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博物館更「大」了 遊客更多了

2021-01-12 大洋網

馬楠

【出彩奮鬥者】

「習近平總書記對粵劇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使我們深受鼓舞、充滿動力。這一年來,我和我的同事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背負著社會各界的期盼,工作節奏加快不少,絲毫不敢懈怠。我們立足崗位職責,大力推進各項基礎業務和服務工作。」近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表示,這一年來,大家對粵劇的認識和關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過跟公眾的互動交流,我們把總書記的關懷傳遞給大家,大家都非常振奮」。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是我們前進的重要動力,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馬楠透露,未來,她將和同事一起繼續努力,促進粵劇薪火傳承,不斷發揚光大。

這一年來我們的觀眾接待量大幅度提升。之前是平均每天500人,現在日均2100人。這個國慶期間又創新高——10月4日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

粵劇藝術博物館通過持續不斷爭取社會各界捐贈支持和徵集購買等方式,加大專題藏品的徵集力度,現藏品總量為5000多件套,藏品種類涉及戲曲主題通草畫、陶塑、劇本曲本、戲服道具等多個類別。

除了展場上實體呈現的內容,通過數字科技的手段,把園林建築裝飾、展藏品、音視頻、歷史文獻等資源進行數據採集和製作,觀眾既可以在館內通過觸屏讀取豐富信息,也可以在館外連結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官網和微信端,進行『虛擬漫遊』、瀏覽豐富的館藏資源,了解博物館的建築面貌、展陳細節等。

越來越多人來打卡 最高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廣州,第一站來到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了解粵劇藝術傳承和保護情況,希望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

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對向總書記匯報時的情形記憶猶新——她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建設背景,以及粵劇戲服特色、名家流派和傳承情況。馬楠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後的近一年裡,這座嶺南園林式的博物館接待觀眾60多萬人次,「這一年來我們的觀眾接待量大幅度提升。之前是平均每天500人,現在日均2100人。這個國慶期間又創新高——10月4日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

如今,越來越多市民和遊客到粵劇藝術博物館「打卡」,馬楠和同事們工作壓力大增,但大家「忙碌並快樂著」,「這一年來我們的講解次數達1300多場,除了公務接待、團體接待外,每天還有兩場面向觀眾的定時講解。雖然每天忙碌地在展場和園林裡面穿梭,但看到大家對粵劇的認識和關注程度有了明顯提高,我們感到很欣慰」。

跟一年前相比,現在的粵劇藝術博物館更「大」了——園林開放區域越來越多。馬楠介紹:「博物館的展示區域擴大,還增加了永慶坊和多寶路兩個參觀入口,觀眾入館參觀更加快捷便利。」其中,梨園小築、瓊花堂前座在開展了展品保護和環境提升工作後,新開放給公眾參觀。此外還有鑾輿閣等區域,均布置了相關文化展覽,遊客可以走近細細鑑賞。

「在工作中,我們始終遵循粵劇藝術的特性,通過展演交流、傳承體驗活動等,把豐富的粵劇藝術面貌呈現給大家。」馬楠說。目前,廣福臺每周安排兩場優秀私夥局展演,廣州粵劇院、廣州粵藝發展中心、廣東音樂曲藝團、廣東木偶藝術劇院等專業院團也定期輸送專業演出,「觀眾在館內可以感受粵劇深厚的群眾基礎,也可以欣賞到專業表演,領略粵劇獨特的舞臺藝術魅力」。

不斷補充豐富藏品 公眾每次來都能看到新展品

藏品是一座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這一年來,我們加大對粵劇歷史文化物證的收集和整理,也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不少熱心人士紛紛把一些藏品線索、實物提供給我們,看是否具有收藏展示價值。」馬楠說。

據悉,粵劇藝術博物館通過持續不斷爭取社會各界捐贈支持和徵集購買等方式,加大專題藏品的徵集力度,現藏品總量為5000多件套,藏品種類涉及戲曲主題通草畫、陶塑、劇本曲本、戲服道具等多個類別,「針對這些文物和藏品,我們這一年來也加大了整理和研究力度」。

經過整理和研究,一年來,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取了部分新增藏品補充、更新展覽內容,「一方面豐富展覽的主題,更好地把粵劇藝術的特點和內涵呈現給公眾;另一方面也是滿足公眾每次來到博物館都可以看到新展品的願望」。

其中,在粵劇歷史源流的主題陳列中,新上展的清末戲曲人物陶塑、十九世紀戲曲故事題材貝雕、戲曲人物故事玻璃畫等,正是這一年的徵集研究成果,「這些文物,反映了早期粵劇的歷史面貌,是粵劇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見證,對觀眾更好地理解、認識粵劇的悠久歷史具有很好的說服力。我們展示給觀眾欣賞,方便觀眾理解粵劇有著這麼豐富的歷史內涵」。

