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季永,安徽蚌埠人,1974年2月生。幼受庭訓,後師從楊士林先生。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涉及書法、繪畫、詩文、古器物鑑定等諸多領域。現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蚌埠市美術館館長。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蘭亭班、景德鎮陶瓷大學進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
歲尾年初,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的微信朋友圈好消息不斷,首先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蚌埠市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目前博物館的最高等級;其次,蚌埠市博物館的10件藏品參加了「1420:從南京到北京」大明文物特展,蚌埠文物融入南京都市圈,為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揮了文化交流作用。三是在新年元旦籌辦第五屆燈謎大會,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活動舉辦得熱熱鬧鬧,營造了濃濃的新年文化氛圍。
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成為遊客網紅打卡地,蚌埠市博物館也不例外。深讀周刊記者多次到蚌埠市博物館參觀,寬敞明亮的展廳,精緻優美的文物,安靜有序的環境,駐足一件件文物展櫃前,仔細端詳,仿佛與歷史對話,讓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蚌埠市博物館從二級館升級為一級館,獲批4A級景點,認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單位……蚌埠市博物館為何有如此魅力贏得這些稱號和榮譽?
「全省領先,國內一流」 目標基本實現
深讀周刊:博物館首先有文物的保護、展覽、展示功能,蚌埠市博物館2015年遷入新址後,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創新性工作?
季永:蚌埠市博物館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博物館的建設一直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和旅遊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新館開放之初,我們就提出「全省領先,國內一流」的創建目標,隨著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評定,經過幾代蚌博人的努力,這一目標基本實現。
2015年遷入新館後,文物有了舒適的安身之所,重要文物能躺在恆溫恆溼的展櫃中進行展覽,比如雙墩遺址出土的鎮館之寶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展櫃,就是從德國花費數十萬元購買的。因為有了先進的安防、消防系統,蚌埠市博物館的文物展覽基本不放複製品,都是實物展出。
目前,蚌埠市博物館常設八個展廳,包括城市崛起蚌埠近現代歷史文化陳列、孕沙成珠蚌埠古代歷史文明陳列、翰墨丹青館藏古代書畫作品展、梳影寶鑑館藏精品銅鏡展、流動的文明淮河歷史文化陳列、記憶流年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鏟釋天書考古體驗廳以及臨展廳。
去年,為了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我們還建設了數位化網上展廳,在一樓建設魔牆,方便遊客參觀遊覽。結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我們還委託專業機構建設了「雙墩文化及鍾離墓」以及「禹會塗山」兩個特色數據資源庫,向社會共享研究成果。
深讀周刊: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已與市民、遊客深度互動,在互動中,達到社會教育功能。請你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季永:蚌埠市博物館正常年份的接待量達八、九十萬人次,去年因疫情影響,也有二、三十萬人次。這麼大的接待量,對如何利用歷史文物做好社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除了常規接待外,我們每年舉辦四次蚌博大講堂,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者、百家講壇人物王仁湘等專家來講課。我們開展文博進社區活動,宣傳文物法規,普及文物知識,為市民義務鑑定文物。我們還組織承辦 「蚌埠市首屆文創大賽」,讓文物活起來,挖掘蚌埠歷史文化底蘊,助力文創產業發展。發動社會各界,開展鎮館之寶評選,喚起市民對文物的關心關注;還對鎮館之寶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開展徵名活動,召開了雙墩文化國際研討會,讓社會公眾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如今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已成為蚌埠城市圖騰標誌,這些都擴大了蚌埠以及市博物館的影響。下一步,我們還將與一些學校開展研學合作,讓博物館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為城市發展做事,服務更多的人
深度周刊:我們知道,蚌埠市博物館還接待了許多來蚌考察的各界領導,博物館服務蚌埠經濟社會發展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具體有哪些?
季永:蚌埠市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近些年陸續接待了部分國家及省部級領導、商界大咖、文化學者、社會名流等等。如2020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省委書記李錦斌來館視察,對我館展陳及文物充分肯定;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曾兩次參觀蚌埠市博物館,對蚌埠館藏文物給予較高評價,並對文物的英文注釋提出建議。當代作家馮驥才在參觀完博物館後說,蚌埠是一個讓我意外的地方,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文化是讓人敬畏的。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十分關注近代以來城市發展,他參觀完市博物館後,表達了繼續在蚌埠投資創業的決心。
文物映照現實,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反之,蚌埠市博物館也在積極融入城市發展,助力經濟建設。比如我們的文創大賽作品,有一些就是用生物基和矽基材料製作的。用生物基材料製作的《淮河全圖》,很好地對外展示了文化和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結合,許多新材料、新工藝文創產品參加了上海長三角文博會、(合肥)國際旅遊博覽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展示了蚌埠的魅力、活力和文化創新力。
我們還協助五河、固鎮博物館建設,計劃構建一市三縣博物館聯盟;指導蚌埠(禹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展示中心暨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招商中心建設,打造博物館工業分館,提升全市博物館建設水平,為蚌埠 「三地一區」兩中心建設做出蚌博人的貢獻。
深讀周刊:我們知道,您是土生土長的蚌埠人,也兼了一些社會職務,比如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還是淺絳彩瓷畫的非遺傳承人,您是如何走上藝術道路的?博物館館長這一管理崗位對你有何挑戰?
季永:書法方面我自小受父親影響。父親的毛筆字寫得很好,每年春節前都會為村裡寫春聯。後來師從文化學者楊士林先生,系統學習書法。楊士林先生對淮河文化、道家文化、古物鑑定等都很有研究。我從書法入門,把傳統文化視為一個體系來加強自我學習,文學的、歷史的、藝術的、哲學的等等均廣泛涉獵,古人說,技進乎道,從書法突破,登堂入室進入其他領域就容易許多。
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是對個人成長的歷練。比如,早年在農村的記憶,可以對藝術創作提供想像的滋養;在公安系統工作的經歷,培養了自己維護正義、激濁揚清的膽識和品格;在文聯工作,參與協會管理及文藝活動的組織,對藝術創作也起到關鍵作用。2018年接任博物館工作後,我努力通過博物館平臺為城市發展做貢獻,服務更多的人。角色的轉變,對自己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館年輕人多,思想活躍,帶好隊伍尤為關鍵。
當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又要保證安全,這是當下最大的挑戰。
【記者手記】歲尾年初,季永館長很忙,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從事管理或藝術創作的路上。如今,季永「華麗轉型」,成為「網紅館」的館長,身上的責任更重了。採訪中記者感受最深的是,季永是一位善於自我學習、自我總結、不斷挑戰自我的人,同時流露出對蚌埠城市發展深深的愛。這份愛,讓他自覺圍繞蚌埠中心工作,服務蚌埠發展大局,不斷做出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