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5年來,1300餘件套流失文物回歸中國

2021-01-10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花山巖畫、鼓浪嶼、良渚古城在5年內陸續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項,與義大利並列世界第一。國家文物局今天(12月31日)發布「十三五」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成就。

據悉,5年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文物局成立了文物返還辦公室,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埃及等國共計向我國返還1300餘件(套)中國流失文物,包括鄧峪石塔塔身、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

水下考古調查確認三艘甲午海戰沉艦

據介紹,5年來,我國開展了4260項考古發掘項目,重點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等關鍵領域考古。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持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豐碩,浙江良渚、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陝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遺址實證了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

其中,水下考古成績頗豐,我國開展了黃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甲午海戰沉艦調查確認「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南海海域首次深海考古調查填補空白,「南海I號」發掘文物18萬件、實施船體整體保護。

中國考古的足跡還走向海外,加強聯合考古和跨國申遺,30家文博機構赴24國實施40餘項聯合考古。我國還推進援外歷史古蹟保護修復,合作項目增至6國11處。

摸清中國文物家底:國有可移動文物達1.08億件/套

據悉,「十三五」時期,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同時,公布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基本摸清革命文物資源家底。

國務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058處,國、省、市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增長17%、30%、45%。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增至135個,公布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兩批中國傳統村落。

在文物保護方面,聚焦整治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三大風險,實施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2000餘項,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建成開放,建立文物違法案件督察約談機制。

同時,打擊文物犯罪三年專項行動偵破文物犯罪案件348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67名、繳獲文物6萬餘件,五批A級通緝令共5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現已到案50人,文物犯罪重大案件逐漸減少。

同時,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部際協調機制正式建立,國家文物局成立文物返還辦公室,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埃及等國共計向我國返還1300餘件(套)中國流失文物。

其中,義大利政府返還796件文物藝術品,美國返還361件(套)文物藝術品,山西榆次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故裡,西周青銅虎鎣從英國回歸,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從日本追索回國,馬首銅像回歸併劃撥入藏圓明園。

