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懷不亂柳下惠,閉門不納魯男子。大家好,我是魯書書。秦朝李斯曾經評價這樣一個人物,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這人就是範雎,雖然名氣比不上蘇秦、張儀這些縱橫家,但範雎的才能卻是不容小覷。我知道範雎是從睚眥必報這個成語中獲得的,睚眥必報的故事中,範雎的做飯可謂是恩怨分明,《史記》中也曾評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那麼,睚眥是什麼意思呢?
睚眥在現在的解釋是怒目而視,睚眥之怨也就是很小的摩擦。由此,睚眥必報也被人視為小人行徑。當然,除了範雎本身的故事並不在此列外,龍的第七個兒子睚眥也不是大家想像的小人。這一篇,就來說說龍的七公子,睚眥。
睚眥者,龍生九子之一,雖為龍鍾,卻身似豺狼,也就是說,睚眥雖然是龍的兒子,但長得不像好人,而且很不符合龍的審美,也因此,龍對於這個兒子十分厭惡。
睚眥的傳說是在封神時期,周文王對於起兵伐紂並不看好,恰好遇到了睚眥,睚眥將連橫伐紂的計謀一講,文王恍然,於是就帶著睚眥找到了姜子牙。之後,文王運用睚眥的計謀果然奏效,成功打敗紂王,建立周朝。睚眥也在此時不告而別,文王為了紀念睚眥的功績,將睚眥的形象鑄於刀劍龍吞口,世代相傳。
因為睚眥的形象總是在刀劍吞口,所以世人將睚眥視作好勇擅鬥、嗜血嗜殺的生物,再加上睚眥必報的潑墨之言,睚眥在人們的印象裡變得十分陰沉黑暗。
好了,本期就說到這裡,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