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女性魅力,明清官窯最美麗的30件仕女紋瓷器(附高清圖)

2021-01-13 玉齋博物館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

仕女圖是人物畫的一種,是以美女為主題的中國畫。仕在古代本義為「做官」,所以仕女主要指宮女和貴族官僚家庭的的女人。仕女畫在發展過程中,其表現領域不斷擴大,如今已經成為古代「美麗、聰慧女子」的代名詞。在中國古代,以仕女作為裝飾紋飾的瓷器,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其圓潤飽滿的臉型與豐腴雍容的體態,具有典型的唐代仕女風格。

唐代 仕女紋瓷

陶瓷上的仕女紋發展黃金期間是在明清兩代。明代,仕女圖已經成為瓷器上較為流行的裝飾圖案,其描繪的仕女以貴族美女為多,雖畫工不甚精細,但著重體現女子恬淡閒適的姿態,頗有古意。清代仕女畫非常盛行,不僅有中國美女,而且還有西方美女,不少官窯瓷器,還運用了透視技法。清代仕女紋瓷,康熙朝以青花、五彩居多,雍正朝以粉彩居多,乾隆朝以琺瑯彩居多,畫工精細優良,色彩豐富豔麗,非常美觀。

清乾隆 琺瑯彩仕女嬰戲小貫耳瓶 16675000元人民幣成交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審美標準也就不同,所以不同時期「美」的差異也較大,出現在陶瓷上的仕女畫也由此各有所異,如宋元仕女圖以「清廋、素雅、含蓄、矜持」為美,明清時期,其仕女畫以「削肩、尖臉、柳眉、細腰」的美人為時尚。目前傳世至今的仕女圖瓷器,明清佔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歷代官窯傳世至今的30件仕女紋瓷器。

明宣德 青花庭園仕女圖碗

明宣德 青花庭園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圓口、弧壁、矮圈足碗,足內底微突。器內光素無紋,貼有清室黃籤,籤上以楷書寫「頭等宣德款此樣二件」;器外壁以青花描繪四組圍欄前的人物,動作姿態取自唐詩與元明樂府詩意,依序是「掬水月在手」、「愛月夜眠遲」、「弄花香滿衣」、「惜花春起早」;圈足外壁卷草紋一圈,足內雙圈內書兩行「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明初官方用器的紋飾取材中常以詩意入器,其稿樣亦可能由宮廷畫院畫家參與其中。

明宣德窯 青花「秋夕」詩意仕女圖碗

明宣德窯 青花「秋夕」詩意仕女圖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侈口,弧壁,矮圈足,底微凸。惟本器青花濃豔暈散,深淺不一,帶褐綠色斑及鐵褐色疵斑,釉面大小氣泡疏朗。由於白釉層較厚,輪廓線條青花暈散,故仕女面貌無前者之清秀雅麗。牽牛、織女雙星、捲邊雲紋或卷草紋均見暈散流淌痕蹟,因此紋飾釉色則無前器清晰明麗。碗內、器底白釉泛青,胎骨均勻,質堅細膩。器底青花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圈。嘗見明載記宣德器上有題詩文者,迄今並未發現,故知所指或為此類詩意圖器,而不是器上題詩作文。

明宣德 青花仕女人物圖碗

明宣德 青花仕女人物圖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一朝雖僅有短暫的十年,但由於這期間沒有大的天災人禍,加之宣德帝治國有方,社會處於相對安定狀態。宣德官窯青花瓷器中有一部分碗、高足碗等以仕女遊園作為裝飾題材,在明代官窯瓷器中可謂獨具特色。所繪仕女均身材修長,體態纖柔,著重刻畫人物恬淡閒適的心情,畫面如人間仙境,給人以優雅唯美之視覺感受,堪稱當時太平社會的真實寫照。

