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廣袤的土地上,綿延不絕的綠色從自己的腳下一直延伸到天邊,一眼望去,整個世界就好像只有青草、白雲和藍天,假如我們在夏季的時候來到真正的大草原,就一定會看到這種令人迷醉的景觀。
稍微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草原之所以如此壯麗,主要是因為草原上沒有高大的樹木遮擋視線,這使得我們的視野變得非常的開闊,從而看到了一望無垠的大草原。那麼為什麼草原上不長樹呢?對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家在進行相關研究後早已找到答案,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總結為:草原上的樹木,「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沒有佔上。下面我們來具體講一下。
關於「天時」
上圖為地球陸地上的自然帶分布圖,如果我們運用地理知識來分析的話,就會發現雖然草原這種植被類型在地球的表面廣泛分布,但是它們基本上都是分布在地球上的半乾旱區域,這些區域的年降水量相對較少(大概只有150-600毫米),並且全年的降水量分配得很不均勻,通常都是在夏季的時候雨水非常充沛,而在冬季以及春季則經常發生乾旱現象。
植物都是「靠天吃飯」的,樹木當然也不例外,它們需要長期且穩定水分供應才能夠茁壯成長,很明顯,草原上的這種降水量偏少並且還伴隨著劇烈波動的氣候是不適合樹木生長的。
關於「地利」
在草原的雨季,表層土地中的碳酸鹽會隨著集中的降水向下移動,而由於草原的獨特氣候使得土層中的水分很容易喪失,這些碳酸鹽就會在地表下方澱積,久而久之,在草原地區的地表下方就形成了一層堅實的土層,由於這個土層中的鈣含量很高,因此被科學家稱為「鈣積層」。
草原土地裡的「鈣積層」一般都位於地表以下50釐米處,而其厚度通常都在15釐米以上,這層「鈣積層」就像一塊堅硬厚實的水泥板一樣,任何植物的根系都很難穿透它,對於草本植物而言,穿不透「鈣積層」無所謂,反正有50釐米的泥土就夠自己存活了,而對於樹木來說卻是另一回事了,因為它們需要將自己的根扎得很深才能夠生存下去。
關於「人和」
注意,這只是一個比喻,跟我們人類並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這裡的「人和」是指樹木與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之間的關係。我們都知道,草原存在著很多動物,在這之中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佔了大多數,因為樹木的幼苗通常都比其他的植物更加肥美多汁,所以這些植食動物往往都會優先啃食樹木的幼苗,這就導致了樹木即使在草原上生根發芽了也很難成長起來。
除此之外,草原上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威脅——野火,在乾旱的時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會變得非常的易燃,再加上草原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經常刮著大風,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稍微有一點火苗就會在草原上引發一場熊熊大火。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大火過後草本植物很容易重新生長,而樹木就基本上完蛋了。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草原上的樹木,「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沒有佔上,但在有些草原上還是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樹木,它們默默地樹立在草原的土地上,似乎在向我們演示著生命的不屈與倔強。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