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出彩奮鬥者】
「習近平總書記對粵劇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使我們深受鼓舞、充滿動力。這一年來,我和我的同事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背負著社會各界的期盼,工作節奏加快不少,絲毫不敢懈怠。我們立足崗位職責,大力推進各項基礎業務和服務工作。」近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表示,這一年來,大家對粵劇的認識和關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過跟公眾的互動交流,我們把總書記的關懷傳遞給大家,大家都非常振奮」。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是我們前進的重要動力,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馬楠透露,未來,她將和同事一起繼續努力,促進粵劇薪火傳承,不斷發揚光大。
這一年來我們的觀眾接待量大幅度提升。之前是平均每天500人,現在日均2100人。這個國慶期間又創新高——10月4日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
粵劇藝術博物館通過持續不斷爭取社會各界捐贈支持和徵集購買等方式,加大專題藏品的徵集力度,現藏品總量為5000多件套,藏品種類涉及戲曲主題通草畫、陶塑、劇本曲本、戲服道具等多個類別。
除了展場上實體呈現的內容,通過數字科技的手段,把園林建築裝飾、展藏品、音視頻、歷史文獻等資源進行數據採集和製作,觀眾既可以在館內通過觸屏讀取豐富信息,也可以在館外連結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官網和微信端,進行『虛擬漫遊』、瀏覽豐富的館藏資源,了解博物館的建築面貌、展陳細節等。
越來越多人來打卡 最高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廣州,第一站來到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了解粵劇藝術傳承和保護情況,希望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
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對向總書記匯報時的情形記憶猶新——她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建設背景,以及粵劇戲服特色、名家流派和傳承情況。馬楠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後的近一年裡,這座嶺南園林式的博物館接待觀眾60多萬人次,「這一年來我們的觀眾接待量大幅度提升。之前是平均每天500人,現在日均2100人。這個國慶期間又創新高——10月4日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
如今,越來越多市民和遊客到粵劇藝術博物館「打卡」,馬楠和同事們工作壓力大增,但大家「忙碌並快樂著」,「這一年來我們的講解次數達1300多場,除了公務接待、團體接待外,每天還有兩場面向觀眾的定時講解。雖然每天忙碌地在展場和園林裡面穿梭,但看到大家對粵劇的認識和關注程度有了明顯提高,我們感到很欣慰」。
跟一年前相比,現在的粵劇藝術博物館更「大」了——園林開放區域越來越多。馬楠介紹:「博物館的展示區域擴大,還增加了永慶坊和多寶路兩個參觀入口,觀眾入館參觀更加快捷便利。」其中,梨園小築、瓊花堂前座在開展了展品保護和環境提升工作後,新開放給公眾參觀。此外還有鑾輿閣等區域,均布置了相關文化展覽,遊客可以走近細細鑑賞。
「在工作中,我們始終遵循粵劇藝術的特性,通過展演交流、傳承體驗活動等,把豐富的粵劇藝術面貌呈現給大家。」馬楠說。目前,廣福臺每周安排兩場優秀私夥局展演,廣州粵劇院、廣州粵藝發展中心、廣東音樂曲藝團、廣東木偶藝術劇院等專業院團也定期輸送專業演出,「觀眾在館內可以感受粵劇深厚的群眾基礎,也可以欣賞到專業表演,領略粵劇獨特的舞臺藝術魅力」。
不斷補充豐富藏品 公眾每次來都能看到新展品
藏品是一座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這一年來,我們加大對粵劇歷史文化物證的收集和整理,也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不少熱心人士紛紛把一些藏品線索、實物提供給我們,看是否具有收藏展示價值。」馬楠說。
據悉,粵劇藝術博物館通過持續不斷爭取社會各界捐贈支持和徵集購買等方式,加大專題藏品的徵集力度,現藏品總量為5000多件套,藏品種類涉及戲曲主題通草畫、陶塑、劇本曲本、戲服道具等多個類別,「針對這些文物和藏品,我們這一年來也加大了整理和研究力度」。
經過整理和研究,一年來,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取了部分新增藏品補充、更新展覽內容,「一方面豐富展覽的主題,更好地把粵劇藝術的特點和內涵呈現給公眾;另一方面也是滿足公眾每次來到博物館都可以看到新展品的願望」。
其中,在粵劇歷史源流的主題陳列中,新上展的清末戲曲人物陶塑、十九世紀戲曲故事題材貝雕、戲曲人物故事玻璃畫等,正是這一年的徵集研究成果,「這些文物,反映了早期粵劇的歷史面貌,是粵劇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見證,對觀眾更好地理解、認識粵劇的悠久歷史具有很好的說服力。我們展示給觀眾欣賞,方便觀眾理解粵劇有著這麼豐富的歷史內涵」。
馬楠介紹,這一年來, 博物館的藏品徵集活動甚至還得到海外粵劇愛好者的關注。一位熱愛中國文化的美國友人在今年多次把自己收集的舊金山粵劇粵曲私夥局活動照片寄贈給博物館,這些照片資料展現了海外華人華僑對粵劇粵曲傳承發揚的歷史信息。馬楠說,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鑑,說明博物館及粵劇文化的影響力,「我們很感動,粵劇文化不僅得到海外華人華僑的傳承,也影響了愛好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這對博物館未來發展和粵劇傳承發揚將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
上線數字博物館 三維技術「活化」磚雕作品
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公眾了解粵劇文化底蘊、傳播傳承粵劇遺產的窗口,馬楠表示,未來,她將和同事們一起努力,將粵劇的悠久歷史、藝術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更好地呈現給公眾,「習近平總書記對粵劇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使我們充滿了力量,絲毫不敢懈怠」。
國慶期間,粵劇藝術博物館也嘗試了夜間開放,加上情景旅遊劇《穿粵·西關》試演,都是在為給公眾更豐富的旅遊體驗進行積極探索,也是希望能為廣州「夜間經濟」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馬楠表示:「我們將立足本職,在基礎研究、公眾服務、展覽展示、社會教育、展演交流等方面深入推進。粵劇藝術博物館還很年輕,她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積澱和積累,我們會一步一個腳印,把工作做紮實,把基礎築牢固。」
在馬楠的工作日誌中,即將上線的數字博物館是這一年來的一項重點工作。「除了展場上實體呈現的內容,我們通過數字科技的手段,把園林建築裝飾、展藏品、音視頻、歷史文獻等資源進行數據採集和製作,觀眾既可以在館內通過觸屏讀取豐富信息,也可以在館外連結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官網和微信端,進行『虛擬漫遊』、瀏覽豐富的館藏資源,了解博物館的建築面貌、展陳細節等。比如廣福臺的磚雕作品《六國大封相》,我們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和後期動畫製作,將靜止、硬質的磚雕形象轉換成動態、有生命的動畫形象,並嵌入劇目演出視頻,配以字幕解讀程式技藝等,讓觀眾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馬楠認為,博物館的發展需要積累和沉澱,文化薰陶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粵劇藝術的保護者和傳承者,要踏踏實實做好粵劇藝術的收藏研究、展覽展示、社會教育、展演交流等工作,讓粵劇在保護中傳承,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服務於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興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斯其格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