明萬曆 青花仕女四藝碗

明萬曆 青花仕女四藝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敞口碗,圈足,周壁以青花繪飾九名仕女於庭園中琴棋書畫的情景,足緣繪香草紋。底書「大明萬曆年製」。全器底釉白中閃青,青花為萬曆時期常見的回青料,色澤濃豔如靛藍色調﹔畫者先勾勒再平塗填色,筆搨痕跡清晰。所繪仕女分為四組,讀書、賞畫者皆以侍者陪同,主僕裝扮明顯﹔對奕者兩人身分相當,而聽琴者一人為友伴、一人為侍者。

十七世紀 青花仕女花瓣口洗

十七世紀 青花仕女花瓣口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作品是十七世紀外銷荷蘭貿易瓷中的一種類型,倒扣之後很像當時流行的絨帽,因此讓荷蘭商人直接以帽子的名稱「klapmuts」稱呼這種器形的瓷器。

整件作品有一道寬折沿花邊,從沿邊到器內弧形壁面的裝飾紋樣共分成六等份,三格畫庭園仕女小景,三格畫牡丹花叢,格子之間間飾卍字與尖角帶紋。反面折沿下畫六個帶雙向卷枝的朵花圖案,外周壁同樣分六格,內繪如意雲頭紋,底接矮圈足,足底緣無釉露胎,胎骨堅緻潔白,底面平坦無款識。

造型之外,內外弧形壁面的分格作法,類似「卡拉克」瓷的風格,刻意拉長身軀比例的仕女正是十七世紀以來風靡歐洲市場的「修長伊莉莎白」樣貌,反映出皇室收藏中同時包含有貿易瓷的有趣面向。

明萬曆 青花開光仕女嬰戲圖罐

明萬曆 青花開光仕女嬰戲圖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仕女圓瓷板

清康熙 五彩仕女圓瓷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瓷板中空,為六邊形,板面為圓形,側面均有大小不等的插孔。正反兩面均以幾何三角紋和三道弦紋作邊飾,正面以五彩繪仕女嬰戲圖,一女坐於庭院之中,面前及身後各有一小童在嬉戲玩耍。背景為欄杆、山石、小草等,景色寫實入微,生活氣息濃鬱,充滿祥和美好的意境。瓷板另一面飾以紅、綠、赭彩繪洞石花卉圖,畫面簡潔,色彩凝厚。瓷板所繪仕女形體優雅端莊,佔據畫面很大空間,具有康熙五彩仕女繪畫的典型特徵。

清康熙 五彩仕女戲嬰圖大洗

清康熙 五彩仕女戲嬰圖大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仕女圖大瓶

清康熙 五彩仕女圖大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仕女雙嬰圖筆筒

清康熙 五彩仕女雙嬰圖筆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五彩仕女圖筆筒

清康熙 五彩仕女圖筆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鬥彩仕女圖盒

清康熙 鬥彩仕女圖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仕女花卉紋折沿花口盆

清康熙 青花仕女花卉紋折沿花口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仕女圖小盤

清康熙 青花仕女圖小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團花仕女圖碗

清康熙 青花團花仕女圖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 五彩仕女紋罐

清雍正 五彩仕女紋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所繪仕女均髮髻高聳,面目清秀。畫面以深淺不同的綠色調為主,間施以紅、黃、黑、藍等彩,色彩豐富鮮豔。在人物的衣服上,以淡雅的色釉映出絲綢的質感。罐肩部飾錦地纏枝菊紋一周。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雍正朝粉彩瓷開始盛行,五彩瓷漸少。此罐造型規整,底釉潔白,畫工精細,是雍正朝五彩瓷的精品。

清雍正 粉彩仕女嬰戲圖小梅瓶

清雍正 粉彩仕女嬰戲圖小梅瓶 私人收藏

瓶身以粉彩繪洞石花卉侍女嬰戲圖,嬌花盛開,洞石奇特,仕女髮髻高束,神情嫻靜,儀態優雅,衣褶飄逸;嬰孩束髮總角,臉龐圓潤,手持蓮花,天真爛漫,活潑可愛。整器工藝精湛,設色清雅,繪畫精細,筆觸細膩,布局舒朗,金彩點綴,華麗奪目,為雍正朝富麗堂皇之陳設佳器。

