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用這首《思鄉》來描述光俊明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再合適不過了,這個在7歲時,就成為日軍俘虜的小男孩,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親人,在日本生活的幾十年間,他都對中國家鄉充滿了思念,他一直記得母親離開時的音容笑貌。在戰爭時期有太多的人間悲劇,很多家庭在戰爭中都受到了傷害,那個時期中國人民過著煉獄一般的生活,大家都不知道下一秒還能不能安全地活著。為了早點結束日軍發起的這場侵華戰爭,中國男兒都選擇了走上戰場,像7歲的光俊明也已經是一位小戰士了。
當時光俊明的家裡條件非常艱苦,父親已經參軍,跟家裡失去了聯繫,媽媽為了讓妹妹可以有一口吃的,就把妹妹送人了,已經到上學年紀的光俊明,家中也沒有能力供其讀書,母親為了讓光俊明可以讀書認字,把光俊明託付給了,當時的一名紅軍中尉,讓光俊明跟著部隊打仗,等有機會的時候,可以讓光俊明去讀書,他答應了光俊明的母親,把光俊明帶在身邊,還給光俊明買了文具用品。但是當部隊走到濟源縣城的時候,與日軍發生了一場惡戰,由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我軍四千多戰士都成了俘虜,這其中就有光俊明,本以為自己的生命也要在這裡結束了,可是當時的高橋隊長,看著光俊明,實在不忍心就這樣結束一個幼小的生命,他制止了對光俊明行刑的士兵。
就這樣7歲的光俊明躲過了一劫,之後高橋就把光俊明帶在身邊,跟著他們行軍打仗,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但是之後他們很快戰敗成了同盟軍的戰俘,後來日軍全面宣布投降,戰俘全部遣送回國之前,發現有一個中國小孩,當時部隊一個日本醫生表示希望可以收養光俊明,而且光俊明的家人也沒有找到,就沒有強行引渡,而是同日本醫生加地正隆籤署了一份《少年同伴請願書》,正式確立了加地正隆與光俊明的養父子關係,一同到日本生活,這一去就是四十年,之後的加地正隆醫生一家對光俊明非常的疼愛,回到日本之後,光俊明母親希望孩子可以讀書的希望也終於實現了,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商業大學,他一直非常優秀。
後來他在一家貿易公司工作,公司的業績非常好,後來34歲的光俊明與一位日本姑娘相戀結婚,之後生了一個男孩,兩個女孩,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他開始自己經營一家貿易公司做進出口生意。他的人生到此已經算是非常成功了,但是他一直心心念念想找到自己的親人,在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他向中國提出到山西晉南尋求的請求,經過批准,光俊明與養父在1986年的時候一起來到了山西運城。根據光俊明的描述,當地尋找到一位經歷相似的老婦人,但雙方見面之後,光俊明失望的否定了這位老婦人是自己母親的可能性。親人無法相見,這是戰爭帶給人民的傷害。帶著失望離開運城的光俊明,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希望在日後可以得到親人的消息,之後他出版了《七歲戰俘》希望歷史不再重演,不要再有像自己一樣的流落兒童。
他的養父加地正隆醫生也一直是一位中日友好使者,他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光,還在為中日友好做著努力,舉行很多中日友好活動,雖然戰爭已經久遠,但是戰爭帶來的後遺症卻是長久的,在2018年光俊明83歲的時候,山西同鄉會的會長、副會長還親赴日本看望了光俊明老先生,他身體硬朗,生活幸福,兒孫滿堂,雖然他在小的時候失去了親人,但是現在有更多的親人陪伴他,我們祝福老人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