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件文物展,第101件文物為什麼是中國重返世貿籤字筆

2021-01-09 澎湃新聞
3月1日下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大英博物館藏品中的100件(套)文物以及1件(套)由國博方面提供的照片。據悉,在每個展覽場地,舉辦方都要為這一展覽增添一件代表性物品作為第101件展品。面對來自大英博物館的100件(套)精美文物,國博方面挑選了「2001年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WTO)的木槌和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籤字筆」作為第101件展品。國家博物館中方策展人閆志對《澎湃新聞》表示,之所以選擇這一件套文物來加入展覽,主要考慮到世貿組織是致力於消除貿易壁壘、實現經濟全球化的組織。中國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的創始國,中國歷經重重困難,終于于2001年重返世界貿易組織,這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說,對於世界經濟發展來說,都有重大意義。據悉,此一展覽還將於6月29日亮相上海博物館,目前上海博物館正在邀請觀眾就在上海的101件展品提出建議。

國博「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出現場展示的第101件文物,「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木槌和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籤字筆」。

中國重返世貿組織(WTO)時的籤字筆。

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後文簡稱「大英展」)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自3月2日至5月31日期間,全面向觀眾開放。此次展覽在英國政府的贊助支持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共同舉辦。

展覽展品除了來自大英的100件文物,國博方面還將提供一件能體現展覽所在地文化特徵的代表性文物共同展示。英方策展人說:「第101件展品中國國家博物館挑選了2001年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WTO)的木槌和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籤字筆。之前有討論第100件可能會是ipad之類的比較先進的技術,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深圳產的太陽能燈泡?我很喜歡這件燈泡,這背後故事很豐富,體現了創新,簡潔,實用,對今天來說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挑戰。和環境的議題相關,新能源有關。」

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交流合作的新裡程碑,也是近年來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大英展」緣起於2010年大英博物館與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合作項目——用100件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由於廣播節目在英國廣受好評,創下1100萬人同時收聽的記錄,大英博物館又與企鵝出版公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在此書基礎上,大英博物館經過對文物進行調整後,推出了同名的展覽項目,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巡展。這一展覽已經在日本、阿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多家博物館展出,成為近年來國際博物館界的熱門話題。中國大陸是「大英展」世界巡迴展覽的重要一站。除了今年3月至5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外,6月至9月該展覽將移師上海博物館。

「大英展」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當代人工製品,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的歷程。與觀眾們熟知的世界史敘事模式不同,「大英展」並非旨在展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或者文明自身的獨特性,而是通過兩條線索突出其共性以及文明之間相互交融、彼此影響的事實。其一,資源、技術、思想、文化的傳播與共享,造就人類文明本身,自古以來這種交流與融合就從未中斷,並不斷塑造著文明的軌跡;其二,儘管不同文明擁有風格各異的面貌,但其共同關心、嘗試解決的問題卻是一致的,因此文明的差異並不是產生分歧的理由,而是可供互相借鑑的契機。雖然展覽的主線仍然是縱向的時間線索,但是在每一部分的闡釋中,上述兩條線索都隱含其中,並帶領觀眾通過解讀每一件展品去感受一部別樣的世界歷史。

策展人貝琳達·克裡勒說:「我們很清楚,用100件物品來詮釋歷史無法面面俱到,一定會有許多歷史被遺漏和忽略。對歷史的詮釋也是充滿爭議的,人們總是會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連同序言部分在內,展覽共分九個單元:

序言部分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屬於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這個製作於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來和人們常見的古埃及木棺並無二致,但是經過分析研究人們發現,它的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木料來自於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這個普通的木棺試圖向觀眾表達,在早期文明時代,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佘盆梅海特的的木棺

第一單元:開端(200萬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

250萬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類祖先在非洲製作出來,從此與我們建立起聯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奧杜威石質砍砸器,就是這些工具之一。人類的祖先利用這些工具切割動物軀體,砸碎動物骨骼,以獲得營養豐富的骨髓,令其他食肉動物望塵莫及。得益於對這些工具的使用,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壯,大腦也愈來愈發達。工具伴隨人類走出非洲,進入包括美洲在內的新世界。大約1萬年前,在末次冰河時代結束後,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遊牧的狩獵者發現了種植穀物和馴化動物的方法,逐漸轉變成定居的農人。定居生活需要各種不同的物品,工具使農業成為可能,也讓生存更容易。公元前6000年的鳥形石杵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類如何通過加工有毒食物從而拓展了食譜範圍,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的環境。

