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為勤勉的皇帝,野史卻說他心虛!從青花來看雍正的藝術造詣

2021-01-19 何人不拾藝

【雍正皇帝的政治與文化】

康熙青花呈一種自由開放的勢態,到了雍正,青花風格突變,一反康熙的青翠,變得規範起來。那麼,風格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猜想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與政治有關。雍正的吏治在清代官場中力度最大。雍正上臺以後謠言四起,如篡改遺詔等等,使雍正下決心整治康熙晚期遺留的歷史問題,舉國上下大規模清查貪汙腐敗、虧空錢糧、假公濟私、結黨懷奸等行為,雍正要求一查到底。雍正皇帝曾經對怡親王說:"爾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親自查出。"話說得非常重,振聾發聵。雍正這個態度,使清朝吏治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局面。雍正元年正月,雍正皇帝雷厲風行地連續頒發了十一道御旨,進行整頓。這一年,被革職抄家的三品以上的大員數十人,其中曹雪芹家的一個親戚叫李煦,就是因為經濟虧空而被革職抄家。當時雍正不是很講理,也沒有非常確鑿的證據證明你受賄,只要你管轄的這塊地方經濟沒搞好,有虧空,你就革職回家。《清史稿》中是這樣記載的:"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頗增。"康熙晚期的時候,庫銀有七百萬兩;到雍正十三年,也就是雍正去世的時候,庫銀有五千多萬兩,增加了七八倍。

雍正青花留白碗

"雍正"這個名字的來歷很有意思:他原來是雍親王,正位為皇帝,所以叫"雍正"。他強調自己很正,年號代表正統。野史上猜測,說這是他心虛的表現,所以起了這樣一個年號。野史一般都說,康熙的遺詔是"傳十四子",不是"傳於四子"。其實,這個說法今天很容易解釋,因為"於"字當時可不是簡化字,是繁體字。另外,皇帝下的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不可能連滿文都給改了。

事實上,雍正是清代最為勤勉的皇帝,勤政是雍正區別於其他皇帝的一個顯著特徵。縱觀中國歷史,像雍正這樣勤政的皇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雍正在位期間,不巡幸,不遊獵,跟他的父親、兒子都不一樣。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是六下江南,雍正一次都沒出過北京,日理萬機,終年不息。他的勤勉是有數據的,我們僅以硃批為例說明。所謂硃批,就是皇帝拿紅筆在上面批示過的奏摺。雍正朝現存的硃批奏摺(不是全部),漢文的有35000餘件,滿文的有6600餘件,加起來有41600餘件。他在位十二年零八個月,按天計是4247天,那他平均每天要批10件奏摺,最少寫一個字"覽",意思是我看過了;最多的,可達萬言。我說過,藝術的表現一定跟當時的政治氛圍有關。雍正是一個比較刻板的人,他對瓷器產生的影響,首先就表現在官窯畫得很拘謹,很規範。

雍正青花松竹梅大罐

風格突變的第二點原因,我猜想與他的藝術修養有關。雍正登基的時候45歲,是他一生中的黃金時代,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我們從養心殿造辦處的記事檔中,可以看出雍正的御批要求得非常具體,一個沒有藝術造詣的皇帝是要求不出來的。你自己不高,就沒法要求別人。雍正強調的審美非常高,希望這種審美從外表到內涵是一致的,收斂,不張揚,所以他比較喜歡宋代瓷器。唐英在《陶成紀事碑記》中寫到景德鎮燒造大量仿古瓷器,所謂"仿古",就是模仿宋代的官窯系統瓷器,比如仿哥窯、汝窯、鈞窯等等。

雍正不太喜歡帶有民間色彩的瓷器。按照今天的說法,他不怎麼親民。在康雍乾三朝裡,兩次有明確文件的親民記錄,一次是康熙,一次是乾隆。康熙推廣《耕織圖》、《棉花圖》,瓷器帶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非常親民。乾隆也推廣《耕織圖》,以及《陶冶圖》,說的是怎麼制陶,這些都有歷史檔案可查。景德鎮御窯廠到了雍正時期,變得非常完備。康熙晚期的督窯官制度的建立,到了雍正元年得到延續。雍正在位的第一年,就迅速對瓷器做出御批,可見重視程度之高。

