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2021-01-19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等考古文博單位的多位研究人員和講解人員,受邀和西安音樂學院教授一起作為主講嘉賓,介紹了在陝西出土的重要樂舞類文物,介紹了中國古代樂器的發展演變及樂舞文化。

西安音樂學院多位演奏家結合展覽內容,用流傳至今的傳統樂器和仿製樂器復現了千年前的樂聲。

一、禮樂中華

陝西出土樂舞文物各個時代都有 是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發展縮影

「展覽2017年在北京展出後反響極好。」陝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研究館員王建玲介紹,這個展覽是為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而策劃的展覽,展出地點在國家大劇院東展廳。來自陝西全省26家文博單位的共300餘件精品文物組成了這個展覽。當年7月國家大劇院展出結束後,陝西歷史博物館和音樂學院籤了共建協議,把這個展覽做成了一個微縮版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在西安音樂學院博物館長期展出。

據了解,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是在陝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以及各大文博單位支持下,2017年10月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共建成立的高校重點特色行業博物館,也是目前西部乃至全國音樂類高等專業院校中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音樂藝術博物館,開創了「館校共建」的先河。

王建玲介紹,陝西音樂文物的出土比較分散,陝南、陝北、關中地區等地都多有發現出土,其中陝西中部地區出土的比較集中且數量比較大。從史前音樂文物看,主要出土於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高陵楊官寨遺址、神木石峁遺址,出土有陶壎、陶鼓、陶響器、陶號角、骨哨、骨口弦等,種類豐富,是目前保留下來的陝西最早的樂器實物。商周時期的音樂文物,主要分布在寶雞、西安、鹹陽地區,出土了大量成組成套的編鐘編磬,為研究商周禮樂制度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漢代和唐代的都城都在長安,在西安市周邊出土的樂舞類文物極為豐富,種類齊全,有金銀器、陶瓷器、石窟、壁畫等。縱觀陝西出土的音樂文物,從史前到明清,各個時代都有,承前啟後發展脈絡清晰。所以,陝西古代樂舞展覽也是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發展歷史的縮影。

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李西林介紹,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樂器,這個時期的樂器簡陋粗糙,使用的材料以土、石、竹、骨為主,例如骨笛、石磬、陶壎等。夏商時期進入青銅器時代,出現了青銅樂器鐘、鎛、鐃、鏞等。周代的樂器數量繁多,據專家考證有70餘種,由於樂器數量的增多,出現了按照樂器製作材料分類的「八音」樂器分類法,分別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漢代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因而從東漢開始,西域曲項琵琶、五弦琵琶、豎箜篌、篳篥、羯鼓等胡樂器陸續傳入中原,打破了華夏音樂發展相對封閉的格局。到了隋唐時期,西域胡樂器使用頻繁,在中原得到了高度發展,中原音樂與西域音樂高度融合。唐末出現了弓弦樂器「奚琴」,這種樂器由北方少數民族奚族傳入中原,發展到宋代叫做「嵇琴」,廣泛應用於民間器樂演奏,到了南宋更是成為宮廷教坊大樂中的主奏樂器。元明清時期隨著說唱與戲曲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嵇琴」的派生性弓弦樂器。隨著民間器樂的發展,鑼鼓類打擊樂器也高度發展。近現代受西方音樂發展的影響,民族樂器不斷改良,吹、拉、彈、打每類樂器都是一個大家族,高、中、低音域俱全,進而出現了具有交響性特點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隊。

二、樂舞文物

這些樂舞文物 每件都有著輝煌過往

1、商代特磬:看似普通石頭 音質清脆悅耳

重點講解的第一件文物是商代特磬。

王建玲介紹,這件特磬是1973年在藍田出土的。體積比較大,從外觀看,還保持有一些最原始的打琢痕跡,時代應該屬於商代早期。磬上面的孔是兩頭對琢最後穿通的,可穿繩子它系掛起來。特磬,就是獨立使用的打擊樂器。這種特磬主要用於祭祀活動。特磬的音質清脆悅耳,悠長迴蕩。這件磬是商代很重要的一件樂器,被編入中國音樂大辭典中。

