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即端午節,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當年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在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為了不讓屈原的身軀被海裡的魚類吃掉,人們在江中撒雄黃酒,投飯糰或雞蛋等物,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粽子。
端午節,與清明節祭祖一樣,本來是一個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但後來卻賦予了很多喜慶的內容,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人們在端午節前包粽子,在端午節把粽子作為端午節禮物互相贈送。
古人歷來把農曆午月看作「毒月」,把五月初五看作「毒日」,因此也有不少的講究。
有民謠說:"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在古人看來,端午節有許多特別的忌諱,如果不小心觸犯,可能會帶來厄運。
端午節習俗
吃粽子——傳統食物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
划龍舟——精神培養
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畫額——鎮邪、避毒
端午節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沐蘭湯——祛除晦氣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主祭用菖蒲草沾盆裡的水,在人雙手、額頭、脖頸輕輕拂拭一下,以示驅除晦氣。
掛艾草——驅邪祛鬼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飲雄黃酒——避蟲毒
古語云: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一般是在白酒或黃酒中加入微量雄黃後飲用。
長命縷——避災除病
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可以避災除病、延年益壽。
戴香包——防病健身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用。
端午節禁忌
1、端午節不宜回娘家,更不能在娘家過節,否則會給娘家帶來不祥。
2、端午節作為九毒首日,毒氣攻身,邪氣旺盛,是嚴禁房事,否則會影響到人的身心,中邪毒傷身體。
3、古人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下水遊泳有可能遭遇鬼祟。
4、端午節佩戴香包不可丟失,節後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裡,這樣才能消災免難。
5、端午節不宜出遠門,否則容易發生不測,比如跌打損傷等。
6、端午節不宜開業慶典嫁娶等大事,否則會遇到不順。
7、端午節不能放過「五毒」,要打掃衛生,清除毒蟲,否則會妨礙健康。
8、端午節不宜殺生,否則會鬼祟纏身。
9、端午節當天最好遠離陰氣旺盛的地方,比如寺廟、醫院、墓地之類。
10、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