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2021-01-09 琅琊醉翁

【人物檔案】季永,安徽蚌埠人,1974年2月生。幼受庭訓,後師從楊士林先生。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涉及書法、繪畫、詩文、古器物鑑定等諸多領域。現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蚌埠市美術館館長。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蘭亭班、景德鎮陶瓷大學進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

季永館長

歲尾年初,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的微信朋友圈好消息不斷,首先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蚌埠市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目前博物館的最高等級;其次,蚌埠市博物館的10件藏品參加了「1420:從南京到北京」大明文物特展,蚌埠文物融入南京都市圈,為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揮了文化交流作用。三是在新年元旦籌辦第五屆燈謎大會,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活動舉辦得熱熱鬧鬧,營造了濃濃的新年文化氛圍。

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成為遊客網紅打卡地,蚌埠市博物館也不例外。深讀周刊記者多次到蚌埠市博物館參觀,寬敞明亮的展廳,精緻優美的文物,安靜有序的環境,駐足一件件文物展櫃前,仔細端詳,仿佛與歷史對話,讓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蚌埠市博物館從二級館升級為一級館,獲批4A級景點,認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單位……蚌埠市博物館為何有如此魅力贏得這些稱號和榮譽?

「全省領先,國內一流」 目標基本實現

深讀周刊:博物館首先有文物的保護、展覽、展示功能,蚌埠市博物館2015年遷入新址後,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創新性工作?

季永:蚌埠市博物館是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博物館的建設一直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和旅遊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新館開放之初,我們就提出「全省領先,國內一流」的創建目標,隨著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評定,經過幾代蚌博人的努力,這一目標基本實現。

2015年遷入新館後,文物有了舒適的安身之所,重要文物能躺在恆溫恆溼的展櫃中進行展覽,比如雙墩遺址出土的鎮館之寶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展櫃,就是從德國花費數十萬元購買的。因為有了先進的安防、消防系統,蚌埠市博物館的文物展覽基本不放複製品,都是實物展出。

目前,蚌埠市博物館常設八個展廳,包括城市崛起蚌埠近現代歷史文化陳列、孕沙成珠蚌埠古代歷史文明陳列、翰墨丹青館藏古代書畫作品展、梳影寶鑑館藏精品銅鏡展、流動的文明淮河歷史文化陳列、記憶流年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鏟釋天書考古體驗廳以及臨展廳。

去年,為了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我們還建設了數位化網上展廳,在一樓建設魔牆,方便遊客參觀遊覽。結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我們還委託專業機構建設了「雙墩文化及鍾離墓」以及「禹會塗山」兩個特色數據資源庫,向社會共享研究成果。

深讀周刊: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已與市民、遊客深度互動,在互動中,達到社會教育功能。請你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季永:蚌埠市博物館正常年份的接待量達八、九十萬人次,去年因疫情影響,也有二、三十萬人次。這麼大的接待量,對如何利用歷史文物做好社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除了常規接待外,我們每年舉辦四次蚌博大講堂,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者、百家講壇人物王仁湘等專家來講課。我們開展文博進社區活動,宣傳文物法規,普及文物知識,為市民義務鑑定文物。我們還組織承辦 「蚌埠市首屆文創大賽」,讓文物活起來,挖掘蚌埠歷史文化底蘊,助力文創產業發展。發動社會各界,開展鎮館之寶評選,喚起市民對文物的關心關注;還對鎮館之寶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開展徵名活動,召開了雙墩文化國際研討會,讓社會公眾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如今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已成為蚌埠城市圖騰標誌,這些都擴大了蚌埠以及市博物館的影響。下一步,我們還將與一些學校開展研學合作,讓博物館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文博進社區,季永館長義務為市民鑑定書

為城市發展做事,服務更多的人

深度周刊:我們知道,蚌埠市博物館還接待了許多來蚌考察的各界領導,博物館服務蚌埠經濟社會發展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具體有哪些?

季永:蚌埠市博物館作為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近些年陸續接待了部分國家及省部級領導、商界大咖、文化學者、社會名流等等。如2020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省委書記李錦斌來館視察,對我館展陳及文物充分肯定;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曾兩次參觀蚌埠市博物館,對蚌埠館藏文物給予較高評價,並對文物的英文注釋提出建議。當代作家馮驥才在參觀完博物館後說,蚌埠是一個讓我意外的地方,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文化是讓人敬畏的。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十分關注近代以來城市發展,他參觀完市博物館後,表達了繼續在蚌埠投資創業的決心。

文物映照現實,文化的繁榮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反之,蚌埠市博物館也在積極融入城市發展,助力經濟建設。比如我們的文創大賽作品,有一些就是用生物基和矽基材料製作的。用生物基材料製作的《淮河全圖》,很好地對外展示了文化和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結合,許多新材料、新工藝文創產品參加了上海長三角文博會、(合肥)國際旅遊博覽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展示了蚌埠的魅力、活力和文化創新力。

我們還協助五河、固鎮博物館建設,計劃構建一市三縣博物館聯盟;指導蚌埠(禹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展示中心暨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招商中心建設,打造博物館工業分館,提升全市博物館建設水平,為蚌埠 「三地一區」兩中心建設做出蚌博人的貢獻。

季永為孩子普及書法

深讀周刊:我們知道,您是土生土長的蚌埠人,也兼了一些社會職務,比如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還是淺絳彩瓷畫的非遺傳承人,您是如何走上藝術道路的?博物館館長這一管理崗位對你有何挑戰?