2、西周編甬鍾:一鍾兩音 正敲側擊音不同

第二組文物是編鐘。

李西林教授介紹,這組西周編甬鍾共8枚,196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甬鍾區別於鈕鐘的地方,在於最上面部位形狀不一樣。鈕鐘上面是環狀的,而甬鍾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這套編鐘和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都屬於合瓦形鍾,不是平底圓口鐘。大部分合瓦形鍾都可一鍾發兩音,敲擊其正鼓部是一個音,敲擊側鼓部又是一個音。這兩個音的關係有大三度也有小三度,還有少見的大二度、小二度以及四度關係等。演奏時一般用木質丁字錘敲擊,如果是大鐘就要用木棒撞擊,所以演奏動作不一樣。大型編鐘需要多位演奏人員合作才能演奏。

3、戰國晚期編磬:在西安北郊一漢墓中出土

第三組文物是編磬。

西安博物院高級講解員、陝西十佳科普使者王筱玥介紹,這是西安博物院館藏的一組石磬。這組石磬的年代是戰國晚期的,在西安北郊一座漢墓中出土。

「磬」這個字,底下是個石頭的石,表示磬的材質是石質。除此之外,其實還有玉磬、陶磬。石和玉是常見的磬的材質,漢代時因陪葬之風盛行還出現有陶磬。

甲骨文中「磬」字的寫法,字的左上角部分很像是掛石磬的木架子,右下角部分就像是一個人手拿著小錘在敲擊,它是很早就出現在甲骨文中的關於音樂的一個文字。

李西林教授介紹,編磬有三枚編制的,也有五枚編制的,而曾侯乙墓出土的編磬是32枚。一般來說,三枚一組或者五枚一組的編組居多。單個的磬叫特磬,是節奏型樂器,有時也作為響器使用。多枚磬成組編制的就是編磬,為旋律性樂器。

4、錯金銀秦樂府鍾:鍾鈕側邊兩字 證實秦設樂府

第四件是錯金銀秦樂府鍾。

結合展館牆上的照片,李西林教授做了介紹。

這枚秦樂府鍾是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1976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發現的,屬於合瓦形鈕鍾。考古人員做了考證,鍾內側有4條音梁,這4條音梁都經過挫磨,說明是實用演奏鍾。有考古人員推測它可能是皇宮中作為定音的鐘。不過也有可能是一組編鐘裡的一枚。從這枚鐘的精美程度來看,它一定是皇家用鍾。

鍾鈕的側邊刻鏤有 「樂府」兩個字。樂府是中國古代音樂機構的名稱,但之前對其設立時間有爭議。這枚鐘的出土,證明樂府機構在秦代已經有了,漢代只是因襲秦朝舊有的制度。

這枚鍾採用了複雜的錯金銀工藝,先將鍾鑄體造好,再根據需要的花紋刻鏤成槽,再鑲嵌金銀,然後打磨平整。

5、鎏金瑟枘:可睹錦瑟貴氣 可窺主人追求

第五組是三枚瑟枘。

王筱玥介紹,瑟枘是用在瑟上面用來繞弦、固定弦的器物。它的形狀有點像蘑菇,整體造型精美,材質是青銅的,上面有鎏金的痕跡。在漢代時能採用鎏金技術裝飾器物,應為當時皇室或頂級貴族所用。

三枚瑟枘上面的紋飾是漢代非常流行的一種雲紋。這種紋飾表明秦漢時期成仙思潮流傳廣泛,人們對於羽化成仙、飛上雲霄、幻化成為羽人,是非常追捧和追求的,所以漢代時期很多器物上都有這樣的雲紋。

李西林教授介紹,瑟是橫臥類的彈撥樂器。據古代文獻記載,有五十弦瑟,後來又有二十五弦瑟,弦下有雁柱,一弦一柱。它的發音原理跟古箏相似,但瑟的形制比古箏短而寬。瑟在中國古代民間廣泛應用,由於通常和古琴配器使用,所以有 「琴瑟和鳴」的成語。「詩三百」演唱時就通常用瑟琴伴奏。

