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活力》雜誌記者 陳藝之
在黑龍江省寶清縣,有一位普普通通的民間收藏人,他熱衷民間文物保護,積極推動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與傳承。為了挖掘寶清歷史文化的深厚內涵,無怨無悔,默默前行。他就是王俊山。十年來,憑著一己之力,省吃儉用,保護了一大批當地出土石器文物,被業界傳為佳話。
王俊山,原是勃利縣人,今年49歲。一個偶然的機會定居在寶清縣。那是十年前的一天,王俊山在當地的集市上,偶然發現一位農民在賣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並不是普通的石頭,上面有明顯的人工使用痕跡。經過了解,這些石頭是農民平時耕地時在自家農田地中撿到的,村裡面有許多農民也撿到了類似的石器。王俊山憑藉多年的收藏經驗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他判斷,寶清縣周邊一定有古人類生活過的遺址。王俊山想,這些石頭很可能是石器文物,集市上人很雜,萬一流失到外地,對於寶清來說就是一大損失。文物一旦離開出土地,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
於是,王俊山當即就買下了這些石頭,還要求農民帶他去撿石器的地點看看,農民爽快答應了。經過實地查看,農田地中,不但有石器,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碎片,令王俊山非常驚訝!回家後他立即把出土石器的地點、採集人、時間等信息詳細地記錄下來,為以後國家考古提供證據。第二天,王俊山又及時把這一重要信息報告給政府,並帶領時任縣委辦主任沙闖到石器採集點實地勘察,又帶領時任縣委書記朱海濤、文化局長趙瑞及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筠等到家中查看收集的石器。
為了這些石器不流失到外地,他和家人商量,決定克服一切困難徵集保護這些石器。十年間,王俊山走遍了寶清縣的每一塊土地,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代價,目前已收集6000多件當地出土石器。
為了提高專業水平,王俊山在石器收集過程中不斷學習、研究,拜訪名師,跟著名家到實地考察觀摩。
2016年7月,王俊山克服重重困難獲得了國家高級古玩鑑定師資格,實現了他一生中的夢想。
2017年6月,王俊山熬盡十年辛酸,花費近二百萬元創辦的寶清縣石器博物館得到黑龍江省文化廳正式審批備案,數千件石器終於有了安身之處。
如今這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石器完好地保存在寶清縣石器博物館,等待它們的將是驚喜,是傳奇。它們將揭開寶清歷史神秘的面紗,改寫歷史,豐盈歷史。
石器博物館正式批覆後,得到了寶清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臨時安排博物館暫借青少年活動中心。雖說地方有限,僅展出三百多件石器,還有近五千件石器窩在家裡,但是至少博物館可以面向社會,讓寶清人方便了解曾經博大精深的肅慎文化。
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過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道德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強化管理和執法,健全文物登錄製度,建立國家文物資源資料庫。鼓勵民間文物合法收藏,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
2018年6月22日,寶清縣政府徐斌義縣長在縣委統戰部部長沙闖、縣政協副主席馬俊峰的陪同下到寶清縣石器博物館參觀指導工作。徐縣長對寶清縣擁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讚嘆不已!同時對石器博物館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徐縣長在參觀時指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魂,歷史是一個城市的根,寶清縣出土了大量的遠古石器,證明寶清縣在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前就有大批人類在此居住,這說明寶清縣根本不是荒蠻之地,而是有著近萬年的文明歷史。寶清人有責任有義務,把歷史文化與旅遊經濟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像江南古鎮那樣打造寶清肅慎風情的滿族文化節,把中國的所有滿族同胞們吸引到寶清來,讓他們感受到寶清縣就是滿族的發源地,這將對寶清旅遊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據悉,王俊山收藏的這些石器,經黑龍江省考古研究專家初步認定,年代距今4000至4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個別石器年代更為久遠,許多專家和學者紛紛來館調研考察。
2018年6月12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朱立春、歷史研究所所長佟大群、吉林省知名民族文化作家陳景河、趙東升一行四人到雙鴨山市考察肅慎文化起源,先後踏察了饒河小南山等古城遺址群,寶清縣石器博物館,友誼縣「鳳林古城」,雙鴨山市博物館。
據王俊山介紹,2018年6月8日,博物館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86歲高齡,他坐著輪椅,從長春輾轉千裡,風塵僕僕來到寶清縣石器博物館。老人家沒來得及喝一口水,也沒有稍作休息,急不可待地奔向石器博物館展廳,觀看這些千年的古石器,這位老人就是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世界薩滿學會唯一中國會員、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國著名的滿族民俗學者富育光先生。
同年10月3日,富育光先生又一次來到寶清縣,在王俊山館長的陪同下,實地踏查了石器的發現地,並走訪了寶清縣幾位石器收藏者和石器的發現者。
富育光先生在86歲高齡的情況下,四個月內兩次來到雙鴨山市三個縣考察肅慎、挹婁文化,時刻牽掛著肅慎、挹婁文化的發展。
參觀時,富老對同行者說,收藏這麼多石器,得需要付出多麼大的艱辛和毅力呀!他還不斷的鼓勵王俊山館長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一定要把這項事業堅持下去。臨別前,富老用顫抖的手為王俊山寫下八個大字:「赤膽保文物,豈雲多艱辛」。
探尋寶清歷史,追溯寶清文化是一個長期又艱巨的任務,這也是石器賦予王俊山的使命和責任,更是蒼天賦予王俊山的性格。他有著大山一樣的胸懷,有著石頭一樣的錚錚硬骨,有著撓力河一樣經歷九曲十八彎的挫折。他無怨無悔,勇往直前,直到實現他人生的目標和理想,那就是讓寶清縣石器博物館發揚光大,體現出它的歷史價值,發揮出它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