雍正雙耳葫蘆瓶

【從青花風格來看雍正的藝術造詣】

雍正青花的風格可分為兩類,形象地說,是一枚硬幣有兩個面。第一,雍正青花直追永宣青花。我講了,雍正上臺時,他的修養與藝術造詣已經非常高了。他首先對明朝瓷器了解得透徹至極,知道明朝瓷器中最重要的青花就是永宣青花,所以他一上來就直追永宣,要把本朝的青花仿得跟永宣一模一樣。雍正也獲得了成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可以亂真。我甚至認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館裡,還有一些被視為永宣的青花瓷器,有可能是雍正時期仿造的,只是我們沒辦法用肉眼分辨。

雍正青花盤

比如,有一個青花綬帶鳥紋的大盤,盤子上畫的鳥是倒掛著的,姿態活潑。這件盤子原定為是永樂的,我就很懷疑。它不是永樂的,而是雍正的,為什麼呢?有兩點。一、這盤子尺寸很大,直徑將近60公分。從元代到明初,燒造了很多大盤子,甚至有直徑70多公分的,但都有一點兒變形。要知道,盤子尺寸大,一入火,稍微有點兒應力就變形了。但這個盤子非常周正,這是一個工藝上的疑問。二、這隻綬帶鳥的形態不是一個常態,它倒掛著。瓷器一定會受當時繪畫的影響。我們看明代的花鳥畫,最有名的畫家叫呂紀,他畫的鳥都是常態,有的鳥都是呆呆的,比如他畫的山雞,就比較呆;偶爾畫點兒奔跑的,但都是常態。那麼,這隻盤子上的綬帶鳥是倒掛在樹枝上,在追逐一個蟲子。從這個鳥的動勢而言,我就懷疑是清代的。為什麼呢?清代有一個畫家叫華嵒,華新羅,他畫的鳥都是這種動勢的,非常不常態。後來景德鎮出土了一大批永樂時期的大盤子,沒有一個是這麼畫的,鳥都是很正面的形象。那麼,文物鑑定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呢?就是判斷事物要從多角度出發,不能就事論事,要從橫向、縱向,從各個方向比較,才能做出一個終極判斷。

秀雅嫵媚雍正青花碗

第二,雍正青花的另一風格就是淡描,首先直追成化。雍正淡描青花顯然受萬曆鐵線描的影響。"鐵線描"就是用細線表現圖案畫。比如表現大面積顏色的時候,它不平塗,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畫,形成平塗的概念。

為什麼不直接畫成平塗呢?因為平塗需要大量顏料,那時顏料告缺,就以少充多。雍正追萬曆,兩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萬曆鐵線描的目的是為了省材料。雍正則是為了雅,並非追求節省材料,而是作為一個很細弱的表現形式,用很淡的色彩渲染一種藝術效果,形成一種風格。雍正並不是沒有材料,青花材料有的是,他就是不願意使,一定要把瓷器畫得非常雅。他不用色塊來表現一大片顏色,就是用細線。這種繪法在雍正青花中非常有特點,在官窯和民窯裡都大量出現。