奧杜威石質砍砸器鳥形石杵

這一部分中的許多物品既精美又實用。很明顯,人們很早就渴望製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時代,就已經開始繪畫和雕刻。在此後的上千年時間裡,人們為製作美觀而實用的器物絞盡腦汁,尤其青睞玉石這類珍稀物質。本單元中的部分展品,將揭示人類現有生活方式的諸多方面在公元前2500年前即已落地生根,並共同講述人類及其創造物深邃複雜而又激情四溢的故事。

第二單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定居農業形成之後,人類社會發生的最重大變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國家的出現。在東亞、南亞、北非和中東豐饒的河谷地帶,人們第一次以超過幾百人的規模聚居在一起。進而,新的生活方式引發了器物的革新。人口眾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強管理,文字應運而生。早期文字多書寫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機物質上;而在中東地區,文字則被印在泥板上,許多得以保留。文字不僅用於記錄,很快又得到更多創造性應用,在那些泥板上還發現了早期文學作品。公元前7世紀的「大洪水」記錄板,用楔形文字書寫了人類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內容與《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極為相近,而時代則比後者早400年左右。

「大洪水」泥板

許多遺物發現於新城市中心,表明商業網絡已經連接起城市與國家。金屬冶鑄這門新技術使人們最終創造出複雜的青銅和黃金製品。伊拉克南部烏爾王陵出土的王后豎琴上,就鑲嵌著青銅和黃金裝飾。

王后豎琴

第三單元 權力與哲學(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後,許多邦國開始眺望邊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領導威權和軍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逐漸膨脹成帝國。在辛納克裡布國王統治時期,亞述帝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元前700左右的亞述浮雕,就是這個帝國強大的象徵。與此同時,徵服了埃及的古實王國奉行文化拿來主義政策,吸收了許多埃及傳統,包括建築、宗教和喪葬習俗。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沙伯提」雕像,表現了這一主題。

亞述士兵浮雕石板

第四單元 儀式與信仰(公元1—800年)

縱觀世界與歷史,不同的宗教都藉助器物使人靠近他們的神。這一單元中的器物均與信仰和社會儀式有關,其中許多是隨葬品,引導我們直接面對當時社會的信仰和夢想,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儀式的複雜性。

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西歐的器物上開始裝飾新的宗教符號,曾經流行整個帝國的舊信仰開始衰落。與此類似,在中東地區,新宗教的出現導致了地方信仰的消失。隨著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基督教,尤其是最終改變整個地區宗教版圖的伊斯蘭教的到來,阿拉伯半島上曾存在的數百本土神靈被遺忘了。公元2至3世紀的阿拉伯銘文青銅手,展現了伊斯蘭教到來前葉門地區獨特的宗教信仰。

阿拉伯銘文青銅手

第五單元 貿易與侵略(公元300—1100年)

公元800年左右,中東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兩個超級大國控制,分別是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他們支配著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上的巨額貿易;依靠商人和駱駝組成的商隊,香料和絲綢等奢侈品得以在絲路上流通。因為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續高漲,這類貿易活動在中世紀早期達到鼎盛。公元4世紀製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貴的材質和奢華的裝飾,表明香料在中世紀西方有著怎樣的價值。

霍克森胡椒瓶

同時,另一個複雜的貿易網絡也興盛起來,即以印度洋為中心,依靠季風和眾多港口,將數千英裡內的不同國家聯繫起來的海洋貿易網。無論在陸路絲綢之路還是在印度洋,人口和貨物的流通並無限制。

在西歐,野蠻入侵與和平聯盟改變著政治版圖。藉助這兩個策略,查理曼大帝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第一次統一了大部分歐洲,並引領了一場匹敵古羅馬文明的文化復興。在歐洲其他地區,憑藉土地和白銀,斯堪地那維亞的維京人變得富有。維京人既是作為廣為人知的入侵者,也是幹練的商人,他們逐步建立起西起北美、東到撒馬爾罕的貿易網絡。

