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在天
有位媽媽來諮詢,三歲大的孩子很害怕洗衣機,尤其是脫水的聲音,而且孩子還很怕黑,但之前,孩子挺活潑好動的,也不怕天黑,還能夠單獨玩。這種情況該如何理解?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體驗到更複雜的情感。比如,更強的秩序感,或更想表達自己獨立的意願,想要離開媽媽,又害怕離開後的不確定。他們越發想要獨立,但這種獨立令他們對父母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這時的攻擊性行為,並不是純粹的攻擊,而是孩子想擁有更大的空間,想展示自己更多的力量,或想表現和他人間的彼此獨立,或是表達自己的獨立感和重要性。但這種複雜的情感,他以前沒有經歷過,也不知道怎麼描述,更不知道如何去掌控。孩子的內心十分敏感,就容易對身邊的事情或聲音產生高度敏感,並通過他害怕和恐懼的狀態呈現出來。
孩子的攻擊性會體現在喜歡玩一些打鬧的遊戲,尤其是男孩子,玩槍玩打仗的遊戲。又或是,孩子在家裡和誰親就攻擊誰。他的愛和恨常常會聚焦在同一個客體(媽媽)的身上,但是他還不能完全整合好這些情感。如果大家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家裡孩子越喜歡誰,就越是折騰誰,越是「攻擊」那個他喜歡的人。其實孩子想的是去掉這個人身上那些自己不喜歡的部分,只留下喜歡的部分。
如果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父母就會教育孩子,將孩子的攻擊衝動壓抑下去。這個過程,往往又會伴隨著另外一種情感。孩子會因此感覺內疚,擔心是不是自己的攻擊性影響到了他人,尤其是他深愛著的爸爸媽媽,所以他就會通過恐懼害怕一些事情來呈現。因為恐懼感的出現,會讓他陷入一種無助的狀態,由此就可以獲得父母對他的關心,如果父母關心他了,那就表明爸爸媽媽不會因此而離開他。
這時候的孩子還處理不了內心的衝突,所以他就把這種嚇人的攻擊性的情感,投射到了外在的某件事物上。比如洗衣機的聲音、黑暗,或是可愛的動物等等。其實,他真正害怕的,是內心無法控制的攻擊性。
如果我們直接跟孩子說,洗衣機有什麼好怕的,狗狗有什麼好怕的,並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因為恐懼的情緒不會因為孩子對事物有所認識就會消失。有的孩子,還會對家裡多個弟弟和妹妹而感到恐懼,讓他感覺到了將會失去父母關注的可能。這種感覺,也會引起孩子攻擊性的情感。
精神分析理論提到,孩子在3-6歲的時候,會經歷一個叫俄狄浦斯期的階段,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都會出現一種競爭的情結:就是跟自己同性別的父母,去競爭異性父母。這種競爭,也是攻擊性的一部分。這種競爭的情緒,也會讓孩子難以面對。所以在這個階段,很多孩子會做一些噩夢,比如被老虎吃掉,或者被怪物抓走。這類的夢,其實就是孩子在釋放自己攻擊性的焦慮。孩子對這類噩夢深信不疑,而恐懼害怕的背後,其實是攻擊性被投射到了老虎或者是怪物的身上,而爸爸媽媽又會在自己做噩夢害怕的時候,來關心自己保護自己,這達成了一個心理的平衡。
這時的關鍵,在於父母是否能夠理解、尊重和接納。如果我們只是從字面上理解,然後告訴孩子,洗衣機不可怕,沒有怪物,老虎是假的。對於孩子來說,他理解不了,因為他的感受是很真實的。所以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這份感受,並幫助他把這部分恐懼表達出來。讓孩子放心,讓他覺得是受到保護的,這可以幫助孩子緩解釋放攻擊性的焦慮。
有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恐懼狀態,感到非常焦慮,而父母的焦慮會使得孩子的恐懼情緒得到強化。此外,如果我們試圖壓制,或是消除孩子的攻擊性,往往也可能會加重孩子的恐懼感。
所以,我們不僅要尊重孩子的恐懼感,還要接納孩子的攻擊性。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和孩子玩玩攻擊的遊戲。有的父母會和孩子玩這樣的遊戲:孩子假裝對父母「開槍」,父母會應聲倒下,之後又會再起來,然後又繼續和孩子玩這個遊戲。這個過程,孩子會覺得他的攻擊性被釋放了,而且爸爸媽媽並沒有被他摧毀,還能夠繼續陪著他玩,甚至是接納了他的這部分力量。孩子的攻擊性,就會變成被父母祝福的生命力。而這份力量,會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厚重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