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為何多是頂級的文物?

2021-01-08 騰訊網

文玩 | 字畫 | 品鑑 | 茶道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這些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我國政府、學者和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海外文物的調查工作,但由於受到條件的限制,這項調查工作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狀態。

一,為何這些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最有看頭呢?

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 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 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而且均是文物中精品中的精品。除了我們熟知在列強洗劫圓明園、故宮,一些來華的外國人還利用科學探險的名義盜走了在上個世紀初盜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建國以後, 尤其是20 世紀80年代以後盜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也有大量珍貴的文物被販賣到海外,可以推測, 在全球, 我國至少有數百萬件文物流落異域。

舊中國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個渠道:

一是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

二是當時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

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姦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

不誇張地說,北京「 自元明以來之積蓄, 上自典章文物, 下至珠寶奇珍, 掃地遂盡」 。很簡單,你家遭搶的時候,被搶的一定是最貴重的東西。所以,你在海外看到的一些元明清時代的文物,不用懷疑,都是無價之寶。

二,流失海外文物都有哪些種類呢?

早在1840年, 列強就把中國文物列為文化侵略的重要內容, 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

1860 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圓明園內四五十處殿堂內裝飾了難以計數的紫檀家具, 陳設了大量的國內外珍奇寶貝, 有家具、錦緞、氈毯、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漆器、牙雕、瑪瑙、唬拍、水晶、木雕玉器、寶石、書畫、鐘錶、歷代典籍, 應有盡有。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當時法國文豪雨果說過:「 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 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1900年,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 縱兵三日, 為所欲為, 北京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不管是皇宮禁苑還是居民宅院、商家店鋪都沒有能夠倖免。

紫禁城遭洗劫後, 宮內收藏損失過半, 貴重物品被劫掠一空。「三海」 — 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劫後, 收藏所剩無幾, 皇家行宮頤和園內陳設的珍寶幾乎劫掠殆盡。

以上基本是列強都過打砸搶帶走的一些文物,接下來還有一些通過「騙」走的。

騙的最常用手段就是以科學考察的名義。

據統計,1856-1932年間, 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國等國曾考察我國西北地區66次, 每次考察都掠走大量中國文物。

歷次考察中, 尤以斯坦因與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竊取的9000 多個卷子和500 多幅繪畫, 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一部分在大英圖書館, 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圖書館。

斯坦因和王道士

光這兩個人盜走的敦煌文物,就讓「敦煌學研究」中心從中國移到了英法。

騙的另一種手段就是「收購」。

1899 年左右, 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流失之中,先是被當作藥材販賣, 後又被西方列強的文化梢客以各種名目大量收購而去。據不完全統計, 安陽小屯出土的近20萬片甲骨, 有近3萬片流失海外, 被12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後, 內憂外患, 各地盜掘成風, 文物如潮水般地湧出國門。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監守自盜」 , 將六大箱共計1200 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 經變賣、哄搶,絕大部分已流失海外。

1928年, 清東陵慈禧太后陵寢被軍閥孫殿英野蠻盜掘, 墓中所藏國之瑰寶被洗劫一空, 絕大部分因被變賣購買軍火而散失。

1931年「9·18 」 事變後, 日本人對我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文物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 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間, 美國人利用中國社會動蕩之機對中國文物大肆收購。

三,那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都在哪些地方?

英法美日四國的博物館最多。

大英博物館藏(唐摹本 局部) (東晉)顧愷之

與大英博物館齊名的「盜中之神」,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收藏了中國歷代名畫、金玉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

如果你對繪畫感興趣,那麼你就要去美國,這裡收藏最多。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就有1200 餘幅;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唐鍍金銀葉碟

然而要說收藏的中國繪畫最值錢的,還要屬大英博物館。

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藏青銅器象尊 殷商晚期

此外, 羅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 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 其中歷代陶瓷器1.2 萬件, 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首,

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羅浮宮不相上下。

如果你是一名地方志和古籍研究者,那麼你要去美國。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志; 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種。而且有些人研究家譜都得去美國查資料,全美收藏中國家譜有2000多種。

在英法美日四國強盜裡,還要屬日本強盜最懂文化。他們鍾愛收藏甲骨文。

日本是收藏甲骨文片最多的國家, 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 日本有近13000片。

大英圖書館: 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 萬多種, 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 《永樂大典》45 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大英圖書館藏金剛經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 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傑作。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 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 數量多, 質量高。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中國遼代南海觀音木雕和山西廣勝寺熾盛光佛壁畫

波士頓美術館: 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 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 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如保存完好的唐張營《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波士頓美術館藏宋徽宗《五色鸚鵡》