馬楠介紹,這一年來, 博物館的藏品徵集活動甚至還得到海外粵劇愛好者的關注。一位熱愛中國文化的美國友人在今年多次把自己收集的舊金山粵劇粵曲私夥局活動照片寄贈給博物館,這些照片資料展現了海外華人華僑對粵劇粵曲傳承發揚的歷史信息。馬楠說,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鑑,說明博物館及粵劇文化的影響力,「我們很感動,粵劇文化不僅得到海外華人華僑的傳承,也影響了愛好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這對博物館未來發展和粵劇傳承發揚將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

上線數字博物館 三維技術「活化」磚雕作品

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公眾了解粵劇文化底蘊、傳播傳承粵劇遺產的窗口,馬楠表示,未來,她將和同事們一起努力,將粵劇的悠久歷史、藝術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更好地呈現給公眾,「習近平總書記對粵劇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使我們充滿了力量,絲毫不敢懈怠」。

國慶期間,粵劇藝術博物館也嘗試了夜間開放,加上情景旅遊劇《穿粵·西關》試演,都是在為給公眾更豐富的旅遊體驗進行積極探索,也是希望能為廣州「夜間經濟」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馬楠表示:「我們將立足本職,在基礎研究、公眾服務、展覽展示、社會教育、展演交流等方面深入推進。粵劇藝術博物館還很年輕,她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積澱和積累,我們會一步一個腳印,把工作做紮實,把基礎築牢固。」

在馬楠的工作日誌中,即將上線的數字博物館是這一年來的一項重點工作。「除了展場上實體呈現的內容,我們通過數字科技的手段,把園林建築裝飾、展藏品、音視頻、歷史文獻等資源進行數據採集和製作,觀眾既可以在館內通過觸屏讀取豐富信息,也可以在館外連結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官網和微信端,進行『虛擬漫遊』、瀏覽豐富的館藏資源,了解博物館的建築面貌、展陳細節等。比如廣福臺的磚雕作品《六國大封相》,我們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和後期動畫製作,將靜止、硬質的磚雕形象轉換成動態、有生命的動畫形象,並嵌入劇目演出視頻,配以字幕解讀程式技藝等,讓觀眾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馬楠認為,博物館的發展需要積累和沉澱,文化薰陶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粵劇藝術的保護者和傳承者,要踏踏實實做好粵劇藝術的收藏研究、展覽展示、社會教育、展演交流等工作,讓粵劇在保護中傳承,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服務於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興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斯其格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相關焦點

