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歷史的史實中,君子和小人都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君子以完善自我的德行為要,以普利天下為功,而小人所做的一切,都無不是從有否利於自身為著眼點,不計公義,不顧廉恥,損眾而利己,所以君子與小人都難免因為義利而看不慣對方的行為,欲將對方除之而後快。
君子和小人的關係,頗有點像熱油和冷水的關係,雙方難以調和之時,便免不了互為傷害,這一點,歷史上的許多事實可以證明所言之不虛,如董卓、王允之流便是如此。
在任何一個時代,都難免會有君子與小人之爭,並且由於小人的善於鑽研,其位置反而會比注重修身的君子更高,人多成眾,不是沒有陽剛之材,只是由於許多的原因所限制而使小人到達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到這個時候再想要去將小人去除,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人居上而亂政,悖逆於天下之益,則天下有志之君子,則日思夜想欲一除而後已,這一點,正如《易經》夬卦的卦象所示之智慧一樣:德行完備之五個陽剛君子,秉乾陽之德,方而不割,廉而不劌,剛方中正,就像五個賢臣一樣,乃是國家之棟梁。
可是處在全卦極位之人,乃是一個陰險奸邪的奸佞小人,其位彌高而所帶來的禍患尤烈,如果不能夠將這個小人以去惡如去草的決心般除掉的話,那麼小人之禍將如滔滔不絕的江水一般不可阻遏,最終演變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在常人想來,以五陽之眾,以決一陰之微,簡直可以說是探囊取物般手到擒來,可是事實呢?
歷史上許多想要清除小人的賢人君子,最終卻反而死在小人的手上,他們「或奏犢以辨奸,或奉詔以除亂」,都是想要有所作為的,落得一個悽慘的結局是眾所不欲的結果,難免使人產生對善有善報信念的懷疑,以為君子敵不過小人之屬。
君子敵不過小人,很大的一個原因,正如《繫辭傳》中所說的一樣「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只是因為君子之人在謀事之時計謀不密,謀劃不周,做不到深思熟慮以達萬全的境地,最終反為小人所乘而致斥為罪臣,視為天下之賊而只能引頸受戮,造成悲劇。
自古以來的忠臣志士,因為這個原因而導致自己有殺身之禍者不乏其人,有時候甚至會被視為朋黨之禍而造成大難,為什麼陽剛君子想要去除小人,卻反而容易被小人所傷呢?
恐怕是沒有真正的明白、體會到聖人澤天夬卦中所說的智慧吧,夬卦五陽在下,一陰居上,合五陽之力以決絕一陰之微,雖然勢眾,也必須要小心謹慎,以防萬一,一旦決之不慎,那麼其禍之烈必將如滔滔江水,不但一陰難夬,五陽反有損傷之虞。
所以在入手之初,勢必要慎之又慎,密之又密,審慎周詳,深慮熟計以防萬一,然後明證其罪,使天下之人都能因應而共決一陰,五陽合志,眾口同聲而共力一決,則天下信服,小人易去而功業可成,直如翻掌之易。
自古以來,小人害於君子,窮兇極惡而無所不用其極,而君子對待小人,又因為姑息養奸而反受其禍,所以君子欲去小人,必須要有「搏鷹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之心,才能除惡務盡而一勞永逸,防小人如防咥虎,則無慮矣,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