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日語時,我們知道首先接觸到的部分就是50音,不過其中會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使得不少學習者在學習之初經常搞混。想必不少人肯定有好奇過那既然發音一樣,為什麼還要來這麼一出?
其實,早先的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只有口語。
隋唐之後,漢字傳入日本,日本開始用漢字來書寫。但一方面因當時漢字普及起來難度大,且只有部分人可以享受到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是日本呼籲建立自己文字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外加多方面原因最終促成了日語的誕生。
只不過最早的假名被叫做萬葉假名,說白了就是日本人用跟自己發音相同的漢字來表示日語,意義上並不相關,直接用來表音。因此假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借來」的意思。
那現代日語體系中為什麼又要分平假名和片假名呢?
平假名
其實平假名是從漢字的草書演變而來,為了書寫和歌、物語而誕生,是表音符號的一種,後來不斷簡化至此。
它由48個字構成,用來書寫土生土長的日本詞、虛詞、動詞結尾和用來書寫那些用正式批准的通用字無法書寫的中國外來語。早期時是為日本女性專用,又稱【女文字】,文字整體更為圓滑。
在現代日語中,平假名常常用來表示日語中的固有詞彙及文法助詞,為日文漢字注音時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稱為真假名。後隨著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的流行而使得日本男人也開始接受和使用平假名。
片假名
接著再來說片假名,因為「片」也就是片段、部分的意思,它是從中國漢字的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平安時代的初期為了訓讀漢字而發明。
片假名也是由一組48個字構成,主要是用來書寫中文以外的外來詞的,日語中表音符號(音節文字)的一種,字體方正有稜角,當時為男性使用。與萬葉假名、平假名一起合稱假名。
至於為什麼形似偏旁,是源於以前訓讀佛經時僧人們一邊聽講解一邊迅速記下,加上行間距離有限,客觀上就需要對萬葉假名進行簡化,進而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片假名,接著被民間模仿、普及、並最終固定了下來。
如今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時代日本政府以編定五十音而確定下來,在這之前一個發音往往有多個片假名對應存在。
發展至近代,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開始不分男女。
所以最後再為大家總結一下就是:平假名和片假名本身沒有意思,平片是假名一一對應的。
功能方面平假名的作用為標音(相當於拼音),片假名則是用於外來翻譯外來語和在特定情況下進行使用。
這下,是不是對平假名和片假名清楚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