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展出百餘件景德鎮窯皇家瓷器 乾隆御用筆筒受關注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安徽展出百餘件景德鎮窯皇家瓷器 乾隆御用筆筒受關注

2017-08-10 17:00:1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碩

    「明韻清風——景德鎮窯皇家瓷器藝術展」10日在安徽合肥開展。此次展覽共展出130餘件(套)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 張強 攝

  中新網合肥8月10日電 (記者 張強)「明韻清風——景德鎮窯皇家瓷器藝術展」10日在安徽合肥開展。此次展覽展出的130餘件(套)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窯瓷器,向參觀者講述了景德鎮官窯500多年的燒制歷史。

「明韻清風——景德鎮窯皇家瓷器藝術展」10日在安徽合肥開展。此次展覽共展出130餘件(套)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 張強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櫃中既有風靡中外的青花瓷、五光十色的顏色釉、成熟精美的釉裡紅,也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美輪美奐的彩繪新品。其中,北京藝術博物館鎮館之寶——乾隆御用仿石釉雙聯筆筒備受參觀者關注。

  現場解說員介紹,筆筒是由兩個菱形相疊套聯而成,俯視呈「方勝」狀,筆筒整體內外以黃、紅、灰、褐等色勾繪出花斑石的圖案色彩,效果與天然原石紋理、色質並無二致,難以區分。

「明韻清風——景德鎮窯皇家瓷器藝術展」10日在安徽合肥開展。此次展覽共展出130餘件(套)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 張強 攝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李廣寧介紹,中國自古有「瓷國」之稱,景德鎮則被譽為中國的「瓷都」,景德鎮官窯歷經長達500多年的燒制歷史,其瓷器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李廣寧說,這次展覽在展現明清兩代景德鎮官窯精湛的製作工藝和高超的裝飾藝術的同時,對於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景德鎮官窯的藝術成就及明清時代的宮廷生活、人文藝術等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明韻清風——景德鎮窯皇家瓷器藝術展」10日在安徽合肥開展。此次展覽共展出130餘件(套)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 張強 攝

  北京藝術博物館專家、展覽策劃人楊俊豔告訴記者,此次展覽為期3個月。「如果有國外的單位或者機構邀請我們去舉辦展覽,我們是很樂意的。我們希望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和熟悉中國瓷器文化。」(完)

