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花山巖畫、鼓浪嶼、良渚古城在5年內陸續申遺成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項,與義大利並列世界第一。國家文物局今天(12月31日)發布「十三五」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成就。
據悉,5年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文物局成立了文物返還辦公室,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埃及等國共計向我國返還1300餘件(套)中國流失文物,包括鄧峪石塔塔身、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
水下考古調查確認三艘甲午海戰沉艦
據介紹,5年來,我國開展了4260項考古發掘項目,重點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等關鍵領域考古。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持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豐碩,浙江良渚、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陝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遺址實證了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
其中,水下考古成績頗豐,我國開展了黃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甲午海戰沉艦調查確認「致遠艦」「經遠艦」「定遠艦」,南海海域首次深海考古調查填補空白,「南海I號」發掘文物18萬件、實施船體整體保護。
中國考古的足跡還走向海外,加強聯合考古和跨國申遺,30家文博機構赴24國實施40餘項聯合考古。我國還推進援外歷史古蹟保護修復,合作項目增至6國11處。
摸清中國文物家底:國有可移動文物達1.08億件/套
據悉,「十三五」時期,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同時,公布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基本摸清革命文物資源家底。
國務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058處,國、省、市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增長17%、30%、45%。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增至135個,公布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兩批中國傳統村落。
在文物保護方面,聚焦整治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三大風險,實施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2000餘項,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建成開放,建立文物違法案件督察約談機制。
同時,打擊文物犯罪三年專項行動偵破文物犯罪案件348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67名、繳獲文物6萬餘件,五批A級通緝令共5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現已到案50人,文物犯罪重大案件逐漸減少。
同時,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部際協調機制正式建立,國家文物局成立文物返還辦公室,英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埃及等國共計向我國返還1300餘件(套)中國流失文物。
其中,義大利政府返還796件文物藝術品,美國返還361件(套)文物藝術品,山西榆次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故裡,西周青銅虎鎣從英國回歸,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從日本追索回國,馬首銅像回歸併劃撥入藏圓明園。
76%縣市區建有博物館,全國近5千家博物館免費開放
五年來,全國備案博物館總數5535家,其中免費開放博物館4929家,非國有博物館1710家,行業博物館近800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數增至1224家,全國76%的縣市區建有博物館,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2萬多個,2019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館藏文物保護條件全面升級,標準化庫房建設工程基本完成,6.2萬件套館藏珍貴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得到保護修復,346萬件可移動文物數據信息向社會開放。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