清雍正 粉彩人物仕女圖盤

清雍正 粉彩人物仕女圖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 粉彩仕女觀書圖盤

清雍正 粉彩仕女觀書圖盤 私人收藏

清雍正 粉彩仕女圖盤

清雍正 粉彩仕女圖盤 私人收藏

清乾隆窯 琺瑯彩開光花卉仕女螭耳瓶

琺瑯彩開光花卉仕女螭耳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瓶風景繪法近似油畫,但非外國製作,而是特別為宮廷燒製的陳設瓷。器底施白琺瑯釉,書藍料「乾隆年製」雙行方框篆字款。乾隆二十七年(1762)將畫院處與琺瑯處合併,因此琺瑯器上的紋飾風格,往往與院畫相同。乾隆喜歡「細緻」、「稠密」的裝飾品味,也對西方文化及新奇事物喜愛,在畫琺瑯燒製上,突破前朝的傳統造型與紋飾,器型漸趨大型,圖案有歐洲情調,仿繪法國畫琺瑯重鎮裡摩居(Limoges)風格,以天使、西洋人物、婦女、嬰兒及卷草蕃花、西式樓房為裝飾圖樣。

清乾隆 琺瑯彩開光仕女貫耳小瓶

清乾隆 琺瑯彩開光仕女貫耳小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琺瑯彩仕女四藝圖茶壺

琺瑯彩仕女四藝圖茶壺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琺瑯彩仕女四藝圖茶壺

琺瑯彩仕女四藝圖茶壺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琺瑯彩仕女圖方盒

清乾隆 琺瑯彩仕女圖方盒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仕女圖燈籠瓶

清乾隆 粉彩仕女圖燈籠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仕女樂舞瓶

清乾隆 粉彩仕女樂舞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道光 坦齋款粉彩仕女圖杯

坦齋款粉彩仕女圖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道光 粉彩仕女圖臥足杯

清道光 粉彩仕女圖臥足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焦點

  • 景德鎮青白瓷窯包窯址有哪些,對宋元明清瓷器有什麼影響
    景德鎮是中國宋代之後最主要瓷器的燒造地,從宋代之後,元明清大量官窯瓷器都是景德鎮燒造的,包括元青花,明代官窯,清代官窯瓷器都是產自於景德鎮工匠,今天樣子收藏介紹一下景德鎮青白瓷瓷器窯口遺址,分享精美的青白瓷瓷器。
  • 中華瓷器-鈞窯瓷器
    這些自然狀態下窯變形成的瓷器受到了王公貴族等上層統治者的偏愛。禹州鈞臺附近建官窯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並且集中了民間最優秀的匠人,這些都為鈞瓷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再經歷了靖康之變之後,宋鈞官窯的輝煌歷史也就嗄然而止。元朝統一中國後,鈞瓷藝術得以傳承發展,並形成了著名的鈞窯系。但是元代鈞瓷胎骨較為厚重,造型及釉色方面都無法與真正的宋代鈞瓷相媲美。
  • 安徽展出百餘件景德鎮窯皇家瓷器 乾隆御用筆筒受關注
    安徽展出百餘件景德鎮窯皇家瓷器 乾隆御用筆筒受關注 2017-08此次展覽共展出130餘件(套)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 張強 攝   中新網合肥8月10日電 (記者 張強)「明韻清風——景德鎮窯皇家瓷器藝術展」10日在安徽合肥開展。此次展覽展出的130餘件(套)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窯瓷器,向參觀者講述了景德鎮官窯500多年的燒制歷史。
  • 史上最貴30件景德鎮瓷器,難得一見!
