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清聖祖康熙老爺子8歲登基,聰敏好學,仿佛就是天生的皇帝胚子。漢昭帝用了一輩子都依然擺脫不了權臣霍光的陰影,漢宣帝一直熬到霍光去世才得以大權獨攬,康熙老爺子僅用了8年時間就除掉了權臣鰲拜,16歲的年紀就實現了親政獨尊。老爺子平三藩、收臺灣、徵準格爾,完成疆域大一統後絲毫不見懈怠,整頓河務、與民休養,大力發展經濟,清朝國力得以持續發展,待到老爺子的孫子乾隆帝即位以後,乾隆帝文治武功兩手抓,成就了十全武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祖孫倆的努力下,打造出了康乾盛世,被譽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巔峰。後世大多都把這耀眼的成績歸於這祖孫倆,殊不知在他們中間還有一位承上啟下的皇帝同樣功不可沒,他就是老爺子的四子胤禛,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貴為雍親王,登基為帝後,年號為雍正,原來的雍親王府叫雍和宮,年號、王號和潛邸都有一個雍字,歷史上絕無僅有,這難道是巧合嗎?
一、雍親王的"雍"字
封建王朝的皇子王號可以追溯到漢高祖,高祖是在秦朝滅亡的基礎上建立漢朝的,在他看來,秦朝的郡縣制很不利於他的家業傳承,就實行分封制。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來鞏固他們老劉家的錦繡江山,用地名作為他們的封號,如齊王劉肥分管齊地、淮南王劉長分管淮南之地等,曹丕終結了漢朝以後,魏晉、隋唐、宋元到大明都延續了漢高祖這種用地名作為王號的方法,如魏陳留王曹植、明燕王朱棣等,這裡面有一個弊端,古人以一字王為尊,可是一字的地名是有限的,皇子皇孫的存活率隨著社會生存環境的改善越來越高。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長成的有24個,從這24個開始到明朝滅亡之前,他們這個大家族發展到了明朝後期萬曆年間達到了30多萬人,封王者不知凡幾,想找個沒有被用過的地名都難。
正是有感於此,清太宗皇太極在給兄弟子侄們封王的時候沒有用地名,而是單純用一些有內涵的字作為王爺們的封號,如同禮親王的「禮」字、睿親王的「睿」字、肅親王的「肅」字。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不管實封也好,虛封也罷,不用地名,王爺們也就少些想頭,就像唐朝秦王李世民硬是把秦字給賦實了。有此兩點好處,加上這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規矩,後世皇帝們也就按此辦理。
康熙老爺子循例給自己的兒子們封王時也用一些吉祥字作為兒子們的王號,如同老大的王號用了個"直"字,老三用的"誠"字,老四胤禛給了個"雍"字。老爺子這麼個有講究的政治家的一言一行都自有深意。
老爺子是在康熙四十八年給老四封的王,這個時候老爺子已經被兒子們的家務事弄得焦頭爛額,老大、老二、老三、老八等等,一群兒子們各自培植勢力,朝堂和地方上誰也不能動誰的奶酪,頭一年把老二的太子之位給廢了,本想可以消停會兒,沒想到兒子們反而鬥爭的更加激烈。這種狀態下給老四了一個有"和睦"之意的"雍"字作為王號,用意如何可想而知,無非就是希望老四能夠為兄弟們做出表率,少鬧家務,講大局,家和萬事興,以此封號也能看出老爺子對老四是寄予厚望。
二、雍正的"雍"字
康熙老爺子英雄一輩子,臨到老被兒子們搞得是心交力瘁,但是兒子們再怎麼鬧,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一位父親,他真心不希望自己駕崩後,兒子們骨肉相殘,那麼選繼承人就必須得選一位能顧全兄弟情義的兒子。好在從康熙四十八年到康熙六十一年,老四這個雍親王當的還是很稱職,為人處事都還對得起老爺子當初給他的這個"雍"字。老四這些年一心為君父解憂,老爺子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絲毫沒有怨言。雖然老四性格上有些不苟言笑,但也沒有像老大、老八他們那樣想著對兄弟們下死手。當初老二被廢的時候,老爺子問老大的意見,老大竟然想讓老爺子殺了老二,完全不講兄弟之義,反而是老四還時不時去探望下老二。老爺子臨終前把這些年的事情縷了又縷、權衡再三,最終留下遺詔,指定老四繼位。