6、漢代玉舞人:翹袖折腰舞姿留影玉石

第六件是玉舞人。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思哲介紹,這件玉舞人是在2005年在西安北郊井上村M24號漢墓出土的。是平片式結構,透雕、線刻而成。在廣州南越王墓、徐州小龜山漢墓都出土過這種玉舞人。玉舞人一般都是出現在諸侯王女性親屬的墓中,是貴族女性喜愛的配件。一般來說,玉舞人頂上都有孔,它既可以單獨做佩,也可以作為組佩的部件。

玉舞人的出現有深厚的歷史背景。秦漢時期,因皇家特別重視歌舞藝術,還設置了樂府,很多帝王后妃也因能歌善舞而出名。比如漢高祖的戚夫人就善翹袖折腰之舞,這件文物正是翹袖折腰之舞最生動的寫照。有形容說「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體如遊龍,袖如素蜺」,就是講漢代樂舞的姿態。這件玉器的玉質雖然一般,但雕刻得非常細緻精美,把整個玉舞人的形態完全表現出來了,非常生動。

7、十六國跽坐樂俑:樂器各不相同 展示了排簫實物

第七組是十六國跽坐樂俑。

劉思哲介紹,這組十六國跽坐樂俑是在西安機場二期十六國墓葬中發現的。這個時期的樂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十字髮髻。她們拿著各種不同的樂器在演奏,分別有鼓、笛、排簫、笙、阮鹹、箏等。

不過,古代叫笛的樂器現在稱簫,古代稱簫的樂器現在指排簫。排蕭一般是用竹製的,很難長久保存下來,所以考古中很難看到實物,這組文物把排簫的實物樣貌展示出來了。

笙是一種比較早的樂器,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宮廷就開始用這種樂器了。

阮鹹也叫秦琵琶、圓形直項琵琶,但大家習慣叫它阮鹹。為什麼叫它阮鹹?因為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妙解音律,善彈這種琵琶,所以大家就把這種樂器叫阮鹹。可以看到樂俑是用手指在彈,這個動作是印證它為十六國時期文物的重要物證之一。因為十六國之後到隋代之前,都是用琴撥來彈奏這種樂器的。到了隋至五代十國,才又變回為手彈。

這組文物出土時大概有21件,共有三組,在展覽中展出的共六件,其他的資料暫時還沒有公布。十六國時期由於北方的統一,少數民族第一次入住關中,這組樂俑反映了少數民族與中原在音樂方面的文化融合。

8、彩繪女舞俑:古人也跳「廣場舞」 腰身極具動感

第八組是 「彩繪女舞俑」。

王建玲介紹,這組文物是周至博物館館藏文物。根據4個女俑的舞姿來判斷,她們跳的可能是柘枝舞。柘枝舞是從西域一帶流傳至中原地區的。這種舞最初是以女子獨舞的形象來出現,以擊鼓節奏來伴奏,後來就發展成為兩人舞,甚至到唐宋時期出現了幾十人、百人同時跳的現象,相當於古代的「廣場舞」。

柘枝舞和胡騰舞、胡旋舞一起,是西域流傳到中原地區的三個特別受歡迎而且盛行一時的舞蹈。從她們的妝容服飾來看,和中亞一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民間舞蹈很像。包括現在新疆地區跳的舞蹈中,也有很多唐代柘枝舞遺留下來的因素。

柘枝舞在唐代盛行一時,在唐長安城出現很多專門表演這種舞蹈的舞伎,唐代不少著名詩人都對柘枝舞有生動描述。從這些陶俑來看,她們的腰身極具動感,是以靜態來表現動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代在陶器雕塑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

9、三彩駱駝載樂俑:張口嘶鳴駱駝 背載八人「流動樂隊」

第九件是「三彩駱駝載樂俑」。

王建玲介紹,這是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這種三彩駱駝載樂俑在陝西出土了兩件:一件是1957年在西安市西郊鮮于庭誨墓出土的,駱駝背上共有5個人,都是胡人的形象,目前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959年,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中,又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駱駝載樂俑,形象特別生動,現收藏於陝歷博。駱駝昂首張口做嘶鳴狀,駱駝背上是一個小臺面,檯面上有菱形的毯子,毯子上坐了8個人,其中7人面朝外圍坐,手中拿著不同的樂器,中間是一名女子在演唱,就像是一個流動樂隊。這件文物至少體現了三個信息:一是反映了唐代在雕塑領域上的最高成就。一個小小的駱駝背上不僅容納了8個人,每個人的手中還拿著不同的樂器,中間演唱的女子體態豐腴,完全是盛唐氣象。二是折射出了唐代絲路上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場景,圍坐的七人都是漢人形象,使用的樂器有很多都是西域流傳進來的。由此也可看出唐代是個高度開放、高度包容的社會。三是採用唐三彩的表現形式,在視覺上達到了最佳效果。整件器物表現出唐代積極向上、社會開放、高度包容的社會風貌,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所以是被納入國寶級的文物。