76%縣市區建有博物館,全國近5千家博物館免費開放

五年來,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5535家,其中免費開放博物館4929家,非國有博物館1710家,行業博物館近800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數增至1224家,全國76%的縣市區建有博物館,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2萬多個,2019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館藏文物保護條件全面升級,標準化庫房建設工程基本完成,6.2萬件套館藏珍貴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得到保護修復,346萬件可移動文物數據信息向社會開放。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疫情無阻流失文物「回家」!25年跨國追索親歷者:久久為功
    圖片由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提供 新華社記者從國家文物局11月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近期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 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明代梅瓶……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
  • 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作品揭曉 見證年度文物輿論焦點
    推介作品反映年度文物輿論趨向自2016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連年舉辦文物好新聞推介活動,活動日益成為國家文物局宣傳傳播品牌,入選作品也逐漸成為年度文物領域大事、要事、喜事的晴雨表,反映出年度文物工作重要成就和文物新聞輿論工作突出特點
  • 馬首回歸圓明園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國找回了幾個
    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為更好踐行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文物保護國際共識,國家文物局經與何鴻燊先生協商一致,將馬首劃撥北京市圓明園管理處收藏,回歸原屬地。
  • 馬首回歸圓明園背後,「十二生肖」的追索之路
    專家指出,中國買主的競價,讓中國非法流失文物價格飆升,不僅為未來流失文物的追索造成障礙,還助長了文物犯罪。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今天表示,對於歷史上因戰爭劫掠、文化掠奪、非法貿易等原因流失的文物,如何開展追索返還,國際社會依然缺乏法律基礎和普遍共識。不過,近年來隨著各國的共同努力,非法流失文物的返還取得了積極進展。
  • 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據不完全統計,閉館防疫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共推出2000餘項博物館線上展覽,訪問量突破50億人次。中國國家博物館「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數字全景展廳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全景展廳近幾年來,隨著科技手段在博物館中的運用以及政府加大對公共文化場館信息技術領域財政投入,博物館早已啟動數位化工作,而此次疫情無疑加速了博物館數位化進程。
  • 今天,馬首回歸圓明園!2007年由何鴻燊以6910萬港元購得後捐獻國家
    160年前,圓明園慘遭焚掠,從此下落不明的馬首銅像,於12月1日正式回歸圓明園這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記者施雨岑)    背景資料:  2007年9月20日,馬首銅像在香港被愛國人士何鴻燊以6910萬港元成功收回並捐贈給國家。
  •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為何多是頂級的文物?
    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 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 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而且均是文物中精品中的精品。除了我們熟知在列強洗劫圓明園、故宮,一些來華的外國人還利用科學探險的名義盜走了在上個世紀初盜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十二生肖|馬首|中國國家博物館
    目前,十二生肖銅首中,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以不同方式回歸祖國,而龍首、蛇首、羊首、雞首、狗首至今依然下落不明。2000年,牛首、猴首和虎首銅像現身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的拍賣會,引起中國社會各界對拍賣流失文物的憤慨。後來中國保利集團公司以高價競拍成功,目前存放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 水下文物納入文物普查範疇 國家將設專門保護區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去年曾對該沉船進行了水下考古作業,出水了近萬件文物,其中大部分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鎮生產的瓷器。  華光礁一號的發掘與打撈只是20多年來中國水下文物調查的成果之一。  「國家文物局從組建水下考古隊以來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搞沿海水下文物普查,這是文物系統一個戰略任務。」張威說。
  • 馬首回歸,十二生肖銅首現有幾個在中國?
    2000年4月30日,中國保利集團以774.5萬港元在佳士得拍賣行購得,現存放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寅虎現狀 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企業家在蘇富比拍賣會上購得。2000年5月2日,中國保利集團以1544.475萬港元在蘇富比拍賣行購得,現存放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 中國被盜肉身古佛疑現身歐洲
    這尊肉身坐佛是匈牙利自然科學博物館從荷蘭德倫特博物館借來展出的。據悉,根據合同,荷蘭方面可以隨時將其撤走。目前已知的信息是,這尊肉身坐佛是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荷蘭私人收藏家1996年通過「合法途徑」購得。根據國際博物館理事會規定,有爭議的文物不能展出。這尊肉身坐佛原定在布達佩斯展出至5月17日,而後前往盧森堡巡展。
  • 揭秘十二生肖獸首回歸途中的暗戰
    由於是在中國舉行拍賣中國流失文物,兩家拍賣所的拍賣行為極大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國媒體第一次對十二獸首的來歷和故事進行了大範圍的報導,引發了各界憤慨。這3件文物得以回歸中國,現存放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從1500美元到接近200萬美元,獸首身價在15年間漲了1000多倍。 賭王出手阻止拍賣 2003年,幾位中國收藏家在美國尋訪到豬首下落。
  • 網傳國家一級博物館遭野蠻施工 致使文物暴露野外
    劉洋 攝針對網絡爆料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南省南陽漢畫館(簡稱漢畫館)圍牆夜間遭強拆破壞,致使文物暴露野外、面臨嚴重威脅的消息,記者3日從河南省文物局獲悉,由該局成立的調查組已於昨日(2日)進駐南陽市展開調查。公開資料顯示,創建於1935年10月的南陽漢畫館是目前中國建館最早、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座漢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現收藏漢畫像石總量已達兩千餘石。
  • 從流散到回歸,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如今還差幾個?
    9月17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其中「圓明園獸首銅像重聚」是一大看點。此次展覽展出了牛首、虎首、猴首、豬首、鼠首、兔首。圓明園獸首從星散到重聚,輾轉走過的,正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如今這六件圓明園銅獸首在國博重聚,這中間卻是相隔了159年!
  • 《如果國寶會說話》12月2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映
    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12月2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映。2018年1月1日起,100件國寶將在這部紀錄片中陸續開口「說話」,為人們講述自己的傳奇故事,以全新視角帶領觀眾讀懂中華文化。
  • 聚焦新石器時代 國家文物局通報4項重要考古成果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施雨岑)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國家文物局29日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和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4項重要考古成果。
  • 圓明園十二生肖之馬首回歸圓明園
    圓明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