淡描青花所要求的技巧非常高。字寫得不好的人,首先不能寫筆畫少的字,第一難寫的就是"人"字。不信你回家試試,筆畫越少越難寫,筆畫比較多的字就好寫,容易遮醜。這個道理一樣,淡描青花由於筆觸非常少,所以對畫工要求非常高,因為沒有可遮掩的地方。你沒有功力,就幹不了這件事。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拾藝再給大家分享小故事和古玩收藏心得!你喜歡玩收藏嘛?玩收藏的萬千藏友都已關注:(何人不拾藝)小有名氣!分享你的故事,論藝術者,天馬行空也!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的神仙配色
    讓色彩滿足每一個幻想……以勤政為名的雍正皇帝,僅以硃批奏摺而言,現存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可見一斑。而雍正帝的藝術造詣和審美高度亦令人臣服,不僅在康雍乾盛世,乃至貫穿整個清朝,雍正帝的眼光都堪稱經典。
  • 書房雅物——清代瓷筆筒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閒彼放心,歸於無邪。」 清代的筆筒中,從存世的情況來看,瓷筆筒是僅次於竹筆筒的。品種涉及青花、青花釉裡紅、釉裡紅、墨彩、五彩、粉彩、鬥彩、單色釉等。
  • 被野史顛覆的兩大歷史人物,雍正被抹黑,李鴻章被洗白
    清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朝代裡出了很多風雲人物,雍正皇帝和李鴻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歷史上對於這兩個人的記載也是黑白分明的,歷史書上對於雍正的評價是正面的,而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則是負面的。根據歷史記載,雍正皇帝勤政愛民,也頗有才能,他在位期間,大力整頓官場腐敗,在位十四年,積攢下了一個充盈的國庫。而野史上的雍正則是一個冷血無情,為奪皇位而篡改遺詔的人。根據野史記載,康熙皇帝的遺詔原文寫的是將皇位傳十四阿哥,而雍正把遺詔中的十字改成了於,變成了將皇位傳於四阿哥。
  • 落霞彩散不留形,浴出長天霽色青:淺談清代瓷器的特點
    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和皇帝重視,瓷器的成非常卓越。乾隆中期以後,隨著清代國力的衰落,瓷器製造進入低谷,至今仍未出現我們所期望的振興局面。
  • 《雍正王朝》中如月真是監視鄔思道的人嗎?她和鄔思道後來如何?
    鄔思道前腳走,雍正後腳就到了河南,緊接著就找田文鏡要鄔思道,田文鏡一看這種情況也就明白了一些,趕緊想派人去追回鄔思道,但是雍正卻說不必了。這就更加證明了如月就是雍正派去監視鄔思道的人,否則雍正如何能讓鄔思道脫離自己的視線。
  • 龍紋陶瓷——巔峰篇:隱喻國運的皇家藝術,與時俱進的民族圖騰
    永樂青花釉裡紅龍紋梅瓶永樂之後,大明迎來了宣德皇帝朱瞻基這個妙人,《無聲詩史》評價其:帝天藻飛翔,雅尚詞翰,尤精於繪事,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無不臻妙龍紋遇到這樣極具藝術水準的皇帝,自然發展的更加完善
  • 解讀,雍正為什麼要「另起爐灶」選址清西陵?
    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約80人。是中國皇家陵寢建築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寢之一。這似乎不合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規矩,按常理雍正皇帝應該在康熙景陵旁邊選址建陵,以求父子隨葬。然而雍正沒有這樣做,偏在遠離父親陵墓二百餘裡的易縣選址建陵。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清代瓷器:蝠紋寓意,真是太講究啦!
    蝙蝠紋是,在清代瓷器上尤為常見。蝙蝠的形象原本其貌不揚,因「蝠」與「福」諧音,契合人們追求幸福的心願,遂將其藝術地改造和加工,組成惹人喜愛的裝飾圖案。本文將清代瓷器上的「蝠紋」按其組合及寓意分為以下幾類:五隻蝙蝠1.五福捧壽《書·洪範》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 造型精巧繁複、讓人嘆為觀止的鬼工球,為何被雍正皇帝下令禁造?
    鬼工球的技藝在清代發展到了巔峰,當時的世家子弟,常常將購得的鬼工球掛於腰間,一般都是象牙質地,閒暇時解下來把玩,招惹得他人頻頻側目。玉石因為硬且脆,所以更難鏤空雕刻,若是有人腰懸玉石製做的鬼工球的話,那就更是難得,更要惹得同儕們羨慕嫉妒恨了。所以清代的那些達官貴人們,經常花巨資購買鬼工球,來互相攀比鬥富,這就使得鬼工球的價格一漲再漲,在清代成了珍貴的奢侈品。
  • 歷史上比較有爭議的帝王雍正,你認為他是「暴君」還是「仁君」?
