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每個人的目的地其實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我們選擇修行的方式。
有的人可以奮鬥與工作,為家為國為天下,靠著一顆無私的心成就自我。也有的人可以常伴青燈古佛,修行修行修大道,靠著自我的約束成就阿彌陀佛。
對於每個人的選擇,我們不需要有太多的幹預,只要不違背法律,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即可。而這就是雖然道不同不相與謀,但芸芸眾生卻能組成一個和諧的大世界的原因。
在終南山地區,就有一位女修士,她在眾人的指責之下拋棄丈夫和兒子,來到終南山修行。此後一直堅持修行,用佛學經典幫助村民,和來往遊客交流心得,到85歲了還能連續打坐108天。那麼這位奇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出家的婦人
這位女修士的名字叫做王芝霞,是長安縣西柳鄉的一個普通女人。她的家庭非常普通,此前從未接觸任何佛家經典。在成長的路上似乎也沒有什麼坎坷,非常順利的就嫁人生子,開始成為一個家庭主婦。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每天都沒什麼大事,總是從廚房到臥室,偶爾也會和丈夫以及兒子有一些矛盾,但都只是一些小的波瀾。
或許是日子太久了,又或許是天天重複的柴米油鹽,讓王芝霞產生了厭倦。所以她開始慢慢的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生命真的不應該如此的無聊,她希望找一種不同的生活狀態。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芝霞踏入了香積寺。在寺廟中,鐘聲悠遠而又響亮,周圍的廟香冉冉升起,略帶濃香。四處都是誦經的聲音,那一排排音律,如同春風一般,撫慰著王芝霞焦躁的心。
在這種環境之下,王芝霞仿佛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生命之美,她陶醉於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家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愛上了這種感覺,並且對於佛和寺廟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那是一種讓人心悅誠服的感覺。
回到家以後,她每天都在思念這種感覺,並且似乎聽到了冥冥中的召喚。在面對柴米油鹽的普通,這位婦女已經無法忍受了,於是她向丈夫提出的請求,希望能夠出家。
很明顯,無論是丈夫還是兒子,都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王芝霞糊塗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甚至還覺得她走火入魔了。
但是,王芝霞已經徹底沉入其中,她不願意放棄他的感覺。因此即使丈夫和兒子一直在勸阻,但她還是義無反顧的遁入空門,斬斷了和世俗的情感。
邁出這一步是很艱難,丈夫的失望以及孩子的不舍,甚至還有周圍人的指指點點,一切都讓王芝霞很有壓力。不過王芝霞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選擇走入空門。
二、終南山隱士
終於出家了,她終於可以享受不一樣的人生,但是,出家的王芝霞也並沒有一開始就進入到美好的狀態,很快她就遇到了各種問題。
首先,人畢竟是一種情感生物,所以當離開群體孤獨居住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不可避免的感到空虛,懷念曾經的情感。王芝霞也不止一次在夢醒時分思念丈夫和兒子,這在較長的時間內讓她無法修行。
此外,在寺廟裡的生活十分清苦,適應了紅塵的味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王芝霞無法重新適應寺廟的清淡。
所以,剛開始的出家的日子非常苦,每天似乎在受折磨一般,王芝霞無法控制自我。不過,王芝霞的向佛之心很堅定,她認為這是佛祖對她的考驗。
最終她離開了香積寺,並且來到了終南山地區,成為了這裡的第1個女修士。
終南山地區更加苦寒,而且常年不見人煙,但王芝霞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這裡,她要克服自己的欲望。
來到這裡,王芝霞搭建了一間小小的廟宇,並且將其命名為三聖殿,而且還取法號為王慈善。另外,她又在廟宇旁邊搭建了一個小茅房,雖然條件簡陋,而且破漏通風,但王芝霞還是在那艱苦的歲月裡堅持了下來,並且開始慢慢的適應這裡的一切。
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王芝霞常伴青燈古佛,每天通過誦經來驅除寒冷以及內心的孤獨,慢慢的,她開始適應孤獨,開始將精神轉入到對佛的理解中。
但某種程度來說,王芝霞這也是一種悟道的過程,雖然不像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一樣,有大徹大悟,但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她已經突破了對於感情的依賴,也打破了人對於社會的依賴,甚至對於各類佛經都有了一定的認知。
而且,王芝霞還經常喜歡打坐,因為每當心念叢生的時候,她就通過打坐誦經,來安撫內心,逐漸的實現空靈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王芝霞打坐很有水平,即使到了85歲的高齡,她還能堅持打坐,甚至最長創造了打坐108天的超長記錄。
這位家庭主婦,已經真正的成為了一名修行者,她對於佛的執著,真的讓人敬佩。
三、豁達的態度
當然了,王芝霞的修行之路,也不純粹是選擇孤獨,她也選擇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
剛開始的時候,她選擇與世界隔絕,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心不寧靜,很容易受外界幹擾。如今的她已經能夠從容的面對外界的誘惑,並且還經常以豁達的態度來接受大家。
例如,在這裡居住很久以後,王芝霞也會和山下的村民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雖然王芝霞自己種的菜,但有的時候會陷入到困頓之中,山下的村民會送給她一些蔬菜,並且會捐助她一些生活用品。
而王芝霞也會走下山來,給百姓講述佛經的道理,讓大家對生活有著更好的認知。不過在這一過程中,王芝霞曾對百姓說,自己與佛有過交流,所以對佛有著很深的感情,但這一說法不知是真是假。
另外,王芝霞還會經常下山幫助村民治病,山下的村民因此非常感激她,和她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客觀的說,她的這種狀態,這還真有一種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的感覺。
另外,終南山每年會有很多的遊客來來往往,他們也會拜訪這個隱居的修士。面對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這位修行者並沒有將他們拒之門外,相反還坦然的接待他們。
有遊客前來和她聊天,她都會積極大方的和大家分享自己多年的修行感悟,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有緣人。
每當有人向她詢問修佛的目的的時候,王芝霞就會回答:修行的目的是在淨化心靈,勸人為善。每一次,她回答的時候都非常的認真肅穆,遊客從她的眼中看到了對佛的堅持,也看到了她修行的真誠。
就這樣,王芝霞成為了大家所熟悉的終南山隱士,在人來人往之間,她始終保持自己的本心,並且向人們訴說著修行的意義。
人們紛紛感慨,這個女人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她是一位合格的修行者。
結語
看完王芝霞的故事,我們應該有著更深刻的認知。其實每一個人都在修行,而且每一個人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那麼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修行目的呢?這其實是一種大學問。很多人經常容易走錯路,甚至到最後弄的自己白忙活一輩子。
其實我們也可以學習一下這個老人家,明白修行關鍵在修心。我們不需要在終南山隱居,但也可以選擇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讓自己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這也是一種不錯的修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