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在中學學習這篇課文時,老師特別強調了「句讀」〈jù dòu〉兩字,並且補充說,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人們要斷句只能憑語感來「破讀」。其實,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就隱隱約約地知道,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標點符號是晚清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從西方引進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肯定地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
然而,學習了《古代漢語》這門課程之後,我才知道中國古代不僅有自己的標點符號,且起源很早,自成體系。《文史通義》的作者,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在《丙辰札記》考證中指出:
「點句之法,漢以前已有之。」
這一說法,可以從成書於東漢的《說文解字》中得到印證。其中不僅收錄了「、」號,解釋說:
「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還收了「()」號,解釋:「鉤識也。」清段玉裁註:「鉤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即此。」
一、先秦時代: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的萌芽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人們已知的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文字,而在這些刻在獸骨龜甲的文字中,就已經出現了一些標點符號。比如橫線號、曲線號、豎線號、折線號等。但這些符號的作用比較單一,只能起到簡單的分隔作用,不能表示人的語氣、說話時感受。籠統來說,橫線號、豎線號等這些甲骨文中的符號,只相當於今天的逗號或者分號,即把不同的甲骨卜辭分隔開。
隨著文字使用範圍的擴大,到了殷商後期和西周時期,見於青銅銘文的標點符號明顯多於現今已發現的甲骨文中的標點符號。出現了甲骨文中「線號」的變體——「勾識號」,包括「二短橫號」和「單短橫號」。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發展的黃金時代,以春秋晚期的原本《道德經》以及春秋末年孔門弟子輯錄的《論語》為發端,戰國初年,諸子百家的各種著作相繼問世,文字使用空前廣泛。而隨著文字的廣泛使用,標點符號的形式和功能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除繼續使用二短橫號,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各種形體的點號,且各號的用法增多,使用頻率增高。
先秦時代是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的萌芽時期因此,這一時期標點符號的種類不多,形體不規則,使用具有任意性。但先秦時期出現的標點符號,是古代漢語標點符號之源,其奠定了後代標點符號發展的基礎,後代許多標點都是由這一時期的標點符號發展而來。
二、秦漢時期: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的大發展期
秦代是中國古代漢語標點符號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時代,雖然秦朝的存續時間只有十五年,但是講述秦代標點符號的發展,至少可以推延到戰國時代的秦國。根據睡虎地秦墓的竹簡,學者們整理出了四種秦王朝(秦國)行政公文中常用的標點符號,分別是二短橫號、勾識號、黑方號、圓點號。
漢代使用的標點符號更多,除了上文中已提及的甲骨文、青銅銘文以及春秋戰國、秦王朝時期使用的各種標點符號以外,還產生了新的標點符號如頓號、逗號、句號、括號、三角號、斜線號、扁方框號、尖角號、豎長點號、節字號、馬字號、兒字號、網紋號。且各種標點符號的功能與作用已經較為明確,使用的時候也各有規則。如圓點號用於分開文中的各個章節,黑方號用於開篇、勾識號用於斷句和分析文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行文寫作中廣泛使用的頓號、逗號、句號、括號在那時已經產生並被廣泛使用,雖然功能和作用與現代意義上的頓號、逗號、句號、括號不盡相同,甚至相去甚遠,但它至少可以證明,現代漢語中的標點符號體系,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舶來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句讀」一詞,始見於漢代。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開始自覺地運用「句讀」這種斷句方式,來理解古代文獻的意思,這一點在漢代的訓詁學和經學注釋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三、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的停滯期
中國古代標點符號在秦漢時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緩慢的發展著,但總體而言卻陷入了停滯。
根據傳世的文獻資料,現在可以見到並已經確定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五代使用的標點符號有十幾種,包括圈句號、圓點號、雙圈號、圈點號、頓號、方框號、方圍號、卜字號、豎線號、直角號、三角號、圓鉤號、乙字號、斜線號、短橫號、節字號、尖角號、二短橫號。其中絕大多數標點符號,在此之前均已產生並被使用,只有雙圈號、圈點號等很少的幾種產生於這一時期。
關於魏晉南北朝隋唐5代標點符號發展停滯的原因,現今學者們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但可以想見的是,阻礙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標點符號發展的一個重大因素是,漢代產生的「句讀」之法,在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發展後,依然成熟並被廣泛使用。這一點,從本文開篇引用的《師說》中可以窺見。
四、宋元明: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的成熟期
眾所周知,宋元時期是我國傳統科技文化走向成熟的黃金階段,從科技上來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有三大發明成熟於宋元時期並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廣泛應用;從文化上來看,兩宋文化高度繁榮,國外研究者甚至有人稱兩宋時期儒學的新發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更是有「中華文化造極於宋」的論斷。
隨著思想的解放和認識的深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雕版印刷的廣泛流傳導致的文化普及,標點符號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到宋元時期終於發展成熟。《宋史·何基傳》記載何基:
「凡所讀書,無不加標點。義顯自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
從這一條歷史記載來看,標點符號在宋代的成熟程度可見一斑。
首先,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新的前代沒有出現過的標點符號,當時比較常見的的就有連圍號、半圓號、圓圍號、陰文號、八卦號、橫括複合號、魚尾號、圓括號等,除了這些比較常見,用法比較規則的標點符號外,還出現了許多由這些常規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發展而來的約30多種變體。此時的標點符號還擁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區分詞性和名詞。比如山名用黑三角號標註,湖海沼澤用半圓號標註,方圍號則用於州名等。
其次,宋元明時期的用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基本體系。宋元明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也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從無規則的使用標點符號的隨意性到有規則的使用標點符號的自覺性,在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的標點符號使用逐步走向規範化,如大小一致,佔格適當等。
這一時期標點符號的使用雖然已經較為成熟,但是在使用過程中,許多不足當時的人們仍然無法避免。比如一號多用,多號一用等現象常常使人在閱讀中難以分辨,無所適從。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儘管宋元明時期的標點符號使用存在著諸多不足,可它仍然是標點符號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古代舊式標點的格局已經形成。
五、清代:中國古代舊式標點符號的完備期。
清代作為中國古代的最後一個時期,就標點符號的發展方面而言,其很好地繼承了以往各朝各代標點符號的發展成果,是中國古代的舊式標點符號體系更加完備,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雖然小有創新,可並沒有取得飛躍性的進步。
而且清代使用標點符號的群體主要集中在民間,而官方對於標點符號的使用卻是相當排斥的。比如在將古代經典收錄《四庫全書》的進行刊印的時候,無論全書有無標點符號,一律去掉,進行無符刻印。官方使用標點符號的歷史性倒退,使得標點符號在中國的使用日益式微。
晚清民國的時候,一批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在中和中國古代就是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引進西方的標點符號。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這個時候的標點符號已經基本接近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標點符號。
寫在最後:
在中小學練習標點符號使用的時候,有一道斷句標點的題是必出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通過這道題讓學生們對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以表達正確的一時有一個基本的認知,這是應該的。但從一個側面,它很容易造成中國古代沒有或不使用標點符號的錯覺。
其實,中國古代不僅有標點符號,而且標點符號使用的歷史相當久遠,標點符號的體系也相當完備。之所以在中國古籍裡見不到標點符號的蹤跡,是因為在古代最後一次傳統典籍整理中——編撰《四庫全書》人為地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