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藍釉渣鬥,清光緒。湖北省博物館藏。高8.6釐米、口徑9.4釐米、底徑5.7釐米。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此器色澤深沉,濃淡均勻,內壁光素潔白。
雙頭龍形佩,戰國中晚期。湖北省博物館藏。九連墩1號墓出土。長13.3釐米、寬1.2釐米、厚0.55釐米。
戰國時期的玉器,不僅數量眾多,玉質上乘,並且新創了不少優美器型,線條運用更臻嫻,紋飾的審美含量急劇增加,刀工秀逸遒勁,風格清新瀟灑。
漆木簋,戰國中晚期。湖北省博物館藏。九連墩2號墓出土。盛食器,通高24.6釐米、長30.2釐米、寬24釐米。
戰國是漆器工藝的第一個繁榮期。戰國時期由於激烈的社會變革引發的倫理意識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該時期的漆器工藝得以迅速發展。
方格雲紋酒具盒,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1986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通長71.5釐米、寬25.6釐米、通高19.6釐米。
漆的色調以紅、黑兩色為主,其特點是「朱畫其內,墨染其外」。器內塗朱紅,明快熱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紅黑對比,襯託出漆器的典雅和富麗,呈現強烈的裝飾效果,器物具有穩健端莊之美。
綠釉暗八寶紋碟,清乾隆。湖北省博物館藏。高2.5釐米、口徑11.2釐米、底徑6.8釐米。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時代。1974年松滋桂花樹出土。高20釐米、口徑7.2釐米。(圖片版權均屬湖北省博物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