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和皇帝重視,瓷器的成非常卓越。乾隆中期以後,隨著清代國力的衰落,瓷器製造進入低谷,至今仍未出現我們所期望的振興局面。
清順治青花花鳥紋蓋罐
(1)順治時期:順治與天啟、崇禎時期合稱為青花瓷史上的過渡期,青料仍採用晚明時期的國產浙料,青花色調較為豐富,開始能分出濃淡和陰陽面的層次,為康熙青花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器形有筒瓶、花觚、橄欖瓶、淨水碗等。晚明時期富有民間生活氣息的繪畫題材,如捕魚、牧牛等已消失,代之以粗獷豪放的怪石花卉與工麗瀟灑的人物故事,呈現了典型的時代風格,常見的紋飾有雲龍、麒麟、人物、山石芭蕉、山石樹葉、雉雞牡丹、山水花卉等。
清順治青花洞石楸葉詩句盤
(2)康熙時期:青花瓷胎體厚重,釉色有青白和粉白色;青花發色青翠濃豔,俗稱「翠毛藍」。早期瓷器造型風格穩重、古樸、端莊,以各種祭器常見,如香爐、淨水碗等,另有筆筒、將軍罐、筒瓶、花觚等。中期瓷器的造型更加合理、規整,線條也更加優美,器形種類及其豐富,其中順治朝常見的將軍罐、花觚、筒瓶、筆筒、香爐等更加流行,大量的新器形也在這一時期出現。總之,康熙時期開創了清代瓷器造型之先河。
清康熙青花團花紋搖鈴尊
康熙時期的繪畫手法採用了山水畫的點、染、皴、擦以及西洋畫的透視法等,因此,紋飾的陰陽面和層次非常清楚,畫風寫實、工整,構圖舒展、意境深遠。常見的紋飾題材有龍鳳、山水、花鳥、花卉、人物、瑞獸、書法等。
清康熙青花人物圖長方瓷板
康熙瓷器的另一成就是琺瑯彩和粉彩的創燒。琺瑯彩瓷器創燒於康熙中期:一般是瓷胎先在景德鎮進行素燒,入宮後再由繪畫高手進行彩繪,之後再低溫焙燒而成。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器表不施釉,直接在澀胎上施彩,彩料較厚,釉面往往有細小的冰裂紋。紋飾多為纏枝花卉,紋樣具有大葉大花的風格,在花蕊內常書「萬」、「壽」、「長」、「春」字樣。至雍正四年之前的琺瑯料皆為進口,熔劑由氧化鉛、氧化鋇、氧化矽組成,這樣的組成既增加了釉的玻璃感,又增加了釉的折射率,改變了釉的光澤,使人視覺上有凸起的感覺,但用手觸之卻是光滑的,形成了與五彩不同的呈色效果。琺瑯彩的基本色有黃、綠、藍、紫、白、黑等,還有金紅(又稱胭脂紅或洋紅)和玻璃白。
清康熙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杯
清康熙紫紅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
粉彩創燒於康熙晚期,其作法是在繪畫之前,先用含有砷元素較多的玻璃白在燒造好的白瓷上打地,然後再在白地上進行彩繪,使各種色彩都含有一定的乳濁感,從而達到對各種色彩進行「粉化」的效果。康熙時期的粉彩多在澀胎上直接加彩,色料比較粗糙,施彩濃厚,而且多體現在對金紅彩的使用上,粉色感不強,紋飾以花卉為主。
清康熙粉彩鍾馗醉酒像
(3)雍正時期:青花瓷胎質潔白細膩堅緻,胎體輕薄,釉質瑩潤,表面光潔。其造型一改康熙時期的渾厚古拙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之貌。器形之美,可與以纖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並論,是清代瓷器造型最優美的時期之一。
清雍正青花夔鳳紋雙陸尊
清雍正青花雲鶴九桃紋盤
(4)乾隆時期:青花瓷的胎體,厚重不如康熙,細膩不如雍正,但製作極為規整。釉面肥腴光亮,白中微閃青色。青花瓷的青料,仍沿用雍正時期的國產浙料,呈色明快、藍色純正,以穩定、渾厚沉著的風貌而勝於前朝。器物造型端莊規整,且追求新穎奇特,但渾厚不如康熙,秀美不如雍正。各種器形應有盡有,無所不包,既有大量仿古,但仿古不追求逼真,又有不可勝數的創新器物,比較獨特的有連體瓶、多口瓶等。乾隆青花圖案新穎多樣,紋飾追求豪華工整,畫風嚴謹細膩,層次清晰,但由於過於規整,使得圖案顯得有些呆板,少了一些自然、生動的藝術趣味,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徵。清乾隆青花荷蓮紋貫耳瓶
清乾隆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
清乾隆仿雕漆釉碗
(5)清代晚期:乾隆以後,瓷器的生產開始走下坡路,除嘉慶時期還有一些乾隆遺風外,從道光時期開始,瓷器質量明顯下降。清晚期瓷器的胎體粗松,遠不如康雍乾嘉時期潔白細密,而且厚薄不勻,修胎不精細,普遍顯得厚重。釉均稀薄,釉面大多不平整,呈現「波浪紋」是清晚期普遍的現象。器形略顯笨重,線條不圓潤,稜角分明,缺乏優美之感,而且越到後期,器形越是粗笨。
清鹹豐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裝飾以圖案化為主,畫風呆板、缺乏活力,人物有形無神。道光時期新出現享樂性圖案,如鬥雞、戲狗、鬥蟋蟀、鸚鵡等。此外,由於考據學的影響,瓷器上多出現秦磚漢瓦、金石文字、博古、印譜、故紙殘卷等圖案。鹹豐時期的人物圖案,除少量細品外,大多形象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是其典型的時代特徵。另外,歌頌太平、祈求吉祥如意的紋飾題材在清晚期佔很大比例,諸如五福捧壽、麒麟送子、萬壽無疆、瓜瓞綿綿、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和龍鳳呈祥等。
清同治黃地金八喜五彩百蝶紋奓鬥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