李西林教授介紹,駝背上演奏者使用的樂器,看得見的這面有豎箜篌、五弦直項琵琶、篳篥、笙等。其中篳篥、豎箜篌和五弦直項琵琶是胡樂器,笙是漢民族固有樂器,整個樂隊就是一個胡漢結合的樂隊。

三、音樂展演

現場演奏《流水》《婆羅門引》 五弦琵琶和小箜篌樂器引人注目

當天的直播不僅觀看了樂舞類文物,西安音樂學院多位演奏家還結合展覽內容,用流傳至今的傳統樂器和仿製樂器復現了千年前的樂聲。

直播一開始,西安音樂學院中國琴學研究室在讀碩士研究生、教學基地骨幹教師彭天麒、張婉晴就演奏了雙古琴《流水》。這首琴曲是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館長李村教授根據1876年《天聞閣琴譜》的傳統琴曲《流水》整編而成。

在介紹完九件重點文物後,網友們又欣賞了琵琶與箜篌合奏曲《婆羅門引》。演奏者為西安音樂學院琵琶演奏家、民樂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趙靜老師,西安音樂學院箜篌演奏家、音樂教育系古箏箜篌專業孫清老師。

這首樂曲是由白道峪教衍和尚藏、大明宣德八年荷月抄本、餘鑄傳譜韻曲、馮亞蘭記譯,為2017年國家大劇院首展專門編曲而成,並首演於展覽開幕式。

演奏完畢,兩位老師使用的樂器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李西林教授介紹,趙靜副教授使用的樂器是五弦琵琶。據史料和文獻記載,五弦琵琶是從西域龜茲國傳入中原的一件抱持類的彈撥樂器,到了宋代逐漸不使用了。和現在的琵琶相比,它的出音孔是在面板上,是月牙音孔。而現在的琵琶出音是在縛弦底下。琵琶這類抱持類彈撥樂器是漢代以後才有的。漢代到隋代,琵琶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圓盤直柄的阮鹹,也叫秦琵琶、漢琵琶。還有一種就是從西域傳過來的長梨形的胡琵琶。現代琵琶的前身,嚴格來說其實就是長梨形的胡琵琶,也就是四弦曲項琵琶和五弦直項琵琶。

箜篌也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彈弦樂器。在唐代,箜篌是樂隊中非常重要的彈撥樂器,大小形制都有。箜篌是用雙手劈奏的方式來演奏的。由於箜篌大小不同,演奏姿態方式也有不同。孫清老師彈奏的是23弦小箜篌。唐代詩人李賀《李憑箜篌引》中有「二十三絲動紫皇」, 「二十三絲」就是23弦。因為箜篌使用絲來製作弦,所以也叫「二十三絲」。

四、樂舞探秘

古人樂舞如何編組?如何記錄音樂和舞蹈?

單個樂器這麼有特色,組成樂隊演奏一般會如何搭配呢?

展館中間有個小廳,兩面牆上都是唐代樂舞壁畫,一幅是韓休墓樂舞壁畫,一幅是蘇思勖墓樂舞壁畫。

兩幅唐墓壁畫揭秘古代樂隊組合特點

李西林教授介紹,唐朝是古代樂舞發展最繁榮時期,這和統治者的愛好與倡導相關。唐玄宗李隆基本人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他是以音樂家身份入編中國音樂詞典的唯一的一個皇帝。唐墓考古發掘出土的樂舞壁畫就是生動的唐人樂舞圖。

