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湖北省博物館,看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文物!件件難得!

2021-01-09 大咖la暢遊博物館

霽藍釉渣鬥,清光緒。湖北省博物館藏。高8.6釐米、口徑9.4釐米、底徑5.7釐米。

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此器色澤深沉,濃淡均勻,內壁光素潔白。

雙頭龍形佩,戰國中晚期。湖北省博物館藏。九連墩1號墓出土。長13.3釐米、寬1.2釐米、厚0.55釐米。

戰國時期的玉器,不僅數量眾多,玉質上乘,並且新創了不少優美器型,線條運用更臻嫻,紋飾的審美含量急劇增加,刀工秀逸遒勁,風格清新瀟灑。

漆木簋,戰國中晚期。湖北省博物館藏。九連墩2號墓出土。盛食器,通高24.6釐米、長30.2釐米、寬24釐米。

戰國是漆器工藝的第一個繁榮期。戰國時期由於激烈的社會變革引發的倫理意識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該時期的漆器工藝得以迅速發展。

方格雲紋酒具盒,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1986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通長71.5釐米、寬25.6釐米、通高19.6釐米。

漆的色調以紅、黑兩色為主,其特點是「朱畫其內,墨染其外」。器內塗朱紅,明快熱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紅黑對比,襯託出漆器的典雅和富麗,呈現強烈的裝飾效果,器物具有穩健端莊之美。

綠釉暗八寶紋碟,清乾隆。湖北省博物館藏。高2.5釐米、口徑11.2釐米、底徑6.8釐米。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時代。1974年松滋桂花樹出土。高20釐米、口徑7.2釐米。(圖片版權均屬湖北省博物館所有)