    自宋景德年間由「影青瓷」獲賜鎮名以來,因精湛的制瓷工藝,高超的制瓷水準,獨特的制瓷環境,近千年一直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產窯場。 景德鎮瓷器是中國藝術品收藏的「第一大頭」,也是世界各大知名拍賣場上的明星門類,其中翹楚更是頻創天價,引領收藏風向。現特整理史上30件最貴景德鎮瓷器,供廣大藏家及瓷器愛好者參考欣賞。
  • 三陽開泰的瓷母:瓷器伴隨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到明清進入絕佳狀態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官窯大瓶從上至下有16層紋飾,每一層紋飾代表一個品種,既有古樸的窯變鈞釉、仿官釉和哥釉它們最早出現於唐宋時期,也有乾隆官窯的特種工藝瓷一仿綠松石的松石綠釉,還有乾隆官窯最有代表性的粉彩。大瓶的腹部繪著主體紋樣,如果將它們展開,就好像一通十面屏風,繪著十幅粉彩畫,精美絕倫。這樣的大瓶,人們給了它「瓷母」的美譽。
  • 明清瓷器上的鹿紋圖有何寓意?
    明清時期的瓷器上,以鹿為主體的紋飾圖案有很多,它們不但寓意豐富,而且變化多端。本文以一組清代鹿紋為例,解讀它們具有怎樣的寓意,以及之間的種種演變關係。雙鹿圖:君臣和諧的呼聲清初突然流行《雙鹿圖》,應該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滿清入關後民族矛盾的尖銳。即使是統治集團內部,滿族君主與漢族大臣之間也關係緊張。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雙鹿圖》在瓷器上大量湧現,應該是民間的一種無言呼聲:學學古代君王的待臣之道吧,君臣和諧國家才能安寧!康熙中期之後,瓷畫《雙鹿圖》逐漸少見了。
  • 三件瓷器上所畫的異族武士降服異獸的場面,是個什麼故事?
    以尖頭軟帽作為「胡人」標誌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清。清代天津楊柳青年畫 《職貢圖》中仍有表現藩屬或者外國對中原「天朝」的貢納場景,其中手捧奇花異木前來朝貢 的番臣都被飾以尖頭軟帽。唐(約7~8世紀) 胡人舞者銅塑(局部同《中國彩瓷》記錄一樣,也是體型偉岸、繪圖精細、用色考究,做工絲毫不遜於 康熙朝最佳的官窯五彩。
  • 元代瓷器上的「十」字紋樣
    從圖2看,「十」字紋樣的外面還殘留著蓮花花瓣型的邊框。這種邊框,每一個代表一片蓮瓣,一圈蓮瓣可組成一朵蓮花,在元青花裡是很常見的裝飾形式。元代的盤、碗、瓶、罐等器物上,蓮瓣中間還常常畫一個雜寶紋。由此看來,圖2中的這個「十」字,應該是一件「雜寶」。從圖1底足看,「十」字紋處於元青花大盤的圈足處。由此可知,正面的蓮瓣邊框裝飾,應該在大盤中心與邊沿之間的位置。
  • 明嘉靖朝瓷器:魚紋有創新,鳥紋草率,五靈和三陽開泰出現
    故宮博物院的嘉靖五彩魚藻大罐,濃墨重彩,聲勢誇張,魚之處理大小遠近層次分明,間或的水草也豐富飽滿,這樣的魚紋作品為明清兩朝僅見,也成為嘉靖官窯的經典。另類青花礬紅魚藻蓋罐魚之動態保留了弘治的神韻,應為嘉靖早期作品。
  • 慈禧太后專用瓷-大雅齋款瓷器
    慈禧太后專用瓷-大雅齋款瓷器如今被越來越多的藏家所珍視。大雅齋款瓷器雖然是晚清時期所燒造的瓷器,但是它的製作工藝方面仍然沒有絲毫倦怠,可以同清三代盛世時期的瓷器相媲美。紫色百合香為您講述大雅齋款瓷器收藏知識,使您對此時的精品瓷器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
  • 瓷器表面的荷花圖案(圖)
    原標題:瓷器表面的荷花圖案(圖) 南北朝以後,碗、盞、缽、盤等瓷器表面,很流行用荷花圖案來裝飾。明清以後,荷花的運用達到鼎盛時期,並常與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表達人們不同的心境和願望。   圖1為一對清代鴛鴦貴子冬瓜罐,連蓋高29釐米,口徑9釐米、底徑12.5釐米,紋飾由鴛鴦和荷花組成。鴛鴦是一種水鳥,經常成對出入,舊時文藝作品中常用來比喻夫妻恩愛。《禽經》載:「鴛鴦,朝倚而暮偶,愛其類。」
  • 宋元鈞窯瓷器要怎麼鑑定識別真假
