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
千僧齋會,是五臺山一個傳統的佛事活動,法會設在藏傳寺廟羅睺寺,屆時山上所有四眾弟子,誦經念佛、虔誠頂禮。在一片鐘磬和鳴、梵唄清音中,法會分別以藏傳、漢傳兩種方式舉行。
古代的千僧齋會,是以無遮大齋法會的形式來舉行的,不限制人數,不限制教派,所有信教群眾,甚至還包括其它教派的信眾,都可以參加。並且,所有人一起在同一個道場裡,共同接受供養,共同為功德主祈福消災。
現在的千僧齋會(全山齋會),是全山僧人,無論僧尼、老幼,無論藏、漢共同出席,這成為五臺山最盛大的佛事活動之一。按照佛教教制,把漢傳和藏傳,分為前部和後部。前部是漢傳在念誦自己的經文,以自己的儀軌進行。後部是藏傳格魯派,以自己念誦方式來給功德主消災。
舉行千僧齋會的羅睺寺,是五臺山現有8座黃廟之一,始創於唐朝,歷史上曾是五臺山5大禪處之一。康熙年間,由漢傳佛寺改為藏傳黃廟,並更名為羅睺寺,沿用至今。今天,五臺山以菩薩頂為首的8座黃廟,全都傳承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法脈。
格魯派於公元15世紀興起,由於集各家所長,特點鮮明,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後期藏傳佛教最重要的一個派別。藏傳佛教格魯派,倡導僧人嚴守戒律。學經必須遵循次第,主張顯密雙修,先顯後密,兼行並重。所以,在顯宗的基礎上,才存在後續的密宗。
如今的塔院寺,青廟的教理也學,黃廟的儀軌也要學,也就是等於顯密雙修。這裡的僧人首先要修習漢傳佛教的儀軌,學會之後,再進一步的深修密法。但是,這種修習的方法,必須是口傳身教,由師父傳徒弟,徒弟再傳徒弟,就這樣一輩一輩的傳下去。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密法裡面的法本,即使給了我們,我們也看不懂,更別說怎麼去誦念。所以,必須要師父親口傳誦,你才能得到其中的頭緒,你只有在誦念的過程中,才會領悟一些不一樣的境界。並且,在師父的引導之下,然後你才會慢慢被引上正規,否則就是天書。
另外,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比如:提到藏傳佛教,說就是西藏密宗,認為兩者是等同的。其實,它們是出自各自不同的劃分標準。
佛教從傳播方向上來說,分南傳和北傳兩系。而北傳部分,根據地域和語言文字的不同,又有藏傳和漢傳的區分。
佛教從本質上劃分,分別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指的是北傳佛教,包括漢傳和藏傳。而小乘,則是指南傳佛教,小乘是漢地對南傳佛教的俗稱。因為有些貶義,現在已很少用。一般改成南傳上座部或者南傳大眾部,這正是南傳佛教兩大支。
還有一個常見的劃分,就是顯宗和密宗。顯密,當然是相對而言,或者說照密宗的一個說法。釋迦佛在世時,他所宣說的那些佛法,是可以公開講說的,統稱為顯宗。而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以神通化現、秘密傳授的佛法,就簡稱為密宗。主要強調密法、咒語、灌頂等等。
藏傳佛教當中,其實是有顯有密、顯密兼修。而漢傳佛教,歷史上也有密宗這一派。比如說:在唐代的時候,密宗曾是漢傳大乘佛教的8大宗之一。可惜到了後來,基本上都失傳了。反而,是傳到日本以後,才一直延續了下來。
其實,五臺山的黃教,指的就是藏傳佛教的格魯派。顯密雙修、顯密並重,和喇嘛、班禪兩大活佛體系,屬於同一派別。黃教的寺廟就叫黃廟,除此之外,當然就是青廟,也是漢傳佛寺,也可以說是顯宗寺院。
千百年來,青廟方面其實也是諸宗競起、百家爭鳴。比如說:華嚴宗、律宗、唯識宗、禪宗,還有淨土宗等等。這樣說來,佛教聖地五臺山,其實是相當的複雜。而各宗各派之間,特別是青、黃之間,在修習的方法,服飾和戒律等方面,則各具特色、大異其趣。
五臺山的漢藏並存,俗稱青廟、黃廟共屬一山,和尚、喇嘛誦經同一處,這也使得五臺山,成為中國唯一的漢藏佛教聖地。我們可以在這裡,領略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而對於出家人和信眾來說,無論漢藏、無論顯密,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朝禮和修行道場。
那麼,漢傳佛教與的藏傳佛教具體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從飲食上來看,漢傳僧人要求不吃肉,而藏傳喇嘛允許吃肉。
其次,從服飾上來講,黃廟的喇嘛衣服以紅色為主,且穿在左面肩上,右面的肩裸露在外,充分保持了印度的風格。而青廟的和尚衣服,多以青灰色的長衫為主,並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式樣。
無論是藏傳和漢傳,還是黃廟和青廟,雖然是兩個不同的佛教體系,但它們在修行法門、義理、戒律、服飾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實際上,它們無一法不是佛法,猶萬波歸一水,最終都指向宇宙人生的真諦。它們都是傳承於佛祖,它們的教義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理念。
小編個人觀點認為,目前中國的佛教體系中,以藏傳佛教為代表的法脈,更加容易得到人們的信奉,因為,他們更接近正統的佛教教義,以苦行的方法和嚴苛的戒律著稱。不像一些個別的漢傳寺廟,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嚴重背離了佛教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