芝加哥美術館: 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 最引人人勝的是一件戰國提梁。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除了上述提到的收藏中國繪畫之外,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 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 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 多件, 始於新石器時代, 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 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南宋瑪瑙杯

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該館收藏相當數量的中國壁畫、石雕、青銅器、玉器、繪畫等珍貴文物。

哈佛藝術博物館、唐代壁畫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寒江獨釣圖 (南宋)馬遠

面對如此光彩奪目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 我們在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傑出創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時, 也為如此眾多的無價之寶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

儘管有關部門積極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贖買流失海外的文物, 並取得了一些成績, 但是和流失在海外數百萬的祖國文物相比較, 能夠回到祖國的文物實在少之又少。

所以能看就多看看吧,雖然去別人家看自己家東西還要買票這件事很操蛋,但是這條旅遊線路若能開闢,也算是為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END

相關焦點

  • 國家文物局:5年來,1300餘件套流失文物回歸中國
    據悉,5年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文物局成立了文物返還辦公室,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埃及等國共計向我國返還1300餘件(套)中國流失文物,包括鄧峪石塔塔身、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水下考古調查確認三艘甲午海戰沉艦據介紹,5年來,我國開展了4260項考古發掘項目,重點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等關鍵領域考古。
  • 疫情無阻流失文物「回家」!25年跨國追索親歷者:久久為功
    圖片由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提供 新華社記者從國家文物局11月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近期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 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明代梅瓶……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
  • 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作品揭曉 見證年度文物輿論焦點
    推介作品來自28家媒體43個媒體平臺,覆蓋報、網、臺、端、微等多種媒體形式,基本涵蓋文物保護、考古發現、文物安全與執法督察、革命文物、博物館、民間收藏文物、流失文物返還、世界文化遺產管理、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機構隊伍建設、文物保護法修訂等文物工作。推介作品作者分布較為均衡,記者單篇均只有1篇,另有4名記者除單篇外,亦有與他人合作系列報導作品1至2篇。
  • 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年初在全國5000多家博物館暫停對外開放的形勢下,「雲觀展」成為一種全新觀展潮流;故宮、國博、上博、遼博等推出的蘇軾特展、唐招提寺文物展等,或聚焦人物,或渡海而來,一以貫之地成為文化話題,首例考古出土顏真卿所書墓誌,引發了學界對於顏真卿早年書風的討論;流失文物返還與打擊文物犯罪成效顯著,然而接連發生的文物安全問題依然牽動人心。
  • 98年德國人在亞洲海域,撈出了6萬多件唐朝文物,我國為何無動於衷?
    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進行貿易和商業往來。  這其中就包括大家比較熟知的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印度人、僧伽羅人,以及高棉人、查姆斯人、猶太人等。  他們將本國的貨物帶入中國,並且將文化、習俗也融入到中國社會,一時間形成了異常繁榮昌盛的局面。
  • 這隻「三足蟾蜍」,曾經賣了30元,現在卻是國寶級文物
    但是遲一秒便有可能讓文物流失,館長自然是心系文物的,不敢怠慢,近年來,慈谿不斷出土青瓷等文物,境內的文物投機商已經活躍得很猖獗了,稍一疏忽就會造成珍貴文物流失,產生不可彌補的損失。現在來鑑賞這隻三足蟾蜍當年出土的,正是這隻北宋三足蟾蜍硯滴,於1983年在慈谿市彭東鄉寺龍橋頭泥沙中出土,經專家鑑定為越窯青瓷,是越窯青瓷中極其罕見的國寶,1985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如今這件文物館藏於慈谿市博物館中,值得一說的是這慈禧博物館中館藏有歷代文物三千多件,其中越窯青瓷文物超過一千多件,但是這隻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則是佼佼者。
  • 水下文物納入文物普查範疇 國家將設專門保護區