其中,2014年在西安市長安區韓休及其夫人墓葬中發掘出土的樂舞圖,是迄今發現最為完整的大型唐代樂舞圖。韓休在唐玄宗時位居丞相,這幅畫中樂舞場面壯觀,胡漢樂舞交相輝映,氣氛熱烈,呈現出一派盛唐時期中外樂舞藝術交流的絢麗圖景。

壁畫整個布局為兩邊是樂隊,中間是舞者。

畫面左側是女性樂人,是典型的體態豐腴的唐人。她們使用的樂器有古箏、豎箜篌、拍板、笙、橫笛等。左側畫面最下角有人右手持一根長竹竿,叫竹竿人。據文獻記載,這種竹竿人以往主要見於宋代,是引舞人,可能負責指揮舞隊表演。在唐韓休墓以前,從來沒見到唐代也有這樣的引舞人。

壁畫中間是一男一女兩個舞者,舞者的腳下是兩個橢圓形毯子,毯子上的連珠紋是典型的西域常用紋飾。「從舞者的體態、動作引起的服飾變化等來觀察,我覺得這應該是具有胡人風格的休閒舞蹈,跟胡騰舞和胡旋舞都不相吻合。」

畫面右邊是男性樂人,使用的樂器有豎吹之笛、等管排簫、曲項四弦琵琶、銅鈸、箜篌等。有個徒手樂人應是樂隊中的歌者。

另外一面牆上的壁畫是蘇思勖墓樂舞壁畫。李西林教授介紹,蘇思勖墓樂舞壁畫中間的舞者動作與記載中的胡騰舞是一樣的,伴奏樂隊也符合胡騰舞的樂隊編制,使用樂器跟韓休墓樂舞壁畫相似。其中,右側畫面裡的樂器有古箏、箜篌、等管排簫、篳篥,還有一名歌者。左邊畫面中的樂隊使用的是四弦撥彈琵琶、笙、銅鈸、橫笛、拍板,後面有一個歌者。有意思的是,琵琶採用的是微微倒持的方式。

古琴有文字譜有「減字譜」 「減字譜」流傳至今

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記錄變化的音樂和舞蹈的?

展陳內容中有一幅古代樂譜圖,看起來就像是一篇古代豎排版的文章。李西林教授介紹,這是一個琴譜,琴譜的作品名稱叫《碣石調·幽蘭》,是由南朝梁代丘明所傳,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首用文字譜記錄的琴曲,原件保存在日本,是用文字來記錄彈琴的弦序、音位和指法的古琴譜式。一般認為,唐初以前用的是這種記譜方式,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譜基礎上簡化縮寫,使它符號化,最後就形成了古琴的「減字譜」,一直流傳到現在。這種譜式雖然能夠準確記錄音高、音色的變化,節奏記錄得卻不十分清晰。需要琴家按照一定的演奏規律進行「打譜」,才能實現演奏。

敦煌琵琶譜被稱「天書」

除了琴譜,展館裡還展陳有五弦琵琶譜圖,上面的符號像是漢字的偏旁部首。

李西林教授介紹,這是藏於日本的五弦琵琶譜《秦王破陣樂》。《秦王破陣樂》是李世民時期的樂舞,文獻又把它稱作《七德舞》。這種五弦琵琶樂譜屬於唐代記譜方式中的「燕樂半字指位譜」。所謂「半字譜」,就是把漢字當中的某個筆劃或偏旁部首抽象出來作為記譜的符號。敦煌藏的琵琶譜也採用「半字譜」,因為一般人很難看懂,被稱為「天書」。

敦煌舞譜被稱「絕書」

那麼古代人又是如何記錄舞蹈動作的?館內還有一張舞譜。

李西林教授介紹,這個唐代舞譜發現於敦煌石窟藏經洞,是隋唐五代時期舞蹈編排的文本記錄,劉半農先生將其命名為舞譜。這幅舞譜圖能清晰看到的是《雙燕子》《浣溪沙》等舞蹈作品名稱。這種譜式是由作品的標題和序詞,以及具體動作的譜字構成的。表示舞蹈動作的譜字一共是13個字,都是動詞。雖然知道它是動詞,但是動詞背後涵蓋的舞蹈姿態及意義,現在很難揣測。所以,有人把舞譜稱為「絕書」。