    成型坯件經過素燒再上釉,釉料加工用溝碾粉碎,溼法配釉,釉料配置非常嚴格,氧化銅作為著色劑已經加入釉料。施釉厚薄恰到好處,盤洗圈足內外均施釉,不施釉的足上多塗褐色護胎釉。釉燒過程中,以還原火在1250~1270度之間燒成。鈞官窯的成型工藝十分嚴謹,除手拉坯、印坯等方法外,還採用了泥板成型製作出方形器物和六角形器物。
  • 製作精細、獨步一時的明代中期青花瓷器!
    「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體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以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此時的民窯也深受官窯嚴謹作風的影響,製作精細,並且大多數摹擬官窯品,其紋飾、色彩、畫意等均如出一轍。」
  • 通過實物殘片復原宋孝宗皇后壽成殿用過的瓷器,工美館這場跨年展很...
    這是乾隆皇帝對宋代瓷器的盛讚。南宋官窯和哥窯,是宋代瓷藝的經典。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經在老虎洞窯址發掘出土很多殘件,不少都是宋代的官窯瓷器。利用這些殘件,仿燒同款瓷器,再現經典的釉色和造型,同時告訴你,古人是如何用瓷器來打造雅致生活的。
  • 寧波煜柏拍賣:明代單色釉瓷器的幾個典型作品
    明代生產的單色釉瓷器。單色釉也稱「一色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在瓷器的坯體上施釉後經窯火燒,呈現出美麗的色澤,即成單色釉瓷器。如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鐵,經窯火燒成後呈青色,即為青釉瓷器;含有一定量的銅,經窯火燒成後呈紅色,即為紅釉瓷器。
  • 清代瓷器:蝠紋寓意,真是太講究啦!
    蝙蝠紋是,在清代瓷器上尤為常見。蝙蝠的形象原本其貌不揚,因「蝠」與「福」諧音,契合人們追求幸福的心願,遂將其藝術地改造和加工,組成惹人喜愛的裝飾圖案。本文將清代瓷器上的「蝠紋」按其組合及寓意分為以下幾類:五隻蝙蝠1.五福捧壽《書·洪範》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 常識積累 |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五大瓷器,高頻考點
    宋代汝窯宋代是我國瓷器一大高峰,有五大名窯只說,分別是汝窯 、鈞窯 、官窯、 定窯、 哥窯,而汝窯又名列五大名窯之首,自古就有「汝窯為魁」的說法。汝窯瓷器由宋徽宗創燒,造型古樸大方,釉色隨光變幻,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似玉非玉而勝玉,自古就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多見於皇宮大內。
  • 「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由於這類瓷器製作精細,又有官府名稱,加之所印雲龍紋飾均為五爪龍,被後人認為是元代官窯的產品。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託。烏金釉是黑釉中最瑩亮的一種。
  • 那些瓷器上各式各樣的耳朵?
    有的學者將附於肩、腹的也稱之為耳,並將附於頸部的耳稱頸耳,附於肩部的耳稱肩耳,附於腹部的耳稱腹耳。 耳一般呈對稱分布,式樣豐富多彩。據不完全統計,陶瓷器耳的式樣至少有幾十種,今天的雕刻系欄目,我們就來說說最常見的象形耳。
  • 瓷器知識:興起於元、明、清三朝,具有美好寓意的蓮花紋飾!
    #瓷器紋飾#以植物為題材對陶瓷器進行裝飾的歷史極為悠久。植物紋常以寫實或變形的手法,對瓷器進行裝飾,在瓷器紋飾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其中,蓮紋隨佛教傳入,在中國的工藝品上逐漸流行起來。蓮花在佛教中常比喻為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是「淨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