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5月31日17時10分訊(蒲思靜)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怎麼才能看懂瓷器贗品?三峽博物館的很多博物是怎麼來的?在「遷徙一公裡」主題活動月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第一任館長王川平走進了東原1891,在經典書店帶來了一場博物分享會,現場解答了人們對博物館的諸多疑惑,帶領觀眾開啟了一場奇妙的博物館之旅。
據了解,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萬餘件套,珍貴古籍善本1.8萬餘冊,涵蓋23個文物門類,形成了以「古人類標本、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漢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瓷器、書畫、古琴」等為特色的藏品系列,常設《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等10個展廳。在博物分享會上,王川平通過故事講述,將博物館的展廳帶到了活動現場。
館長講述博物背後的趣事
「1982年,嘉陵江邊的道路還不平整,一塊不起眼的黑泥塊就這麼躺在路邊,被過往的居民踢來踢去。偶然的一天,一位名叫劉定全的市民發現了它,掰開泥塊一看,嘿!是枚金印!」在東原1891的經典書店,中國重慶三峽博物館第一任館長王川平,就著一杯清茶,緩緩講述著 「偏將軍印章」的由來,「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希罕之物,極為珍貴。」作為三峽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目前「偏將軍印章」 陳列在「壯麗三峽」展廳。
「說道三羊尊的得來呀,那也是一樁趣事。它是1980年在巫山縣大昌鎮大寧河畔的李家灘出土的。當時三羊尊其實是被掩蓋在泥沙下面的,也是偶然,當地居民在河邊作業的時候,無意間就把它踢出來了。」王川平笑著講述道,「不過因為是踢出來了,三羊尊也有損壞,現在陳列在「遠古巴渝」展廳的三羊尊,是由博物館工作人員修復完整的。」三羊尊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銅容器,該器對於研究古代巴人的礦冶技術、文化進程以及商文化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十大鎮館之寶由市民選出
三峽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鎮館之寶是怎麼選出來的?在博物分享會上,王川平都一一做了介紹。「烏楊漢闕、200萬年前的「巫山人」下頜骨化石、鳥形尊、偏將軍印章、唐寅臨韓熙載夜宴圖、三羊尊、何朝宗制觀音像、江竹筠烈士遺書、虎鈕淳于、東漢景雲碑,這十件鎮館之寶,其實是由市民投票選出來的。」王川平笑著誇重慶市民都具有一雙慧眼,惹得現場觀眾笑聲一片。
王川平的博物趣事分享,緊緊吸引住了現場觀眾的注意力。「來聽王川平老先生的分享會,就像上了一堂歷史文學課,不過比上課可有趣多了。以前不愛去博物館,現在卻想要多去看看。」市民李亞仙先生說,王川平分享的博物趣事,讓自己了解到了很多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也真實體會到,一個城市是和它的歷史文化一起發展進步的。
博物館之旅還在繼續開講
「我本身對博物館就很有興趣,這次是慕名而來的。之前去過博物館很多次,但是對很多藏品並沒有一個清楚的了解。」西南政法大學一名大二學生,在聽完王川平的博物分享會後感嘆,「有人分享,我們對博物館的認識和了解才會更真實,更深刻。之後的博物分享會我一定還會再來。」
王川平關於三峽博物館博物的分享會,只是東原1891博物館之旅的第一季。在 「遷徙一公裡」主題活動月中,各大博物館館長還將陸續帶來博物分享。
6月10日,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將與大家一起分享關於大足石刻在石窟藝術中國化進程中所開創的典範之美,以及大足石刻的研究保護歷程;6月17日,川劇博物館館長,還將帶來關於川劇的歷史發展分享會,屆時還會有川劇藝術家為大家現場表演川劇;6月24日,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將帶來關於地球演變、生命進化、生物多樣性以及重慶壯麗山川的分享會。
非洲樂隊、萌寵表演、雜技巡遊 精彩享不停
除了免費參加博物分享會,東原1891「遷徙一公裡」主題活動還有更多精彩在等著你。6月3日至4日,非洲肯亞樂隊、萌寵表演、小丑雜技秀巡遊將給大家獻上一場狂歡「Party」;6月4日還將分別在精典書店和原·美術館下廣場舉行民謠詩人蔣明《夏夜分享會》和錦尚魔方的超級模特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