第六單元 變革與適應(公元900—1550年)

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個在藝術和技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世界範圍內,從經濟學到天文學等各方面的發展促進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創製。本單元探討一組中世紀的文物,有的體現了新理念;有的則通過對舊器物與舊技術的革新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

這一部分中的許多器物表明:人們需要製作美麗的器物以表達宗教信仰。在西歐,基督徒們製作裝飾繁複的鎏金聖像,作為通向天堂的窗口。在墨西哥,一件神秘的女神雕像講述了宗教的變化,也揭示了阿茲特克人與其鄰人瓦斯特克人之間的文化聯繫。

中世紀也是一個巨大創新的時代。燒造於中國元代的青花瓷主要用於出口中東市場,之後才逐漸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藝術品。

元青花瓷盤

第七單元 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

16世紀,歐洲的探險家成功環繞地球一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旅行。在這個世界歷史的轉折時期,此前毫無聯繫的區域文化被緊密連結在一起,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時代開始了。

探險通常導致對資源和人力的攫取。從此,歐洲人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地。帝國主義帶來貿易和經濟的擴張,還導致了空前規模的奴役和掠奪。本單元的一些展品講述殖民壓迫下的悲慘故事,介紹發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動,這些活動使西班牙成為現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國,卻毀滅了當地社會。

歐洲的科學家和探險家,比如約瑟夫•班克斯和詹姆斯•庫克,推動了文化轉型,並永久改變太平洋地區的生活方式。環球紀念章,就是紀念英國德雷克船長繼麥哲倫之後進行的第二次環球航行。對於夏威夷等海島的居民來說,歐洲人是數百年來登陸的首批陌生人。他們到達海外也使基督教通過傳教士和皈依者傳播開來,並帶來一種新的洲際貿易,其商品是宗教用品,用各地貴重原料製成,例如印度的象牙。

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既有成果,也有衝突。在貝寧(現在的奈及利亞),奧巴(貝寧的國王和精神領袖)和他的臣民從與葡萄牙人的貿易中獲利;而在北美洲,歐洲人與土著社會之間的友好貿易卻迅速讓位給爭奪土地和資源的暴力戰爭。在世界其他地區,政治版圖的改變,或促成妥協和融合,或引發分裂和戰爭。在爪哇,新宗教興起的同時,舊傳統仍在延續;而在歐洲,宗教矛盾和教派分歧則導致了數十年的激烈衝突。

環球航行紀念章

第八單元 我們創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19世紀,一場工業革命席捲了歐洲和美國,其標誌是工廠及大規模生產的誕生。歷史上第一次,從茶具到徽章,大多數物品都能以較低成本被大規模生產出來,並為個人所有。為滿足新興工業對原材料的需求,複雜的國際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並導致新興經濟、政治強國的出現。這是一個歐洲帝國的時代,殖民統治遍及全球。

20世紀是一個矛盾衝突和社會變革空前激烈的時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碰撞不斷加劇。世界各國反抗殖民統治,歐洲戰爭引發了兩次前所未見的世界大戰。對衝突的體驗深刻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尤其反映在藝術家和工匠製作的物品中,它們試圖清晰地講述戰爭或和解。在俄國,一場革命帶來了貧弱和饑荒,情感強烈的藝術隨之被用於蘇維埃的宣傳。在阿富汗,一件傳統手工編織掛毯適時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入侵;而內戰結束之後,在莫三比克工作的藝術家利用廢棄武器創作雕塑——母親,表達從血腥中覺醒後的強烈希望。

如今,得益於塑料和其他廉價材料的使用,人類正製造出更多的物品。同時,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一次性用品對環境和全球資源的影響,並通過製造品表達和應對這些焦慮。2005年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代表了當下人們應對環境惡化的努力,以及對清潔能源的渴望。我們繼續環繞於傳達希望、憂患與獨創性的物品中——這些創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撐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與未來緊密相連。