老四一直以來都是實幹家,沒有像老八他們一樣高調的結黨營私,勢力上也就略顯薄弱。他主要是憑著老爺子的一紙遺詔當上的皇帝,他的那些個兄弟們當然就不服氣,那些個兄弟都是手上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兵有兵的主。他這些兄弟不服氣之下就到處散播謠言,謠傳老四是篡改遺詔登上皇位的,畢竟輿論決定了主動權。
老四都坐上皇帝寶座了,是斷不能坐視兄弟們這樣搞。自古謠言就很難應對,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老四和一幹心腹想了好久,最終想到可以從年號上面做文章,前任皇帝去世以後,第二年的第一天開始會啟用新皇帝的年號來紀年、鑄錢等,年號傳播的速度和範圍比任何東西都更快、更廣。可是年號發展到這個時候的傳統就是由兩個字組成,不像宋朝建立之初由4個字的年號。這就要求老四的年號必須言簡意賅,用兩個字儘可能地去把關於遺詔這個事情向天下臣民作出說明,最後取"雍親王得位之正"之意,用"雍正"二字作為年號。雍正帝用這個年號還能有額外的作用,向老八他們釋放出自己想要"和睦"的意願,警告他們不要鬧得太過分。
三、雍和宮的"雍"字
雍正帝能從眾多兄弟之中脫穎而出,自不是庸碌之輩,他有自己的政治追求,不說像他老爺子一般功業彪炳千秋,起碼也要做個讓老百姓豎大拇指的皇帝。偏偏老四的那些個兄弟在他當上皇帝後依然不老實,老八在朝堂和地方上各種給老四使絆子,老十四外在統領著大軍,稍不留意,老四不說實現自己的追求,就是他這個皇帝的位置都難保。
老四深知溫水煮青蛙的政治哲學,一邊穩住眾兄弟,另外一邊利用自己作為皇帝的地位優勢開始大量重用和栽培屬於自己的人才,讓自己的人逐漸取締老八他們控制的那些個關鍵位置。老四經過兩年的努力,總算穩住了陣腳、鞏固了皇權,話語權和統治力都得到明顯強化,期間老四讓自己的嫡系年羹堯逐步接手了老十四在西北軍隊中的大部分權責,另外委任的田文靜、李衛等人也在不斷地挖老八他們的根基。
老四原本想著解除了兄弟們對皇權的威脅就算完事,不用鬧到兄弟相殘的局面,免得將來去到地下時不好給老爺子交代。可是老八他們不這樣想,不到最後一刻,他們就不死心,老八他們已經看出來再繼續把老十四往前頂的話沒什麼勝算可言,就把注押在了老四的兒子弘時身上,古時候不是經常有叔叔取締侄子皇位的事情發生嗎?這就給老八他們很大的啟發。
老八他們也確實算得上行動派,想到就要去做到,使勁地把老四的兒子弘時往前頂。弘時也有野心,他本來多少就有點不服氣所有人都把弘曆當作未來皇帝的最佳人選,要知道他也是雍正帝的兒子,這會兒有勢力很大的叔叔們支持自己,正中下懷。
可是老八他們和弘時都是千算萬算,卻沒算到這已經觸碰到老四的底線。老四自己當初就經歷了這種兄弟之間龍爭虎鬥的局面,現在自己的兒子和一直以來都覬覦皇位的老八他們攪合在一起搞這些事情。雍正三年年初老四就直接下詔公布老八他們的罪行是國法難容,然後宣布斷絕和弘時的父子關係。最後把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包括他們的小圈子都給處理了,執行力度相當大。這時很多人都認為雍正做法有失仁義,兄弟和兒子都不放過,哪個帝王不想有個好點的名聲,雍正也不例外。
正苦於沒有辦法給自己正名的時候突然靈機一動,想起來之前禮部循慣例請他批准將原來的雍王府改為宮殿,就像唐太宗在登基之後原來住的秦王府就改為大安宮,加上前面的年號故事,效果很不錯,老四就給自己的潛邸起了個雍和宮的名字,畢竟這是必須上袛報的大事情,信息同樣可以很快的傳遞出去,正好把「雍和」二字潛在的意思告訴大家,讓大家知道其實他是一位以和為貴的皇帝,實在是被兄弟們逼得太狠了才下的狠手。
結語:佛家講,萬事皆有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古代中國還有一句話,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所有的歷史事情都有其內在的因緣關係,這也是我們熱衷探究歷史的一部分原因。雍親王、雍正和雍和宮都有一個共同的"雍"字並非巧合,三者都有各自的因緣關係,透過表現看本質,它們都蘊含了帝王的政治哲學,就是因為這個,才關聯在一起了。
參考文獻:
《太祖實錄》
《清史稿》
《大義覺迷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