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十二星座我們都不陌生,每一個人出生的時間與十二星座都有密切的關係。但知道它們來源的卻不是很多。
相傳在二千多年前希臘為了標示太陽在黃道上觀行的位置著名天文學家希巴克斯用十二個區段來劃分黃道帶。以春分點0°為起點,從春分點(即黃道零度)開始每隔30° 為一宮,同時以各宮內所包含的主要星座來命名。
它們依次分別為白羊座Aries(3月21日~4月20日)、金牛座Taurus(4月21日~5月20日)、雙子座Gemini(5月21日~6月21日)、巨蟹座Cancer(6月22日~7月22日)、獅子座Leo(7月23日~8月22日)、處女座Virgo(8月23日~9月22日)、天秤座Libra(9月23日~10月22日)、天蠍座Scorpio(10月23日~11月21日)、射手座Sagittarius(11月22日~12月21日)、摩羯座Capricorn(12月22日~1月19日)、水瓶座Aquarius(1月20日~2月18日)、雙魚座Pisces(2月19日~3月20日),稱之為黃道十二宮 ,又稱為十二個星座。
在每個等份時間內時所出生的嬰兒,就定為這個星座。這就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十二生肖相似,十二生肖是以出生的年為周期每十二年為一周期,在對應的年份出生的嬰兒便為該屬性。而星座是將一年分為十二份來對應每個星座,在該時間段出來的嬰兒便為該星座。
通過總結髮現這些同一時間段內出生長大後的人總有若干相似的特徵,雖然同一年份同一時間段內出生的人他們的命運結局並不相同,但包括脾氣、行為特質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從而將這些豐富的想像和創造力聯想並串聯起來,便使這些星座的人性變得具象化了;同時又加入希臘的神話故事,使人們能更容易記住,從而成為希臘文化和羅馬神話的重要組成部份。
而中國最早有十二星座是由6世紀隨著佛經進入中國的。中國現有的十二星座譯名最早的是《大方等日藏經》,這是隋開皇初年天竺法師那連提耶舍從梵文翻譯的。最初是將白羊和金牛譯作特羊、特牛,這裡的「特」當時是指雄性的意思,而雙子座大概是因為當時的詩文「在天願為比翼鳥」的聯想所以被譯為男女二人,所以被譯為雙鳥。
射手座的造型是半人半馬射箭,梵文原文為弓從而被譯為射;水瓶座的形象是人傾斜水瓶所以被譯為「水器」;至於摩羯由於是羊身魚尾的動物形象,被稱為「磨竭」是因為梵文makara的音譯,後來為了切合羊身的形象改為羯。羯是閹割過的羊,直到明清時期「陰陽」、「雙女」才被康有為在《諸天講》分別譯為「雙子」、「處女」,從而與現代所用星座名更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