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

在這部包羅萬象的展覽中,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而這100件(組)展品的組合,則構成了一部絢爛多彩的世界歷史。這個展覽並非只是回顧歷史,而是肩負著通過解讀過去而創造未來的使命。

【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7年3月2日——5月31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

票價:50元

部分展品提供微信語音導覽及導覽語音下載服務。

展覽專題網頁:http://t.cn/RJdvLgQ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濃縮世界史的「大英百物展」在上海有何不同,布展現場看究竟
    記錄了大洪水的泥版就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在北京的展示中,這一批文物以「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為展覽名稱,接待了大批觀眾。當大英「百物」在全球走到第9展,自京抵滬,在上海博物館獲得了「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的新名字。
  • 「大英百物展」謝幕,38萬多人次觀展,最長排隊時長6小時
    從代表帝王權威的大型雕塑、到象徵貿易特色的貨幣、再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二維碼……這百件文物構建而成的文明史中,哪十件讓人尤為難忘?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最後100分鐘,上海博物館揭曉了通過網絡調查選出的十件人氣展品,其中觀眾步入展廳第一件所見的文物埃及佘盆梅海特內棺被評為「最瘮得慌的文物」。
  •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為何多是頂級的文物?
    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 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 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而且均是文物中精品中的精品。除了我們熟知在列強洗劫圓明園、故宮,一些來華的外國人還利用科學探險的名義盜走了在上個世紀初盜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 270餘件文物講述華僑華人與祖(籍)國行遠同夢
    270餘件文物講述華僑華人與祖(籍)國行遠同夢 2019-10-30 21:51: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胡文卉 責任編輯:胡文卉
  • 400件文物「看遍」270年頤和園
    「一池三山」如何體現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精妙?晚清皇家的日常起居生活是什麼樣子?現在,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辦、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和中國園林博物館共同承辦的《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為您一一解答這些疑問。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一層最北側的幾個展廳,中國印度等東方展品: 中國館編號是33號。如果你能看到一尊10多米高的漢白玉佛像,那就是中國館啦。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的約有2000件。中國館的規模,應歸功於1990年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200萬英鎊改造擴建而成,因此33號展廳也為其冠名。
  • 北京:頤和園建園270年文物特展亮相園博館
    當日,「園說II 頤和園建園270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頤和園各類文物珍藏208件/套和190件資料品,以及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多家館院的數十件文物首次集中亮相。本次展覽分四個單元,重點圍繞歷史沿革、園景變遷及功能演變等多重脈絡,多角度、深層次、系統性地展示了270年來頤和園的精彩、磨難和輝煌,展覽將持續至12月27日。
  • 724件珍貴文物亮相國博 金縷玉衣竟腹部隆起?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上官雲 應妮)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在北京開幕。記者了解到,這次展覽為期3個月,展品總數共計151套724件,其中149套722件文物來自河北博物院。
  • 398件展品兩成首露面!頤和園將辦建園270年文物特展
    記者今天從頤和園獲悉,從9月25日至12月27日,「園說II 頤和園建園270年文物特展」將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頤和園398件(套)展品將亮相展覽,其中20%是首次與公眾見面。展覽期間,398件(套)具有顯著頤和園特色的展品將亮相文物特展,其中20%是首次與公眾見面。除了常規展示,文物特展還將採用動畫、影像、體驗、雲看展等多種方式進行,讓觀眾全方位了解頤和園文化。此外,展覽還將匯集來自故宮、國博、國家圖書館等8家文博單位的27件實物展品,屆時觀眾可一飽眼福。
  • 陝西展出150餘件馬文物 漢代「馬上封侯」搶眼
    昨日起至4月25日,包括「馬上封侯」在內的150餘件馬文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東展館北廳開展,人們可以免費欣賞。  五千多年前人開始馴化野馬  據專家介紹,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這一馴化的過程最早可能在歐亞大陸西部草原地帶完成。
