥類的飛行本領卻無法被人類所掌握,再多的練習也無法使人們單獨憑藉自身飛上天空。鳥類能飛上天與它們巧妙的身體構造是分不開的。首先,鳥類擁有一個流線型的身體,大大減小了它們在飛行時的阻力。其次,當鳥類飛行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而鳥類獨特的呼吸系統解決了這一難題。鳥類呼吸作用旺盛,擁有「雙重呼吸」的本領。它們的肺實心而呈海綿狀,還連有9個氣囊。
  • 最新:意學者論文顯示新冠病毒起源時間早於武漢發現首例
    最新:意學者論文顯示新冠病毒起源時間早於武漢發現首例 2020-03-08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恐龍化石群篇:遼西群「龍」&小盜龍的天空
    天宇龍:身份特殊的尖刺豪豬天宇龍身份非常與眾不同,它是一種帶有羽毛的恐龍!可能你覺得帶有羽毛在恐龍中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天宇龍屬於一種鳥臀目恐龍!他也有可能是最小的鳥臀目恐龍之一,這是一種小型的畸齒龍類,在2009年天羽龍的報導引發了對恐龍羽毛起源的更多思考。天宇龍的絲狀物對比虛骨龍類那樣柔軟的羽毛比起來更加堅硬。這說明恐龍的祖先可能就是有羽毛的。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五站——為生命「赫彩」,遼寧雙龍會
    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形象往往一直陪伴著孩子們的童年時代,不斷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值得我們驕傲的是,咱們中國才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恐龍研究的絕對大國!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這使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儘管不似哺乳動物新皮質的明顯分層現象,但鳥類大腦中的特異性核團與哺乳動物新皮質的板層具有同源性,即 「核團—板層對應假說」。我們對鳥類發達的聽覺通路進行了詳細的細胞學分析,並發現其反射弧結構和生理特性與哺乳動物紋狀體的視覺通路幾乎完全相同。除此以外,仍然有其他通路對應於從哺乳動物視覺頂蓋上行至丘腦尾側枕葉,再上行至端腦內皮質的神經迴路。
  • 生命的起源是什麼?人類的祖先是啥?可以用《易經》解釋嗎?
    人以及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並不是科學解釋不清,而是有些反感科學的人不承認而已。首先,人的起源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化石和DNA技術已經破解了人類起源之謎。其次,生命的起源有很多種假說,但是都拿不出核心的確鑿證據,也就是通過實驗來重複生命的誕生過程。不過,現代科學的發展才有很短的時間,我們要對科學有信心。科學是最可靠的獲得知識的方法,我們不信這種最可靠的方法,還信什麼呢?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源:科技日報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鄭秋暘繪圖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鳥吃東西時,都是整個兒吞咽下去的。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 罕見的恐龍寶寶化石顯示其外形特徵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
    這隻恐龍寶寶重達130磅(60千克),身長7.5英尺(2.3米),於2015年在瑞士被發現。德國波恩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本周在《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雜誌上發表了對這隻暱稱為 "Fabian "的恐龍的研究報告。一隻成年板龍的重量可能超過4噸。科學家們將恐龍寶寶的骨骼化石與成年標本進行了比較,發現它看起來像一個縮小版的大恐龍。「考慮到板龍幼龍的體重是成年恐龍的1/10,板龍幼龍看起來已經和成年恐龍如此相似,這一點更加引人注目。」
  • 頭骨尺寸比蜂鳥還要短,中美加科學家團隊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鳥類是恐龍的後裔,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大約有10500個種。在近1.5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共歷經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演化,其中白堊紀是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是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關鍵階段之一。胡岡谷地的鳥類琥珀包裹體較為豐富,對了解鳥類演化幫助很大。
  • 鳥類也有主觀意識嗎?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小組通過測量烏鴉的大腦信號和行為,首次證明了鴉科鳴禽(如烏鴉)擁有主觀體驗,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過該類型意識,而他們的大腦結構與鳥類完全不同。研究的領導者Andreas Nied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開闢了一種看待意識進化及其神經生物學限制的新方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對於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來說,我們有意識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局限於大腦皮層。
  • 中國有一個獨立的家馬起源中心(圖)
    90年代以來,《中國文物報》相繼發表了數篇關於家馬及馬車起源的文章,(1994年6月12日孔令平《馬車的起源和進化》,1995年3月12日郭曉暉《騎馬術與印歐語系的興起》,1997年4月27日袁靖、安家媛《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兩個問題
  • 穿越西班牙北部 開啟奇幻的探尋恐龍之旅
    【環球網綜合報導】恐龍是多麼威武霸氣!《侏羅紀公園》中無人可擋的恐龍,《玩具總動員》羞澀的雷克斯暴龍,顯示著恐龍這一神奇生物對人們無窮的吸引力。西班牙是世界上恐龍遺蹟最多的國家之一,有著眾多的恐龍博物館和主題公園。美國《赫芬頓郵報》近日為恐龍愛好者們規劃了一條無與倫比的恐龍之旅。如果你與家人喜愛恐龍,那麼不妨來西班牙開始這長達1945英裡(約3130千米)的刺激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