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是我國古代文房用具之一,專門用於擱放毛筆。一般認為,筆筒起源於明朝中晚期,其材質有竹、木、瓷、漆、玉、紫砂等多種。其中以名貴黃花梨製作的筆筒,到清朝康熙年間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因存世極少,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7月初,應知名實力派收藏家李偉(華子)之邀,我從天津專程赴長春,在與李偉充分溝通交流的同時,也參觀很欣賞了他的各類藏品,確實眼界大開,很有收穫。李偉收藏了很多明清黃花梨家具及用具,其中就包括不少筆筒。與大件的黃花梨家具不同,筆筒體積較小,購買相對容易,也便於收藏、欣賞和把玩,因此得到很多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件清康熙年間的黃花梨筆筒,同時也展示另一件民國的筆筒,其雖年代較晚,價值亦不及前者,但兩相對比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題圖:兩件黃花梨筆筒擺放在一起。左邊出自清康熙時期,有明顯的束腰;右邊是民國之作,通體筆直,體積也稍小。
清代筆筒上部,裡面是明顯的老皮殼。李偉解釋道,一般體積較小的稱為筆筒,如果個頭較大,則形象地稱為「筆海」,民間也稱「神木筒」,即由大塊的黃花梨木(又稱「神木案」)製作而成,這也是一種尊稱。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件古董的背後,都有與其年代相關的各種故事和知識。
細看外觀,黃花梨特有的「鬼臉」可不少。
圖為筆筒底部,敞口、圓腹、平足,是筆筒的三大外形特徵。李偉表示,當時清代製作木製筆筒的工藝已非純手工,而是達到了「半機械化」。工匠掏出裡面的木頭後,還可以再作他用,在保證筆筒製作品質的同時,也避免了名貴木材的浪費。
換個角度欣賞,筆筒表面的山水紋連綿不斷,海黃特徵非常明顯,而越黃的紋路會間斷,這也是區別二者的一個要點。
相對而言,這件民國黃花梨筆筒就稍顯遜色。
雖也是老物件,但外圈的包漿經過了打磨處理,整體感覺明顯不如前者精緻。
不過,材質本身的特徵仍清晰可辨。
黃花梨筆筒表面通常無需雕飾,在盡顯木材本身紋理自然美的同時,也符合筆筒表達出的文人氣質和文化內涵。
可以看到,民國黃花梨筆筒的底部中間是開口的,堵可取出。李偉說,筆筒的堵一般由軟木製作而成,其作用一是防裂,二是方便製作時拿取。
李偉(華子)簡介
李偉,又稱「華子」,男,1970年生,民革成員,實力派收藏家、企業家。祖籍山東,上小學時隨父母來到吉林長春。1985年入伍,轉業後先在長春百貨大樓任職管理,之後自立下海,分別做過鋼材、水果、建材、布料生意,還開過汽車修理廠。1998年進入房地產行業,曾成功開發長春市南關區自由花園小區等項目。2011年到北京發展,2016年回到長春,目前企業發展涉及多個領域。
受家庭影響,李偉從小就喜愛收藏,並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1987年正式入行,至今已超過30年。多年來,李偉一邊做生意一邊從事收藏,幹事業踏踏實實、頗有建樹,收藏亦注重學習、勤於實踐,逐步在業內佔有一席之地。李偉收藏品類較多,其中精品不在少數,尤其在舍利子、明清家具、瓷器和瓷板畫等領域見長。
李偉為人低調謙和,事業有成之後多次主動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積極回報社會。他與國內知名雜項收藏鑑定專家須小龍、天津資深收藏鑑賞家劉德明等業內精英亦師亦友,經常交流切磋,收藏實力和專業水平不斷提升,已成為業界新銳。展望未來,李偉期待與廣大收藏愛好者多多交流分享,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博事業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