  • 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民族瑰寶開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桂傑)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的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日前在北京正式開展。民族文化宮負責人表示,按照國家民委黨組部署要求,為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發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民族文化宮緊扣新時期民族工作主線,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精心策劃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陸續推出10個專題展覽。
  • 幾百件公元前文物來成都了!這些博物館一開年就放大招
    △ 圖@四川日報敦煌展、故宮展也是擠到腳杆都打閃閃。昨天剛剛在四川博物院閉幕的《梵天東土並蒂蓮華 印度與中國雕塑大展》,沒做啥宣傳,最後幾天成都人撲爬跟鬥地攆去看。△蛇形手鐲 上海龐貝末日展之前上海也有類似的展覽,但展品不一定完全一致。△上海龐貝末日展,圖@註銷這次展覽現場會用文物結合3D建模、立體互動,復原龐貝城被掩埋的前夕,好期待!!!
  • 北京城的小眾景點-民族文化宮-看珍貴民族文物
    北京西長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宮建於1959年9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其他九個分別是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飯店、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農業展覽館、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不同於其他建築大名鼎鼎,這裡就少有人知了
  • 銅陵:龍耳鳥紋鑑等五件文物修復完畢(圖)
    11月26日,銅陵市博物館委託遠程藝術製品有限責任公司修復的龍耳鳥紋鑑等五件文物修復完畢,來自北京的文物修復專家馬鐵廷對文物修復情況做最後的查看。當天下午,五件文物打包運往銅陵市博物館新館,隨後將進行布展。  這五件文物分別是龍耳鳥紋鑑、弦紋甗、雲雷紋鼎、繩耳弦紋鼎、龍耳蟠虺紋鑑。
  • 一個不得已的「二次元」文物展,是考古人走心的執著
    來自遙遠的烏茲別克斯坦的文物沒有想到,它們會以一種十分魔幻而又現實的方式出現在萬裡之外的故宮博物院。簡單來說,就是,啪,三維的文物展,變成了二維的圖片展,仿佛被一片「二向箔」降維打擊。原本,我們將看到的是金燦燦的帶扣、飾件,金管、金環、金釘……還有各種頸部串飾、雙耳罐、高足杯……聽說過沒見過的大月氏,將在絲綢之路的這一頭公演塵封千年的真容。放出這片「二向箔」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文物運不過來,展覽又得辦,怎麼辦?於是,誕生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圖片展。
  • 春節觀展指南丨不僅有年畫與生肖藝術,更有學術文物「大餐」
    文明互鑑:版畫語境中的世界圖像展期:2019年1月26日—2月19日地點:中國美術館2月4日閉館,春節期間正常開放展覽展出來自中國美術館和黑龍江省美術館的館藏版畫作品約200件。滿城漢墓大展(2018年12月28日-2019年3月28日)時值滿城漢墓發掘50周年,149套722件文物,從河北博物院來到國家博物館,其中劉勝的金縷玉衣,更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借展。
  • 廣州鎮海樓2015春節活動:十二生肖文物展
    廣州文博人別出心裁推出的首個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文物展今天起在鎮海樓開展,這個「文物上的十二生肖」大展,以文化十二生肖動物為載體,解讀文物背後的寓意及生肖與人類的故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公開亮相。展覽持續到5月10日。  呆萌的褐斑豬、調皮的小美猴……展示一個十二生肖動物和諧共處的大世界。本報記者昨天獨家探營,在越秀山鎮海樓見到這批聚齊十二生肖的陶瓷器、青銅器、玉器等特色文物。
  • 展望2021|文物特展「牛轉乾坤」,故宮呈現歷代人物
    牛年即將到來,展望新的一年,國內主要博物館一些大展計劃也陸續公布。澎湃新聞獲悉,2021年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原定於2020年推出的「往昔世相」特展,呈現故宮收藏的歷代人物畫,國內數十家文博機構還將共同策劃「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聯展」,並在春節期間展出。上海博物館等主要文物展館的新特展詳細計劃也將於近期公布。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圓桌|六大館長共話文物故事,故宮將展《韓熙載夜宴圖》
    SMG《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現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分享故宮考古人的故事在重現故宮文物發掘的歷史現場的同時,趙國英分享了故宮考古人的故事,致敬為中國考古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張忠培院長,展現新一代考古人在前人奉獻精神的感召下,如何做出新的繼承和發展。2020年是紫禁城600年,疫情期間,故宮博物院做了兩個讓全國人民都非常關注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