季永:書法方面我自小受父親影響。父親的毛筆字寫得很好,每年春節前都會為村裡寫春聯。後來師從文化學者楊士林先生,系統學習書法。楊士林先生對淮河文化、道家文化、古物鑑定等都很有研究。我從書法入門,把傳統文化視為一個體系來加強自我學習,文學的、歷史的、藝術的、哲學的等等均廣泛涉獵,古人說,技進乎道,從書法突破,登堂入室進入其他領域就容易許多。

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是對個人成長的歷練。比如,早年在農村的記憶,可以對藝術創作提供想像的滋養;在公安系統工作的經歷,培養了自己維護正義、激濁揚清的膽識和品格;在文聯工作,參與協會管理及文藝活動的組織,對藝術創作也起到關鍵作用。2018年接任博物館工作後,我努力通過博物館平臺為城市發展做貢獻,服務更多的人。角色的轉變,對自己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館年輕人多,思想活躍,帶好隊伍尤為關鍵。

當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又要保證安全,這是當下最大的挑戰。

【記者手記】歲尾年初,季永館長很忙,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從事管理或藝術創作的路上。如今,季永「華麗轉型」,成為「網紅館」的館長,身上的責任更重了。採訪中記者感受最深的是,季永是一位善於自我學習、自我總結、不斷挑戰自我的人,同時流露出對蚌埠城市發展深深的愛。這份愛,讓他自覺圍繞蚌埠中心工作,服務蚌埠發展大局,不斷做出新的成績。

