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7-06-02 20:39 來源:澎湃新聞
「羽毛球撿球集球器」讓訓練人員不需彎腰即可將羽毛球撿起併集中在集球器中,「防堵塞菜盆下水裝置」則將手動絞肉機的原理應用於下水裝置的設計中,實現絞碎食物殘渣功能……這些創新作品都來自於小學生之手。
6月2日下午,慶六一暨2016-2017上海市「未來科技之星」頒獎儀式在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少年廳舉行,30名小學生榮獲上海市「未來科技之星」稱號。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主辦方獲悉,上海市「未來科技之星」項目是面向6歲至12歲(幼兒園大班至小學五年級)少年兒童開展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項目。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從基礎教育抓起,努力培養少年兒童增強科技創新意識,提高科學創造能力,正是這一活動的意義所在。
2016-2017上海市「未來科技之星」評選和培育活動的參與面和影響力都有了提升,全市共有16個區、百餘所學校、近萬名學生參與申報,2016年11月經各區選拔推薦,共有科技創新成果、科學創意和科幻畫3個類別共計1025個項目進入市級中評環節,有170名學生通過中期評審進入市級培育範圍。
本屆活動更加注重對學生們多方位、啟迪式的培育工作,2017年近半年以來,組織了訓練營、輔導講座、場館測試等多輪培育活動。經過近半年的培育,孩子的創新思維更加系統,演講和表達更加自信。培育活動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好評。5月底市級終評的綜合打分後,170名學生中最終有30名小學生榮獲上海市「未來科技之星」稱號,30名學生獲得提名獎。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李思源發明的「防堵塞菜盆下水裝置」 。頒獎儀式上,獲得「未來科技之星」稱號的3名學生代表向大家分享了獲獎作品及體會——寶山區實驗小學許哲霖帶來「羽毛球撿球集球器」、普陀區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李思源帶來「防堵塞菜盆下水裝置」、嘉定區普通小學顧燕翎帶來「智能型垃圾桶」。獲獎學生代表和受邀出席儀式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的孩子們互相交換了禮物。
儀式結束後,嘉賓們與學生們一起參觀了2016-2017上海市「未來科技之星」項目及培育成果展。本次活動由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市兒童基金會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承辦。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左煥琛、市兒童基金會理事長楊定華、市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華和中國福利會少年宮黨總支書記陳敏等出席了儀式,且啟動了新一輪「未來科技之星」評選和培育活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科創中心,中小學生,科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