(文物資料照片由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供圖)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2期:《大秦賦》中的章臺宮在哪裡?
    兩千多年前的秦都鹹陽是什麼樣的?章臺宮、甘泉宮到底在哪裡?12月10日,「陝西文物探探探」到秦都鹹陽城遺址進行了實地探訪。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都鹹陽城大遺址項目領隊、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外聘導師許衛紅,和秦都鹹陽城考古隊隊員張楊力錚一起受邀作為主講嘉賓,為網友介紹了秦都鹹陽城遺址的宮殿分布、考古發掘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4期:看《大秦賦》訪秦都櫟陽城 秦人發展壯大的...
    12月21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西安市閻良區秦都櫟陽城遺址,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劉瑞作為主講嘉賓,實地介紹了秦漢櫟陽城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和他對秦人發展歷程、中華文明進程的感悟。158.8萬人次網友觀看了這場視頻直播。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18期:大唐詩人在大明宮如何上班?
    10月28日下午,「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大明宮,邀請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言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明宮官署遺址考古領隊李春林,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講解員陳聰,作為穿越時空的「導遊」,實地探訪了一千多年前大唐詩人們的「上班地」。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5期: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可能就在這些...
    2020年12月28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邀請該博物院三位研究員作為主講嘉賓,結合這裡的出土文物圖片展和銅車馬等文物實物,為網友們講解了秦人髮型服飾、兵器軍械、戰車乘車的特點。  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也許就在這些細節裡。203.6萬人次觀看了這場直播。
  • 陝西展出150餘件馬文物 漢代「馬上封侯」搶眼
    陝西展出150餘件馬文物 漢代「馬上封侯」搶眼 昨日,各種各樣的「馬」讓參觀的遊客目不暇接 記者 董國梁 攝  馬年將至,「馬上有錢」、「馬上有對象」、「馬上有房」等「馬上體」祝福走紅,然而與漢代的「馬上騎只猴」文物,寓意為「馬上封侯
  • 陝西歷史博物館那些精美絕倫的鎮館之寶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歷史和藝術的寶庫,位於千年古都——西安。這座極具文化歷史價值的博物館館藏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9月開放|A級通緝犯落網,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既有利於改善全省文物收藏及科研、國際交流空間環境,加強陝西、西安與世界文物考古界的交流合作,更將有力推動陝西和西安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極大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目前已累計出土石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7000餘件。 「遺址公園的建設,不僅將填補良渚古城村落遺址展示空白,豐富良渚古國形象,還將增加區域文化底蘊,提供休憩、娛樂場所,滿足更多市民需求,真切感受到民生工程帶來的獲得感。」餘杭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成後,餘杭市民又多了一個家門口的大型文化公園了。
  • Soul和探探的競品分析——陌生人社交APP分析
    一玩就晚到了4點多,他才想起前一天用探探和一個女生約了晚餐。 他道別了朋友,開始打扮自己,用了新買的髮蠟。探探和soul的用戶差異 核心用戶: 探探的核心用戶多為28~35左右的工作人士,在生活快節奏的大城市生活,想要高效、快速的尋找到自己的伴侶。 Soul的核心用戶多為未畢業或剛畢業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樂於在網際網路社交產品中展示自己,偏愛內容社交,對膚淺、露骨的社交較為忌諱。
  • 探探潘瀅:讓算法匹配連接真實社交
    探探聯合創始人潘瀅表示:「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生活、工作,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需要建立新的社交圈。探探上的左滑右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相遇方式,一種新的相遇場景,讓年輕人不必擔心如線下表白般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也不必擔心有被拒絕的尷尬。
