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云: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
意思是說中華民族的先民出自瓜瓞,世代延綿,繁衍後代。自古葫蘆就被視為多子多孫的象徵,並逐漸演變成為葫蘆文化,賦予其更多的文化內涵。
【元】 青花纏枝鳳紋八方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藏
葫蘆
諧音「福祿」
是吉祥福祿的象徵
又因其多子,被視為多子多孫、繁衍生育的吉祥物;葫蘆作為盛器,被看作是神仙棲息之地,是仙境的象徵,藏有長生不老之藥;葫蘆還被視為避邪之物,驅除惡鬼和疾病。葫蘆所折射出的「福」文化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中。
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便根據天然葫蘆的造型製成了葫蘆形陶器,因其形似「吉」字,故又名「大吉瓶」,有著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隋唐葫蘆瓶造型小巧,渾圓古樸;宋代葫蘆瓶秀美挺拔。元代的葫蘆瓶各大窯口都在燒造,景德鎮窯的青花葫蘆瓶開啟了彩繪葫蘆瓶的新時代。另外,元代出現多稜葫蘆器,其八稜形製作手法一改葫蘆的真實形態,是葫蘆瓶造型上的一大創新。
至明代,景德鎮建立了御窯廠,成為全國瓷器的燒造中心,集結了全國優秀的陶瓷工匠和先進的技術,使明代瓷器出現了爭奇鬥豔的新局面。由於此時期受中亞、西亞地區伊斯蘭文化影響,此時期葫蘆瓶的典型樣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抱月瓶」「寶月瓶」「扁腹綬帶耳葫蘆瓶」等器形開始流行。
【明宣德】 青花輪花扁腹綬帶耳葫蘆瓶故宮博物院藏
明中期,傳統的陶瓷葫蘆瓶樣式得到復甦,至嘉靖、萬曆時期,皇帝痴迷於道教,開始出現「上圓下方」的葫蘆瓶,如四稜、六稜形葫蘆瓶。明嘉靖、萬曆時期,由於皇帝痴迷於道教,葫蘆瓶達到了空前勃興的程度,不僅數量多,而且造型也極為繁雜。
【明嘉靖】 青花開光八仙圖葫蘆瓶故宮博物院藏
明末天啟、崇禎時葫蘆瓶生產開始大幅度消退,葫蘆瓶造型以長頸敞口式為主,造型極為優美規整,這種長頸式葫蘆瓶對清代早期葫蘆瓶有很大影響。
清代景德鎮制瓷業在明代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清代實施督陶官制度,著名的「臧窯」「郎窯」「年窯」和「唐窯」,使清代瓷器發展進入黃金時代,也為葫蘆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乾隆款】 粉彩花卉葫蘆瓶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瓷器除了對明代已有的工藝和品種的繼續燒造外,又創製了很多新的彩釉品種,如粉彩、琺瑯彩、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以及胭脂紅釉等。
另外,在紋飾上,清代繼承了晚明「福」「壽」「壽山福海」「百鹿」「百鶴」「雲裡百蝠」等,還增添了「壽」字、「雲蝠銜壽字」「雙龍戲團壽」「雲蝠」「瓜瓞綿綿」等。清代的紋飾題材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吉祥圖案廣為流行。
【清】 粉彩大吉葫蘆壁瓶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成為清代陶瓷裝飾中的一個明顯特徵。
而作為「福祿」之器,
葫蘆瓶
在清代紋飾題材的大背景下
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另外,清代帝王的審美風尚也是清代葫蘆瓶發展的重要原因。景德鎮的御窯廠就是為了帝王的需要而專門設立的陶瓷生產機構,官窯瓷器的生產製作都是為了滿足皇帝及貴族的生活及審美需要,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康熙皇帝確立「崇儒重道」的國策,逐漸吸收漢文化的生活方式、語言文化、社會制度等,此國策為清代的繁榮盛世奠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礎。
【清乾隆款】 粉青釉三孔連體葫蘆瓶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在思想意識上,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均崇信無量壽佛,而雍正帝崇奉道教,葫蘆作為佛教、道教的標誌性代表物,在「崇儒重道」國策的影響下,清代湧現出大量的葫蘆器並達到極致就理所當然。
而且從乾隆時期開始,葫蘆瓶作為皇帝萬壽節不可或缺的貢物,這無疑促進了清宮葫蘆瓶的製作。清代葫蘆瓶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釉色品種,其品種之豐富、產量之大,遠遠超過前朝,葫蘆瓶的工藝水平不斷提高,品種和樣式更加豐富。
【清聚玉堂款】 天青釉青花葫蘆瓶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纏枝蓮紋葫蘆瓶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時期的葫蘆瓶以青花和五彩為主,大件葫蘆瓶仍保留明代質樸的造型特徵,挺拔壯美。小件器物,多為外銷瓷,上下寬度對比懸殊,上半部細長挺拔,下半部粗圓敦厚,瓶口細而長,腰部內凹明顯。
【清雍正】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款】 鬥彩松鼠葡萄紋葫蘆瓶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時期瓷器造型豐富,風格高雅而樸實。其器形之美,可與以「精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媲美,器形各部分比例協調、恰到好處,所以雍正瓷器有「線條美」之美譽。雍正葫蘆瓶品類多樣,其造型一改康熙時期硬朗的直線輪廓,均用柔和的曲線,風格含蓄自然,形態生動。
【清乾隆款】 青花二龍團壽字雙帶扁葫蘆瓶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款】 仿瓷雕雲龍紋葫蘆瓶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時期葫蘆瓶滿、實、密、繁的裝飾特色達到極致,紋飾布局飽滿結實,紋飾造型緊密繁複,呈現出此時期奢侈迤邐的風氣。紋飾除傳統題材外,多為福祿壽吉祥寓意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