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睚眥(yá zì)必報,形容心胸極其狹窄,哪怕是被人瞪了一眼那樣極小的仇恨,也一定報復。
有個成語叫睚眥(yá zì)必報,形容心胸極其狹窄,哪怕是被人瞪了一眼那樣極小的仇恨,也一定報復。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詞條中,「睚」和「眥」的本意都指眼角,引申意為發怒時瞪眼睛、極小的仇恨。為啥發怒瞪眼叫睚眥呢?這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有關。
相傳,龍有九個兒子,老二叫睚眥,龍首狼身,嗜血好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古代的勇士們為了彰顯威力、震懾對手,常把睚眥的形象鏤刻在刀環、劍柄處。
當年,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文王不聽話,紂王想殺了他。周文王受制於忠君愛國的禮法,想反不敢反,食不甘味,經常失眠。
後來,周文王在河畔一塊巨石旁遇見一位奇人,此人自稱是龍子睚眥轉世,背挎銀刀,身著金甲,威風凜凜。他以刀為筆,在巨石上畫了作戰地圖,鼓勵周文王聯合各方諸侯推翻商紂王,並指引周文王招募到了「軍師」姜子牙。
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子承父業,在姜子牙和睚眥的協助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這才有了後來周王城洛陽風雲跌宕的精彩歷史。
相傳,周武王坐上王位之後,睚眥不辭而別。周武王命工匠把睚眥的形象鑄造在刀柄、劍柄處,以紀念其功德。
睚眥必報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司馬遷在《史記》裡講述了一段東周時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名叫範雎(jū)。司馬遷認為此人恩怨分明,報復心極強,「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東周時期,王室沒落,王城洛陽的周天子形同虛設,諸侯爭霸不休。範雎本是魏國官員須賈的門客,但須賈不僅不信任他,還向魏國宰相魏齊打小報告,誣告範雎投敵賣國。魏齊是個狠人,派人毒打範雎,差點兒把他打死。
範雎命大,在熱心人鄭安平、王稽等人的幫助下,改名換姓,跑到秦國,最後當上了秦國的宰相。
他在秦王面前說好話,恩人鄭安平、王稽因此被加官晉爵;當年為難他的須賈、魏齊,則被他視為仇敵,狠狠報復。
他動員秦王發兵攻打魏國。魏國打不過秦國,派須賈到秦國求和。範雎當眾把須賈羞辱一番,讓他跪在地上吃馬食,還讓他傳話給魏王,魏齊不死,戰爭不休。結果,魏齊被逼得走投無路,含恨自殺。
人生在世,難免有恩怨是非,睚眥必報是一種活法,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一種活法。如何活出格局、活出境界,才是一生的修行。(洛陽晚報記者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