  • 如何成為一名博物館/美術館館長
    競爭激烈 永久職位較少崗位要求:1.管理(獲取,管理,展示和解釋)歷史文物和藝術作品收藏,監督展覽,實施各種新舉措(有趣的方式)吸引遊客,做好營銷和籌款活動,管理預算和人員,與捐款人和合作機構建立良好關係。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涉及書法、繪畫、詩文、古器物鑑定等諸多領域。現任蚌埠市博物館館長、蚌埠市美術館館長。曾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蘭亭班、景德鎮陶瓷大學進修。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二級美術師。
  • 每座博物館都需要一位「單館長」
    2015年,舉辦「石渠寶笈特展」,「故宮跑」因此成為當年熱詞;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豆瓣評分高達9.3分;2017年,文創產品銷售達到15億元人民幣;2018年,推出《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藝術互動展演;2019年,成功舉辦「上元燈會」,這是故宮第一次大規模夜間開放……故宮走出的每一步,都出人意料,又讓人歡喜。讓將近600歲的故宮貼上「萌」字,這是一個多大的跨越。
  • 西安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正式「搬家」
    當日,西安市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從原址正式遷館至西安音樂廳,兩百餘件珍貴皮影全部公開展出,吸引眾多參觀者。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11月27日,陝西西安,遊客參觀展出的皮影。當日,西安市明清皮影藝術博物館從原址正式遷館至西安音樂廳,兩百餘件珍貴皮影全部公開展出,吸引眾多參觀者。
  • 6月去南濱路東原1891 聽三大博物館館長講奇妙故事
    在「遷徙一公裡」主題活動月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第一任館長王川平走進了東原1891,在經典書店帶來了一場博物分享會,現場解答了人們對博物館的諸多疑惑,帶領觀眾開啟了一場奇妙的博物館之旅。在東原1891的經典書店,中國重慶三峽博物館第一任館長王川平,就著一杯清茶,緩緩講述著 「偏將軍印章」的由來,「金制官印流行於漢晉時期,目前全國共發現26枚,兩漢金印僅存15枚,為希罕之物,極為珍貴。」作為三峽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目前「偏將軍印章」 陳列在「壯麗三峽」展廳。    「說道三羊尊的得來呀,那也是一樁趣事。它是1980年在巫山縣大昌鎮大寧河畔的李家灘出土的。
  • 追求與奔波——訪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
    初識今年已76歲的詩城博物館館長趙貴林,是在2020年11月參加重慶市奉節縣的一次文化活動中。  「這是我一輩子的追求,一生最後的奔波。」在談起他以一人之力創辦詩城博物館時,趙貴林這樣說道。博物館大門內的「建館記」,道出了趙貴林籌建詩城博物館的艱辛。
  • 上博這三年|館長楊志剛:東館、「名山」、疫情,與博物館的力量--上觀
    一,就是全館一心追求一個目標定位: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當上博東館在2020這個特殊年份的最後一天主體鋼結構封頂,透過一座博物館的千日之旅,可以看到什麼?「到浦東去」和三年前一樣,採訪就在楊志剛的工作現場,就近找一處能坐下來聊的地方便開始——這次是上博東館工地現場一間大會議室桌角。
  • 軍事博物館館長袁偉將軍,11幅行書作品欣賞,網友:可進中書協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個戎馬一生的書法達人,他就是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館長袁偉,少將軍銜。他的字剛毅遒勁,中規中矩中自有風格,字如其人。這可能和他是軍人和長期的軍旅生涯鑄就了老人品和性格,在書法上體現了出來。在一次訪談中,袁偉將軍認為:「字是用來表達意思的,美只是它的外在因素。
  • 博物館的星座屬性
    原標題:你的星座應該去什麼博物館? 節假日除了遊山玩水外,去博物館、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也是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世界上的博物館千千萬,一定要挑選適合自己的。不同星座的人,性格喜好不同,欣賞藝術作品的眼光自然也不一樣。
  • 【館長說文物】鏡鑑千秋——博物館裡話銅鏡(圖)
    原標題:【館長說文物】  鏡鑑千秋  ——博物館裡話銅鏡  ④  平涼市博物館館長 王啟峰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人類自從有了美的觀念,對自身容貌舉止就越發的重視。
  • 國外10大博物館景點,大英博物館僅第三,美國多個上榜
    當您參觀世界各大首都和旅遊中心時,必須停下來參觀其著名的博物館。這些都是人類的現代寶庫,它們保留著人類文明和藝術的鮮活記憶,其價值遠遠超過任何國家寶藏。在您的餘生中,參觀這些博物館中的任何一家都將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 10.埃爾普拉多
  • 線上線下結合 業內業外合作 貴州省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線上線下結合 受認可年初,受疫情影響,各大博物館緊急閉館,相繼上線網絡直播、網上展廳等線上形式,貴州省博物館也利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在此期間開放了「閉關不打烊,展品線上賞」(8期)、《駿馳驥驤——中國傳統馬文化展》VR網上展廳、貴博課堂雲體驗等。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更是座「戰利品大寶庫」
    今天,這一切,我們將要在英國的博物館裡一睹它們的真容了。好吧,為了面向更好的未來,小娘子今天就來正視歷史。與巴黎羅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的大英博物館,位於倫敦中心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不過這個廣場可真沒多大,外表看上去也很低調。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十二生肖獸首並不是國寶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新京報資料圖 記者 薛珺 攝  對話人物  陳履生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曾因在微博上發布言論稱「圓明園十二生肖水龍頭只是見證圓明園被外國列強掠奪、焚毀的歷史見證,一上拍賣會就被稱為『國寶』,欠妥」,引發網絡討論。
  • 計算器具歷史展—第二屆清華科學博物館論壇
    世界一流的大學都有一流的博物館,清華不同。它要的不是「一流」,而是「雙一流」。不僅藝術博物館要頂尖,科學博物館也一樣。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自2016年開館以來,已是名譽斐然。在學校具有前瞻性和社會責任感的支持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也將在籌備幾年之後亮相。這一次我們迎來了開館前的第二場展覽。
  • 赤膽保文物 豈雲多艱辛——訪寶清縣石器博物館館長王俊山
    石器博物館正式批覆後,得到了寶清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臨時安排博物館暫借青少年活動中心。雖說地方有限,僅展出三百多件石器,還有近五千件石器窩在家裡,但是至少博物館可以面向社會,讓寶清人方便了解曾經博大精深的肅慎文化。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今日成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長、二級巡視員金瑞國,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倪國勝,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副處長榮瑞峰,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及全省71家文博機構負責人,支持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事業的特邀嘉賓及會員代表100餘人出席會議。
  • 2021中國絲綢博物館「火力全開」
    1月13日,「中國絲綢博物館2021迎新媒體見面會」在國絲館曉風書屋舉辦。國絲館館長趙豐及技術部主任周暘做了精彩的分享。作為研究型博物館,本年度大展亦展現出實力不凡的策劃「功力」,既有國際視野、國際表達,又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還有浙江元素、浙江擔當。展品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從藝術到科學,可謂是包羅萬象又極具看點。
  • 重慶榮昌萬靈古鎮有了我國唯一高規格的全球最大提琴博物館
    ,四川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四川音樂學院原院長敖昌群,重慶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楊凡,重慶市歌劇院首席指揮何澤生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重慶市工筆畫學會會長劉明孝,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藝術學院院長顧碩等業界嘉賓出席開館儀式。
  • 怎樣才能當上廣州的博物館「掌門」?半數讀過研,最年輕42歲
    今年9月,廣東省博物館館長正式「換帥」。9月4日下午,中山大學宗教人類學博士肖海明被正式任命為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而自2012年起開始擔任廣東省博物館館長的魏峻「魏博士」,已赴上海復旦大學任教。 什麼人才能當博物館「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