  • 雙11回歸社交,探探和朝陽大悅城跨界突圍
    在「雙11」電商狂歡的熱潮中,非電商品牌如何突圍?探探和朝陽大悅城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90後最大的社交平臺探探和地鐵6號線上的北京(樓盤)時尚生活中心朝陽大悅城聯手,重回「雙11光棍節」的社交屬性,深挖探探用戶照片興趣標籤以及年輕人的社交行為,基於朝陽大悅城海量的消費數據,出具了一份最新鮮最年輕的星座報告,開展了一場以「星座連連看」為主題的線上線下聯動主題活動,。  那麼,這場跨界聯姻的突圍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 從探探說起,聊聊它的「女性為王」之道
    日漸豐富的社交需求逐催生出熟人、陌生、職場、社區等社交產品。社交網絡作為連結陌生人的渠道,從剛開始的添加QQ號到實名制搜索、又到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在這樣一個產品功能轉變過程,對陌生人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剛開始的好奇心早已被滿足,隨之而來變化的是社交需求變得豐富且複雜。
  • 以「探探」為例,解析產品思考的3步驟
    文章以「探探」為例,解析了如何運用產品思維來分析問題,希望給各位帶來些啟發。人在掌握選擇權的時候都喜歡高估自己,B和D會想我顏值這麼高,而且主動權在自己手裡,既然有這麼多美女(帥哥)我能選,那我為什麼委屈自己選擇不太好看的呢?意識不到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而A和C也當然不會去選擇B和D。
  • 國家文物豈能據為己有
    參觀古蹟,突起賊心,順手將文物據為己有,可惜到手的贓物還未看清楚到底長啥樣,就被人贓並獲。近日,江蘇省張家港市檢察院以被告人丁大斌涉嫌盜竊罪向法院依法提起公訴。去遺址一探究竟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是鑑真和尚第六次東渡的起航處。
  • 3 個維度,拆解 3 款主流陌生人社交app(soul、探探、積目)
    探探用戶年齡分布在25-34歲的佔比接近42%,多為白領,高收入人群較多,更看重直接匹配的效率。積目積目主打「潮」「酷」風格專屬年輕人的社交平臺,倡導以興趣為基礎拓寬社交圈子,其主要用戶集中在一二線城市,95後佔比近80%,是對音樂、藝術、潮流文化有追求的Z世代群體,可以通過產品內以下幾個方面印證:1)提供的興趣項更為年輕個性、另類和小眾化,例如LiveHouse、改裝車、音樂製作、釋放、怪癖、字母等;2
  • 探探發布六周年數據 最受歡迎女用戶獲贊600萬
    數據顯示,探探平臺上最受歡迎的男女用戶分別獲其他用戶「喜歡」數達105萬、600萬,堪稱人氣王。  探探是一款上線於2014年的社交軟體,會根據用戶個人資料、地理位置、興趣愛好等信息實時推薦周邊的人,用戶收到推薦後,左滑照片代表無感,右滑代表喜歡,互相喜歡即配對成功、可以開始聊天。
  • 陝西出土一頭骨,中國專家一頭霧水,後被美國學者認出
    在眾多的陪葬品中,有各種物件器皿,有動物,甚至還會有活人。曾經,陝西出土了一頭骨,中國專家看到後一頭霧水,後來卻被美國學者一眼認出了是什麼。發現古墓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考古行業開始逐漸發展成熟,隨著眾多大大小小的陵墓被發掘,各種各樣的文物被出土,中國的文物收藏越發的豐富,對過往的歷史研究也更加深刻了。
  • 追跡攻略|陝西寶雞市2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這一帶是周的發祥地,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數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出土數量多、銘文多、考古價值高著稱,這裡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1976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西北大學、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聯合在此進行一系列規模較大的發掘。
  • 探探安卓應用市場下架 陌陌股價受波及
    本報記者 張惠芳 張靖超 北京報導4月28日晚,有媒體報導陌陌旗下的探探App因傳播淫穢色情等違法信息在安卓應用市場被下架。一位探探的會員介紹,探探是陌生人之間的社交,是日常生活以外的交際,相對容易出現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像探探上一些用戶的頭像、籤名都有可能涉黃,也有用戶的聊天內容比較露骨。記者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探探上的確存在上述現象。但探探系統對部分關鍵詞設置了不良信息提示,用戶也可以舉報發布不良信息的用戶。
  • 探探6周年數據揭秘:摩羯座堪稱人氣王,獲23.63%用戶喜歡
    星座命盤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年輕人喜歡討論的話題,十二星座到底誰最受歡迎成為世紀難題,而在不久前社交平臺探探發布的六周年大數據中,或許可以揭開謎底。據探探數據顯示,探探平臺上有23.63%的「右滑」(喜歡)都被摩羯座收入囊中,並且與天秤座、水瓶座位列探探用戶中最受歡迎的星座前三甲,堪稱人氣王。