    中國的海域面積大約為473萬平方公裡,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裡,從古至今是海上商賈交往的重要通道,水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1986年,英國人米歇爾·哈徹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拍賣從南中國海域盜掘的青花瓷器等珍貴文物,拍賣總價值達3700萬荷蘭盾(約2000萬美元)。這件事引起了中國文博界的強烈抗議,也最終促成了中國水下考古學科的建立。
  • 大英百件文物展,第101件文物為什麼是中國重返世貿籤字筆
    3月1日下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大英博物館藏品中的100件(套)文物以及1件(套)由國博方面提供的照片。據悉,在每個展覽場地,舉辦方都要為這一展覽增添一件代表性物品作為第101件展品。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中國被盜肉身古佛疑現身歐洲
    為何要看左手?《匈牙利展出肉身坐佛疑為三明20年前被盜文物》的文章寫道:1950年,有人懷疑陽春村的章公六全寶像裡面,是否如村民所說藏著真身,便在章公左手虎口的位置鑽了一小洞,伸進指頭一摸,摸到類似絲麻的東西。時任當地小學校長的徐有伍知道後,從親戚家裡拿了一些大漆,半夜跑到幫忙藏匿寶像的東埔村村民家中,將洞口補上。」
  • 30年文物命運對比
    前一次是公私合營以後,出口公司一個收購站,一天就能收上來兩卡車,之所以要收這麼多,是為出口換取外匯。第二次是1978年「文革」結束後,全國各地來北京送貨的農民排成隊,有時一天能收三卡車。收購員每天從財務科取200元,下班時交帳,多退少補,一般情況下200元可支付一天的收購。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十二生肖|馬首|中國國家博物館
    12月1日,十二生肖中的「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成為首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網上引起歡呼一片,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十二生肖銅首齊聚的一天。圓明園的歷史記憶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座聲名顯赫的皇家園林,主要是皇帝盛夏避暑、處理軍政事務之所,有「萬園之園」之稱。
  •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陣取文物,三千多瑰寶損毀大半
    2、 郭沫若為何參與挖掘明定陵 郭沫若,提到這個名字大家第一浮現的印象就是,郭老是我國近代有名的文人,而且與政治鬥爭相關。郭沫若在中國近代史的成就很高,他在位時,還是中國科學院的首任院長。
  • 【網絡中國節·七夕】泉州海交館藏著哪些有趣的愛情文物?
    一些在古人看來司空見慣之物,其實蘊含著深刻的愛情寓意,泉州海交館藏著哪些有趣的愛情文物呢?比如,雖然遭到磨損且斷成兩截但形象仍栩栩如生的唐代雙魚紋墓磚;反映中國古代文學小說故事的清青花人物紋碗;蘊含陰陽和諧傳統道家思想的宋龍泉窯青釉雙魚洗;由兩個不同捐贈者捐贈的清青花人物紋盤,卻碰巧是一對等等。
  • 乾隆色譜、絲綢之路上的動植物、兵團革命文物……2021年中國絲綢...
    廢話不多說,趙豐館長的劇透時間到。展覽七展覽名稱:胡漢之間:唐代絲路紡織服飾展展覽時間:2021年4月16日-6月20日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二樓展覽內容:配合2021年「國絲漢服節」,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和甘肅省博物館聯袂策劃和展出。
  • 赤膽保文物 豈雲多艱辛——訪寶清縣石器博物館館長王俊山
    王俊山想,這些石頭很可能是石器文物,集市上人很雜,萬一流失到外地,對於寶清來說就是一大損失。文物一旦離開出土地,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為了這些石器不流失到外地,他和家人商量,決定克服一切困難徵集保護這些石器。十年間,王俊山走遍了寶清縣的每一塊土地,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代價,目前已收集6000多件當地出土石器。
  • 舊事重提: 1994年騙過所有中國頂級專家的陶俑, 實屬村民燒制
    導讀:文物是前人給世人留下的財富,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物自然不少;這些文物有些還埋在各個墓穴的地宮裡,又得珍藏於博物館,有的在古玩市場等著人發掘;而更多的卻是深藏在收藏家家裡。對於這個幾乎暴富的東西,自然有人造假,有些造假的文物甚至可以騙過所有世人以及專家。
  •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後,那些些遺失的文物,如今在哪?
    英法聯軍本著破壞的原則,把方便攜帶的文物掠走。帶不走的就一把大火燒盡。連續三天三夜不滅。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文物數量之多。據當年的法軍回憶:圓明園中有著大量的瓷瓶玉石,各種青銅古玩,還有皇上穿的龍袍。沒想到毫無抵抗能力的清軍竟然有著這麼多的寶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硝煙慢慢散去。
  • 【邊疆時空】李勤璞 |《寶藏——中國西藏歷史文物》評介
    從事區域研究,具體是從西藏到新疆、內外蒙古、東北—西伯利亞、朝鮮半島這半月形地區及其與中國中心地區的宗教、文化和權力關係。西藏和藏族各種文物寺廟圖冊1980年以降已經出版許多。2000年1月北京朝華出版社出版的由甲央、王明星主編,達瓦次仁、索文清、旺堆、索朗航丹撰文的《寶藏——中國西藏歷史文件》,收羅豐富、圖版清晰,為諸領域展示了很多新資料。書計五大冊,每冊分多個專題,每專題之前均有短文列於前,簡述相關歷史時期重大事件和文化特徵,便於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