    連他摯愛的父皇都評價他「喜怒無常」,但他卻是因為勤勉於政積勞成疾而死。幾百年來關於他的爭論從未停歇,究竟他是「暴君」還是「仁君」,阿君也忍不住好奇一番。雍正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生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是康熙皇帝35個兒子當中的第11個兒子。康熙皇帝35個兒子有24個排序的,胤禛排皇四子。胤禛45歲當了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
  • 雍容華貴的清代皇家玉器
    清代白玉母子擺件 隨著政治局面的逐漸穩定,國民經濟也開始逐步好轉,清朝皇帝對文化藝術的需求開始增加,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因宮中所需用度急增
  • 雍正皇帝是個老謀深算的人,兄弟多半都殺死了,是因為篡位嗎?
    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清代的歷史,一起暢遊「清朝的那些事」我們說起清朝就會想到是個落後的朝代,還有讓人宰割。在那時候幾乎就是沒有好日子過,百姓生活過得很是貧窮。這讓人很是氣憤。可是如果我們細細去研究一番清朝的歷史,就會知道,在大清朝一共12個皇帝,只有一個很有心機也可已算是老謀深算,很多兄弟差不多都死在他的手上。
  • 清代帝王死亡謎案,終於解開了多年的疑惑
    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雍正的命。 1735年8月23日子夜死於圓明園。對於他的死因,缺乏直接的史料。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平剖析來看,弘曆在胤禛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干。
  • 史上最淫亂的皇帝是誰?古代皇帝野史大盤點
    漢代宮闈生活的淫亂也不遜色,皇帝們均在宮中蓄有大批美女供其淫樂,少則幾千人,多則過萬。魏晉時期,道家宣揚的房中術,為統治者的荒淫與縱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了清王朝,荒淫早已成為一種名正言順的「制度」,清代獨創「翻牌制度」,翻到哪個妃嬪的名下,才有可能去承受皇帝的恩澤。
  • 清史疑雲:乾隆皇帝生母,是滿清貴族,還是漢人宮女
    據清代史料筆記《永憲錄》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冊立中宮烏拉那拉氏為皇后,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其中並沒有提到鈕鈷祿氏,《永憲錄》中還提到:「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后(鈕鈷祿氏)。俟考。」
  • 雍正四爺反腐,膽肥權大路子對
    因為康熙做了 61 年皇帝,遠超歷代諸帝王。時間如此長,他的日子簡直是在「熬」著過。要知道,康熙皇帝比他的皇四子——後來的雍正皇帝——也只大了 24 歲,雍正皇帝即位時已近知天命之年。兒子們卯足了勁等著上位,左等老爺子不走,右等老爺子不去,反而越幹越起勁,一幹就是 61 年。康熙的福氣也不小,有子 35 人。
  • 《甄嬛傳》:歷史上的華妃年氏,才是雍正皇帝的摯愛!
    不管別的妃子,華妃真的是對皇上從未有過二心,但是她沒成想是皇上給她的「歡宜香」她才會一直沒有懷孕,其實,在這之前華妃懷孕的時候,皇帝也差人送去了滑胎藥,隨後在知道了一切真相後,華妃便心碎撞牆去世了,從這來看,華妃娘娘的命運可以說是很悲慘了。但是,從歷史上來看,華妃娘娘並不是這樣的。華妃在歷史上是年氏敦肅皇貴妃,她是湖廣巡撫年遐齡的女兒,而且她的哥哥便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上的年羹堯了。
  • 《雍正王朝》中雍正是個憋屈的好皇帝,那歷史上雍正到底如何?
    ,不惜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結果被很多人所不理解,甚至被說成是十惡不赦之人,可謂是相當委屈,乃至是憋屈的,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皇帝,是一個被誤解的委屈皇帝,也是一個被人誤解的好人。 一、雍正帝雖非暴君,但也非善茬,對兄弟是相當殘忍 雍正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呢? 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暴君,有人認為他如同《雍正王朝》電視劇刻畫的那般,是個好皇帝,也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