相關焦點

  • 瓷器上的女性魅力,明清官窯最美麗的30件仕女紋瓷器(附高清圖)
    在中國古代,以仕女作為裝飾紋飾的瓷器,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其圓潤飽滿的臉型與豐腴雍容的體態,具有典型的唐代仕女風格。唐代 仕女紋瓷陶瓷上的仕女紋發展黃金期間是在明清兩代。明代,仕女圖已經成為瓷器上較為流行的裝飾圖案,其描繪的仕女以貴族美女為多,雖畫工不甚精細,但著重體現女子恬淡閒適的姿態,頗有古意。
  • 70件故宮珍寶將在揚州展出 含乾隆款青玉臥馬(圖)
    記者昨獲悉,備受關注的「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展」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據悉,該展覽將於7月26日亮相揚州博物館,屆時,故宮博物院將精選出70件館藏文物在揚展出,其中不少都和揚州有關,而揚州博物館也將精選出50件具有代表性的「寶貝」同臺亮相。  中國大運河,將北京、揚州這兩座擁有深厚歷史、不同個性的「古城」跨時空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 「釉」惑:中國瓷器釉色大全
    還有景德鎮窯天青,始於清康熙,呈淡灰藍色,釉薄而堅,瑩潤光潔,以鈷的化合物為著色劑。 最早出現於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於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後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後的菜尾、鼻煙、金醬等。
  • 那些瓷器上各式各樣的耳朵?
    綬帶耳:即將器物的耳做成細長彎曲的綬帶式。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窯瓷器上,特別是葫蘆式瓶多置此耳。如永樂、乾隆茶葉末釉綬帶葫蘆瓶等。
  • 書房雅物——清代瓷筆筒
    其中,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筆筒,體現了各朝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從器型上看,清早期(順治、康熙),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徵;清中期後,筆筒多為直身圓筒。從紋樣看,有山水人物、花鳥、松鶴、百壽字等,但以山水人物故事為多,如虎溪相送、竹林七賢、春夜宴桃李園等。
  • 故宮慶祝600歲生日:《清明上河圖》將再次展出
    2019年11月,故宮博物院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大展」,此次展覽總計展品約500件,創歷年之最,將為觀眾全面呈現明代初期宮廷手工業的生產水平,以及這一時期御用器物的特殊風貌。   2020年5月,「韓熙載夜宴圖——歷代人物畫作品展」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
  • 中華瓷器-鈞窯瓷器
    中華瓷器中,鈞窯瓷器一直是世人十分偏愛的古瓷器。鈞窯瓷器的窯變美感也是其獨有的特色之處。紫色百合香為您細說宋瓷時代-鈞窯瓷器,使您從方方面面深入了解鈞瓷藝術之美。這些自然狀態下窯變形成的瓷器受到了王公貴族等上層統治者的偏愛。禹州鈞臺附近建官窯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並且集中了民間最優秀的匠人,這些都為鈞瓷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再經歷了靖康之變之後,宋鈞官窯的輝煌歷史也就嗄然而止。元朝統一中國後,鈞瓷藝術得以傳承發展,並形成了著名的鈞窯系。但是元代鈞瓷胎骨較為厚重,造型及釉色方面都無法與真正的宋代鈞瓷相媲美。
  • 清 康熙 灑藍釉開光五彩筆筒(下)
    上篇介紹了這件筆筒的釉面,今天具體的看看筆筒的彩和胎。我始終認為看一件瓷器,胎、釉、彩必不可少。這件筆筒有三處開光。附圖第一個是圓形開光瑞獸獅子;下面兩個分別是倭角方形花鳥和花形博古圖。本來我想把三副圖片並排放,只是系統沒有這樣的造型。
  • 史上最貴30件景德鎮瓷器,難得一見!
    自宋景德年間由「影青瓷」獲賜鎮名以來,因精湛的制瓷工藝,高超的制瓷水準,獨特的制瓷環境,近千年一直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產窯場。 景德鎮瓷器是中國藝術品收藏的「第一大頭」,也是世界各大知名拍賣場上的明星門類,其中翹楚更是頻創天價,引領收藏風向。現特整理史上30件最貴景德鎮瓷器,供廣大藏家及瓷器愛好者參考欣賞。
  •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400餘件展品,件件有故事
    此次特展匯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208件/套、資料品190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2千年,從戰國跨越至近現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 這兩件黃花梨筆筒,年代、工藝、形狀各不相同,但都值得擁有
    筆筒,是我國古代文房用具之一,專門用於擱放毛筆。一般認為,筆筒起源於明朝中晚期,其材質有竹、木、瓷、漆、玉、紫砂等多種。其中以名貴黃花梨製作的筆筒,到清朝康熙年間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因存世極少,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乾隆御製 唐窯巔峰 社稷永固 四時長春
    詩前書「乾隆御製」四字,並繪「乾」「隆」二字篆書方章。讀之如見春色滿園芬芳,蛺蝶翩躚,惠風和暢。此詩收錄於《樂善堂全集》卷三七。乾隆二年,弘曆諭旨發行《樂善堂全集》,收錄其居藩期間的詩文作品,集中反映了年輕皇子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及閒適恬淡的心境。收錄詩文除用於瓷器,亦常用於裝飾其他工藝品。此類器物主要以大型陳設器為主,另有少量的壁瓶、鼻煙壺、筆筒等,詩文多配以花卉圖樣。
  • 雍容華貴的清代皇家玉器
    乾隆時期清代宮廷對文化藝術的追求開始達到高峰,無論是古籍字畫還是瓷器和銅胎掐絲琺瑯器,乾隆皇帝對藝術品收藏的熱情,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尤其是對玉器的製作和收藏,乾隆皇帝展現出了無與倫比驚人的狂熱,因此被世人譽為「玉痴皇帝」。 乾隆對玉石的喜愛程度,完全可以用「嗜玉成癖」來形容。
  • 400件文物「看遍」270年頤和園
    書畫、石刻、瓷器、匾額、服飾、生活物品等各類文物將帶領觀眾體驗這座皇家園林的造園藝術、水利功能、皇家生活……據了解,頤和園內目前共珍藏4萬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鮮潤的歷代名窯瓷器,有古樸厚重的歷代青銅器,有雕鏤精工的宮廷玉雕、雕漆、木雕、竹雕藝術品,有工藝精湛的黃花梨、紫檀、紅木等貴重木料製作的各式宮廷家具,也有近代以來具有時代特色的鐘表、汽車、洋瓷、玻璃器等外國文物。
  • 落霞彩散不留形,浴出長天霽色青:淺談清代瓷器的特點
    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和皇帝重視,瓷器的成非常卓越。乾隆中期以後,隨著清代國力的衰落,瓷器製造進入低谷,至今仍未出現我們所期望的振興局面。
  • 清代瓷器:蝠紋寓意,真是太講究啦!
    蝙蝠紋是,在清代瓷器上尤為常見。蝙蝠的形象原本其貌不揚,因「蝠」與「福」諧音,契合人們追求幸福的心願,遂將其藝術地改造和加工,組成惹人喜愛的裝飾圖案。本文將清代瓷器上的「蝠紋」按其組合及寓意分為以下幾類:五隻蝙蝠1.五福捧壽《書·洪範》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 安徽博物院八大「鎮院之寶」——「八大國寶」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周連六省,歷史上深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影響。當然深處徽州文化圈之中,古老的徽州文化也深深生長於它的文化血脈之中。古老的青銅文明,獨具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雅致的紙墨瑰寶等等,安徽博物院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曾經古老輝煌的過去時光。
  • 細品清瓷:帝王「堂名款」瓷器賞析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仿石釉斜方雙聯筆筒,外壁題乾隆御製詩一首,「古香齋伴幾枝桐,百尺扶疏翠色籠。」 下圖:乾隆殿版古香齋書籍 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印泥盒,盒面青花繪雲龍紋,金彩書「懋勤殿」三字,盒內印泥鮮紅如初,盒底「大清嘉慶年制」款。 「朗潤」瓷器:「朗潤」為福建宮花園內延春閣內一室,門上額曰:「朗潤」,建於乾隆七年(1742年)為福建宮花園內佳景之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皇帝曾在此陪皇太后觀燈。1923年建福宮花園毀於大火。
  • 家中有筆筒心中有溫暖
    這是自己早年收藏的一件瓷器,雖不是什麼重器且有殘亦不完整了,可依然愛不釋手。筆筒上面所繪淺絳彩人物那是20多年以前,信息閉塞加上地處偏遠,所有的資訊都還得靠寫信或拍電報來完成,打個斷斷續續時有時無的長途電話都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