相關焦點

  • 赤膽保文物 豈雲多艱辛——訪寶清縣石器博物館館長王俊山
    王俊山想,這些石頭很可能是石器文物,集市上人很雜,萬一流失到外地,對於寶清來說就是一大損失。文物一旦離開出土地,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民道德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強化管理和執法,健全文物登錄製度,建立國家文物資源資料庫。鼓勵民間文物合法收藏,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
  • 如何成為一名博物館/美術館館長
    競爭激烈 永久職位較少崗位要求:1.管理(獲取,管理,展示和解釋)歷史文物和藝術作品收藏,監督展覽,實施各種新舉措(有趣的方式)吸引遊客,做好營銷和籌款活動,管理預算和人員,與捐款人和合作機構建立良好關係。
  • 【館長說文物】鏡鑑千秋——博物館裡話銅鏡(圖)
    原標題:【館長說文物】  鏡鑑千秋  ——博物館裡話銅鏡  ④  平涼市博物館館長 王啟峰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人類自從有了美的觀念,對自身容貌舉止就越發的重視。
  • 圓桌|六大館長共話文物故事,故宮將展《韓熙載夜宴圖》
    澎湃新聞獲悉,這一文博盛典邀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等六大博物館館長、院長共話文博,通過現場互動問答方式,解答如何真正讓「文物活起來」。SMG《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現場這一文博盛典直播開篇在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師生帶來的《敦煌和盛》舞曲中拉開序幕,首先登臺分享文物故事的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
  • 每座博物館都需要一位「單館長」
    2015年,舉辦「石渠寶笈特展」,「故宮跑」因此成為當年熱詞;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豆瓣評分高達9.3分;2017年,文創產品銷售達到15億元人民幣;2018年,推出《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2019年,成功舉辦「上元燈會」,這是故宮第一次大規模夜間開放……故宮走出的每一步,都出人意料,又讓人歡喜。讓將近600歲的故宮貼上「萌」字,這是一個多大的跨越。
  • 上博這三年|館長楊志剛:東館、「名山」、疫情,與博物館的力量--上觀
    三年未見,這位「2017年全球最忙碌博物館」的館長,今年迎戰新冠帶來全球博物館紛紛臨時關閉甚至永久關閉的寒流,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同時辦了六場依然保持一流品質水準的特展,盡力彰顯文化溫暖人心之力,率2020年的上海博物館成為「全球最早重新迎來參觀者的博物館之一」。
  • 6月去南濱路東原1891 聽三大博物館館長講奇妙故事
    在「遷徙一公裡」主題活動月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第一任館長王川平走進了東原1891,在經典書店帶來了一場博物分享會,現場解答了人們對博物館的諸多疑惑,帶領觀眾開啟了一場奇妙的博物館之旅。    據了解,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萬餘件套,珍貴古籍善本1.8萬餘冊,涵蓋23個文物門類,形成了以「古人類標本、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漢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瓷器、書畫、古琴」等為特色的藏品系列,常設《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等10個展廳。在博物分享會上,王川平通過故事講述,將博物館的展廳帶到了活動現場。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十二生肖獸首並不是國寶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新京報資料圖 記者 薛珺 攝  對話人物  陳履生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曾因在微博上發布言論稱「圓明園十二生肖水龍頭只是見證圓明園被外國列強掠奪、焚毀的歷史見證,一上拍賣會就被稱為『國寶』,欠妥」,引發網絡討論。
  • 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博物館更「大」了 遊客更多了
    近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表示,這一年來,大家對粵劇的認識和關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過跟公眾的互動交流,我們把總書記的關懷傳遞給大家,大家都非常振奮」。「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是我們前進的重要動力,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馬楠透露,未來,她將和同事一起繼續努力,促進粵劇薪火傳承,不斷發揚光大。這一年來我們的觀眾接待量大幅度提升。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今日成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金瑞國,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倪國勝,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副處長榮瑞峰,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及全省71家文博機構負責人,支持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事業的特邀嘉賓及會員代表100餘人出席會議。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追求與奔波——訪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
    初識今年已76歲的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是在2020年11月參加重慶市奉節縣的一次文化活動中。  「這是我一輩子的追求,一生最後的奔波。」在談起他以一人之力創辦詩城博物館時,趙貴林這樣說道。博物館大門內的「建館記」,道出了趙貴林籌建詩城博物館的艱辛。
  • 博物館副館長身中31刀倒在國寶旁……25年後命案告破抓捕場面曝光
    「是博物館那件事嗎?」6月4日,福建將樂警方夜行5小時,奔赴福建南平,抓捕犯罪嫌疑人陳某,轟動一時的博物館兇殺案,終於真相大白。「他身上的傷,多得不忍目睹!」25年前,陳某深夜行兇,殺害將樂縣博物館副館長廖國華,震驚全國。
  • 軍事博物館館長袁偉將軍,11幅行書作品欣賞,網友:可進中書協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個戎馬一生的書法達人,他就是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館長袁偉,少將軍銜。他的字剛毅遒勁,中規中矩中自有風格,字如其人。這可能和他是軍人和長期的軍旅生涯鑄就了老人品和性格,在書法上體現了出來。在一次訪談中,袁偉將軍認為:「字是用來表達意思的,美只是它的外在因素。
  • 山東博物館對近50件館藏明代服飾啟動數位化保護
    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製的文物拍照,進行信息採集。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7月15日電 (孫婷婷)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啟動儀式15日在山東博物館內舉行。孫婷婷 攝當日,在山東博物館內,山東博物館文物數位化保護項目工作人員宋偉菖正在使用結構光三維掃描儀,對一件仿製的陶器文物進行掃描,採集該文物的尺寸、空間、紋理等數據信息。他介紹說,服飾、瓷器、木雕等不同類型的文物數位化採集主要是通過拍照、掃描等方式,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與此前使用傳統測量工具對文物進行測量相比,掃描儀可將誤差控制在10微米以內。」
  • 千年古屍栩栩如生 西域寶藏匯聚中國歷史博物館
    千年古屍栩栩如生 西域寶藏匯聚中國歷史博物館
  • 怎樣才能當上廣州的博物館「掌門」?半數讀過研,最年輕42歲
    今年9月,廣東省博物館館長正式「換帥」。9月4日下午,中山大學宗教人類學博士肖海明被正式任命為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而自2012年起開始擔任廣東省博物館館長的魏峻「魏博士」,已赴上海復旦大學任教。 什麼人才能當博物館「掌門」?
  • 銅陵:龍耳鳥紋鑑等五件文物修復完畢(圖)
    11月26日,銅陵市博物館委託遠程藝術製品有限責任公司修復的龍耳鳥紋鑑等五件文物修復完畢,來自北京的文物修復專家馬鐵廷對文物修復情況做最後的查看。當天下午,五件文物打包運往銅陵市博物館新館,隨後將進行布展。  這五件文物分別是龍耳鳥紋鑑、弦紋甗、雲雷紋鼎、繩耳弦紋鼎、龍耳蟠虺紋鑑。
  • 羊年說羊:博物館裡的羊文物
    在古代,羊同祥,帶著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所以,羊的形象在文物中也很常見:青銅器、瓷器、玉器、鐘錶、繪畫……關於羊的形象,如果你腦海中只有一個喜羊羊那就太單調啦,今天,編輯帶你來看看不同種類的羊文物。小羊們和人類相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遠之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羊」形象是一個偉大的存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帶來了火,而羊則捨身取義為人間盜取五穀種籽。
  • 2020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導遊培訓班順利開班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11月25日上午,陝西歷史博物館2020年導遊培訓班在陝歷博多功能廳順利開班。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龐雅妮出席開班儀式。此次培訓班共有來自我省49家旅行社的280餘名導遊員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