相關焦點

  •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一定要看一看!
    以下64件國寶級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準出國展覽。 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 幾百件公元前文物來成都了!這些博物館一開年就放大招
    △義大利龐貝遺址除了龐貝展和阿富汗珍寶展上半年這2個展也值得去瞅瞅展出時間:已開展,2018年1月16日結束展出地點:永陵博物館永陵的這次展覽是從廣東番禺博物館引進,展品是清代廣州的通草水彩畫:總共有58幅捲軸、36幅通草水彩畫,可以說是嶺南版的「清明上河圖」,展現19世紀廣州的風貌。
  • 四川新發現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存
    新華社成都12月6日電(記者童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公布,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遺址新發現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此次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不僅年代更早,更表明羅家壩遺址同時還是一處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據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對羅家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厚度1.5米至3米,涵蓋新石器、商周、漢代三個時期,共清理了不同時期的墓葬、灰坑、溝等各類遺蹟近百處,出土了陶器、石器、銅器、鐵器等各類小件近千件。
  • 大英百件文物展,第101件文物為什麼是中國重返世貿籤字筆
    3月1日下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大英博物館藏品中的100件(套)文物以及1件(套)由國博方面提供的照片。據悉,在每個展覽場地,舉辦方都要為這一展覽增添一件代表性物品作為第101件展品。
  • 400件文物「看遍」270年頤和園
    現在,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辦、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和中國園林博物館共同承辦的《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為您一一解答這些疑問。這場正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匯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近400件套,全面立體地為觀眾「講述」270年來頤和園從皇家禁苑走向人民公園、從禁閉守舊走向開放創新的發展歷程。
  • 走馬觀花看滕州博物館
    滕州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2.05萬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漢唐風格建築,新館造型古樸而厚重,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展陳開放面積達8000平方米。 滕州市博物館是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地方博物館。現有藏品5萬餘件,時代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各個歷史時期。
  • 首都博物館,典藏清代至民國,與十二生肖相關的文物!寓意吉祥!
    十二地支紋白玉活心佩,清代。首都博物館藏。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 山西垣曲發現新石器時代勞動工具
    新華社太原12月18日電(記者王飛航)記者從山西省垣曲縣自然博物館獲悉,當地村民日前在修路時,在黃土堆裡發現一些石制工具,經文物專家鑑定,均為新石器時代勞動工具。  垣曲縣皋落鄉嶺回村村民張宏博說,我們在網上查找,經過對比發現這些像極了遠古人用的一些石器,像是那時候的人生活和勞動所用的工具,就趕緊送到博物館給專家看。  記者在垣曲縣自然博物館看到,此次發現的石制工具有數十種之多,多數粗厚笨重,造型簡單,有一些石器和我們現代的工具還有幾分相似,可以一眼辨認出來。
  • 戊戌年,文物中看「狗」
    上海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東漢綠釉陶狗。  左圖 中國三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東漢彩陶狗。右圖 陝西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唐十二生肖俑。  今年是戊戌年。狗年說狗,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在我國的諸多文物中,也有很多狗的形象和狗的傳說。早在農耕和畜牧起源的中國原始社會,考古材料裡就出現了狗的身影。  陶鬹:新石器時代的狗  中原地區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華北平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江浙地區的河姆渡遺址等一系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遺址中都出土有狗的骨骼。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它擁有的藏品數量也是非常驚人的:約有650萬件藏品,有人假設在觀賞每件物品時花1分鐘,那麼即便不眠不休,整整12年都看不完大英博物館所有的藏品。不過為了讓大家不要在這個地方花上那麼多年歲(開玩笑),所以每次同時在大英博物館100多間展廳展出的藏品只有5萬件,即便如此,走馬觀花也要花好幾個小時呢。從大英博物館正門進去,走幾步眼前就豁然開朗。
  • 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
    相比歡樂谷的歡快與黃鶴樓的壯觀,湖北省博物館帶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來到這裡,可以了解到湖北省的古代歷史。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屬於國家旅遊局5A級遊覽景區。
  • ...聯合中國文物報、28家博物館、騰訊博物官,推出「十二生肖線上...
    為助力疫情期間線上展覽交流,我館聯合中國文物報、國內28家兄弟博物館和騰訊博物官,推出《2020「生肖之力」創意文物H5》和《十二生肖線上展》,共展出48件生肖文物。觀眾足不出戶,通過手機的線上展覽入口即可欣賞眾多生肖文物。
  • 河南鄉村荒地下挖掘出一個新石器時代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次偶然,讓埋藏在漯河市舞陽縣賈湖村村頭荒地泥土下數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重現世間。而1983年至2013年先後8次的發掘,隨著6000多件器物的相繼出土,尤其是世界上最早的七音骨笛、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雛形等十大發現相繼公布,有著「9000年文化積澱」的賈湖遺址隱隱成了中華文化的新高地。
  • 新疆出土數十件屬猴文物:馬上封侯萌萌噠
    原標題:新疆出土數十件屬猴文物:馬上封侯萌萌噠眼下,「猴年大吉」「猴福無窮」「金猴報喜」「發猴財」等猴年春節祝福語正在朋友圈流行,但與千年前古人使用的「馬上封侯」「輩輩封侯」等祝福相比,無疑成了「浮雲」。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了解到,由於猴子活潑機靈、惹人喜愛,自古就受到新疆居民的喜歡。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銅鏡」
    進入到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類型幾乎都有不同質地的裝飾品。當時的人們常常通過自然界平靜的水面或容器內靜止的水面,也可能藉助早期金屬器光潔的表面映象,來滿足不斷增長的照面裝扮的生活需求。蟠螭紋銅鑑,戰國,1957年河南陝縣後川出土。 李曉霞/攝鑑的外形特點是腹部橫截面與口部為圓形,上腹壁較直,下腹壁圓曲內收成底。此銅鑑頸部收斂、弧腹、圈足。
  • 巴西博物館大火,1800萬件文物毀於一旦,但是這一件卻完好如初
    完好無損的Bendegó隕石【ALNEG 自媒體】9月5日早間專稿,發生在當地時間9月2日的大火,瞬間將巴西國家博物館近2000萬件館藏文物中的90%毀於一旦,令人痛惜。大火不僅毀滅了這些珍藏幾百年的珍貴文物,對於整個文化和人類文明來說,也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和損失。據外媒報導,這座擁有200年歷史的博物館擁有2000萬件藏品,包括大量具有國內和國際意義的文物,如埃及的木乃伊和伊特魯裡亞人(Etruscan)的花瓶、在巴西發現的最古老的女性頭骨、以及從印第安原住民文化到恐龍等無數其他展品。
  • 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作品揭曉 見證年度文物輿論焦點
    推介作品來自28家媒體43個媒體平臺,覆蓋報、網、臺、端、微等多種媒體形式,基本涵蓋文物保護、考古發現、文物安全與執法督察、革命文物、博物館、民間收藏文物、流失文物返還、世界文化遺產管理、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機構隊伍建設、文物保護法修訂等文物工作。推介作品作者分布較為均衡,記者單篇均只有1篇,另有4名記者除單篇外,亦有與他人合作系列報導作品1至2篇。
  • 赤膽保文物 豈雲多艱辛——訪寶清縣石器博物館館長王俊山
    2017年6月,王俊山熬盡十年辛酸,花費近二百萬元創辦的寶清縣石器博物館得到黑龍江省文化廳正式審批備案,數千件石器終於有了安身之處。石器博物館正式批覆後,得到了寶清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臨時安排博物館暫借青少年活動中心。雖說地方有限,僅展出三百多件石器,還有近五千件石器窩在家裡,但是至少博物館可以面向社會,讓寶清人方便了解曾經博大精深的肅慎文化。
  • 國家博物館出2021年日曆了!每天一件珍貴館藏
    …… 從考古文物到歷代傳世精品,從古籍文獻到當代藝術,從皇家珍藏到民俗器具……一件件氣韻古雅、工藝精湛的時代珍藏,帶你領略千年文明芳華。 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推出2021年《國博日曆》,精選出365件珍貴館藏,將厚重的歷史文化以更輕巧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為何多是頂級的文物?
    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 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 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而且均是文物中精品中的精品。除了我們熟知在列強洗劫圓明園、故宮,一些來華的外國人還利用科學探險的名義盜走了在上個世紀初盜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